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2

我是乘一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3581046258

已采纳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与汉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区域性特点。少数民族多居住于荒僻偏远地区,很多地方没有公路,交通只能靠牲畜和步行,人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在这样一种空间里,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 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覆盖音乐、舞蹈、建筑、医学、历算、文学等许多方面,以物质文化、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等形式存在。而这些文化基本上都源于生活,而融于生活。无论是舞蹈、音乐、或是建筑,服饰,文学,科技典籍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或农耕、或游牧,或捕鱼、或狩猎,或结婚生子、或养老送终……并且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不同文化间共享优秀的劳动成果。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和鲜明特色,形成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的支持下,朝鲜族农乐舞成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延边州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对项目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由于很多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和其他的原因,经济欠发达,专业人才缺乏,在文化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够。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冲击,海量信息传播速度快,很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关注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不够理想,有的甚至面临濒危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由于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身能力较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建筑、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但是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语言、音乐等文化呈现出逐步消逝的趋势。以京族为例,除了“喃字”以外,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独弦琴也有待发掘、抢救、归纳、入库,并进一步分析、整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该地区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走廊及中原通往西南边陆和东南亚、南亚的要道,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以及历史的积淀和现实人文生存状态,决定了凉山民族文化的原生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但由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文化场馆建设欠账多,博物馆建设严重滞后。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有3万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达3924件,数量居四川省第三位,但凉山博物馆没有展厅的历史已有28年,大量的珍贵文物被束之高阁。满族人能歌善舞,善于说唱,清代创有子弟书和八角鼓等艺术形式,对当今中国北方曲艺艺术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已将八角鼓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以八角鼓为代表的满族曲艺仍遭遇着传承危机,流传300余年的八角鼓艺术目前在北京、天津总共不足10名专业演员,如果对八角鼓艺术不加大投入进行保护和抢救,有失传的可能。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歌舞资源、工艺美术资源、民族服饰和节庆文化资源等都是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产生物质财富的一个源泉。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可以拉动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 (二)保护和利用相结合 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入调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保护。要研究科学、有效的保护技术与方法,否则会因为保护不当而遭受损失。实施整体保护原则,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及生存空间两个层面实施全方位保护,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要实行多样性保护的原则,因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种类多样,丰富多彩,应该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种类,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法。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民族文化代代相传,永世长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分两部分,一是要很好地、尽可能地保持民族文化的风貌,二是要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坚持保护和传承相结合,首先要确定哪些文化是必须进行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必须科学分析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要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但利用的同时不能损害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与创新相结合,文化创新的形式多样,其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使传统文化升华为现代文明;其二是进行文化改良和再造,和时代结合,进行创新发展,使之更趋完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本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营造一个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氛围。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形式,使学校成为帮助青少年认知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尽快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制化,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在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地区,开设特色民族职业教育,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才。对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要形成奖励制度。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承人,要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 此外,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过程中,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一套科学的规范的保护工作方法。 (三)多样性与同一性并重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民族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既具有建立民族博物馆的巨大优势,同时也承担着抢救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在民族地区建设博物馆势在必行。 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文化的共同性或同一性。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的共同性或同一性是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如果只强调保护多样性,而不强调增强共同性,则多样性和差异性将会逐步扩大,同一性或共同性将会逐步削弱,中华民族也就将失去文化认同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意识也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各民族只有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民族性,才能与其他民族平起平坐,否则将会成为其他民族的附庸,永远低人一等。 (一)少数民族文化拓展了受众与传播空间 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过去未被注意或重视的民族的文化之兴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得东西部之间、大中城市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日益频繁。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过去未被注意或重视的民族的文化之兴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得东西部之间、大中城市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逐步向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并部分地被接受和认同。求异求新是人类发展的本性。在钢筋水泥堆积的现代化城市里,喧闹的环境、压抑的空间与飞快的生活节奏令现代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归自然的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想,使其失落的心灵得到慰籍,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及少数民族演员的表演已得到了城市听众的接受与认可,在现代文化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自身拓展了发展空间。 (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新文化的创造 作为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它在创建新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着其他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为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服装设计师可以根据保存下来的少数民族桶裙,设计出最时髦的时装,艺术家可以用少数民族中最优秀的民歌民谣,创作出最赋现代气息的音乐歌曲。以乐曲为例,我们现代乐坛上的许多著名的乐曲,都是从这个基因库中调取资料,创作而成的。传统文化对于新文化的创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没了它,新文化的产生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摘要

89 评论(13)

subtlelord

在党中央正确方针路线的指引下,在全疆经济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首先,“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得到了全县人民的积极响应。 其次,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再次,我县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人才队伍茁壮成长。 最后,我县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民族文化。 但是,我们在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过程中,也渐渐的发现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上我们还存在一些疏漏。 我国有56 个少数民族,但是现在我们继承下来的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又有多少呢?我个人认为最基本的问题在于语言的传承与交流。在一次双语课上,哈萨克族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一次阿肯弹唱盛会中,有一位国外的哈萨克语言学者穿梭于大会的各个角落,询问遇到每一个哈萨克族同志相同问题:哈萨克语中起点和终点这两个单词是什么。但是每一个被问到的同志,包括许多年长的同志回答都是一致的:起点和终点的单词都是同一个。难道说哈萨克语中这两个单词都是同一个?后来这位学者就这个问题发表论文,向人们揭示了答案,其实哈萨克语中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单词,但是在大家平常的交流过程中,大家习惯的说起点这个词,以至于到后来终点的意思也被起点取代,终点这个单词渐渐的就被大家遗忘了… 语言是是一种神奇的声音,是人类交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掌握少数民族的一种或几种语言也是一项技能。因此,提倡双语,学习双语,发展双语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开端。现在在全疆范围内开展的双语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育系统提倡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提倡双语办公,公务员提倡学习双语等。 我县共有 32 个少数民族,除汉族外,哈萨克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清水河、塔西河、旱卡子滩三个哈萨克族乡。因此,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语言文化是比较重要的,同时,这一举措也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 一、在我县范围内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族学习哈萨克语有良好的条件,因为我县哈萨克族人口较多,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交往中,难免汉族同志与哈萨克族同志接触,这样,大家相互之间就能较好的沟通。 二、汉族同志学习哈萨克语言是自身一种技能的提升,在哈萨克族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又会接触到一些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习惯等,这也是对哈萨克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同志学习哈萨克族语言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宣传党的会议精神以及各种惠民利民的政策、能够提升政府在少数民族同志中的公信力。 四、大家都来学习哈萨克族语言会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股双语学习热潮,同时也会积累许多双语学习的经验,这会为今后学习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有56 个少数民族,我县就有32 个少数民族,这是我县的一个优势,需要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就比较丰富。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这会大大的充实我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内容,做好了这项工作,我们就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迈出一大步。学习哈萨克族语言只是一个开始,是一项探索,是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优秀文化的基础。因此,开展学习双语活动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与乏味,要充分认识到这项活动的重要性,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一种不可再 生资源,现在由于人们的不重视,不在意,这些资源已慢慢的被历史黄沙掩埋。而我们所做的,正是在传承和保留这些资源,为了我们的民族,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其次,应该大力提倡在清水河、塔西河、旱卡子滩三个哈萨克族乡的工作人员进行双语工作,并且充分利用环境条件,首先对这些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双语活动,由点盖面,循序渐进。 最后,在学习双语活动中,要多向大家宣传一些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习惯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以达到传承和发展等少数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最终目的。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综上所述,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能使各民族之间交流沟通不再困难,从而拉近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学好各民族的语言也体现了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决心,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也是各民族之间心与心的沟通。
243 评论(14)

琳哒哒sky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 我国又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人民,在文化上无疑也应当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当我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使我们建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多更广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发出应有的光辉。我们一定要不懈地为此做出艰巨的努力 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也不会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将它们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只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作为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19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