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12345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更多新农村论文)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达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年中减少了亿亩,人均下降到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扩大到∶;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你好,以下是部分摘要或全文快照,因文论文是PDF格式的,如需全文请留下邮箱发给你,注意注明要哪篇论增加农民收入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因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建立,而且关系到党在几亿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问题。因此,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增加农民收入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论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必须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协调发展,林业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山区更是如此。它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成份含林业:二是农业的稳产高产需要林业:三是粮食安全需要林业。县级通过中、省、市的大力扶持,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建立了县域特色林产品基地,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空间;通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有效地保护了农田、城镇、道路,构筑了生态屏障。经过竹木原料、果品、茵类、山野菜的贮、加、运,丰富了人民的需求,减轻了人增长而造成的压力,促使农民增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直接地促进了农民生活宽裕的实现。许多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遗存和深厚的积淀,新农村建设保护这些特色,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更多地方通过林业建设达到了山清水秀的目的,村容村貌取得了改观,展现了农村的田园风光,适应了农民生产生活要求。二、优势夤源互补的关泰陈杰欧文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引导农民、扶持农民,增强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有一个良性和稳定的心理预期,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水到渠成,稳步推进。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报道如何出新桂运东 随州日报社,湖北随州441300摘 要: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这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更紧密地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那么,我们的舆论引导应当把着力点放在哪儿?应当注意什么?[编者按]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主旋律 出新 中央一号文件 现代农业 农民增收 舆论引导 深层次问题分类号: G212[机标]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栏目信息:每月聚焦: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其它:全选 全文下载 标题 作者 出处1 论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全文快照 陈杰 欧文 陕西林业-2007年2期2 推进股份合作 发展高效农业 全文快照 许义富 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4期3 构建新农村建设新机制 全文快照 秦双林 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4期4 多路推进江苏现代农业 全文快照 吴春雷 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4期5 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全文快照 刘晓敏 决策探索-2007年04B期6 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报道如何出新 桂运东 中国地市报人-2007年5期7 构建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文快照 郭宗民 北方经济:综合版-2007年5期8 拓展服务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全文快照 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期9 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全文快照 黄汉权 肖磊 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9期10 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全文快照 无 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9期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文快照 王秋波 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1X期12 积极探索资金管理新举措 全文快照 无 公共支出与采购-2007年4期13 立足本职促发展 公共财政惠三农 全文快照 无 公共支出与采购-2007年4期14 民间金融为新农村建设插上可持续发展之翼 全文快照 姚丽莎 中华会计学习-2007年4期15 发展为先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全文快照 徐新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2期16 农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增收简论 全文快照 蒋占峰 发展-2007年5期17 劳务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全文快照 郭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18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加快新农村建设 全文快照 无 党课-2007年5期19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帮建新农村 全文快照 马雪 中国统一战线-2007年5期20 新农村建设 急需强化农机装备能力建设 全文快照 祁卫亮 农机科技推广-200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