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先生420922
历史的风,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60年,光辉岁月的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的沧桑变化。风风雨雨走过了60年,建国时十岁的孩子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只沉睡的东方巨龙开始觉醒了,中国人民不再被束缚而是重新站起来了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农户都得紧衣缩食,穿代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富豪了,爸爸说:“过年时,家里才添一件新衣裳。”妈妈说:“那时家里孩子多,老大穿小了的衣裳给老二,老二给老三……最后在撕成小碎片当补丁。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因此,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30年。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如今,现在的衣服至少一两百元,而且五彩斑斓,做工技巧提高了甚多。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是食物也在跟着变化。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30年前,人们所需的生活用品都是凭票购买,是“计划经济”!现在凭钞票购买,不再实行“计划经济”了。爷爷说:“我小时候,家里人口多,我在家里的孩子中排行第一,家里没粮食加上日本鬼子扫荡,我就去做苦力。一个月或一个星期给几斤小米,这样就够家里人吃得了。”我听后心头一颤想:“几斤小米还要卖劳力换回来,现在买却轻而易举。真是‘天壤之别’呀。”以前,他们很少吃白米饭,甚至吃不到,甚至不能温饱,而现在我们每餐都要吃。以前的人总是瘦瘦的,是因为他们总是吃不饱。他们的主食只是自家种的一些菜和番薯。以前想找个胖子都难,而现在想找个骨瘦如柴的人都难。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居住条件一天比一天好。 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上世纪末最令人瞩目的事物无疑是对人类生活和信息传递带来巨大变化的互联网。在这十几年里它已深刻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从1991年算起,网络真正在我国发展也仅有十几年的历史,然而其发展极为迅速。随着技术进步,高速宽带网络得到了普及,用户通过诸如ADSL、有线电视网、卫星、光缆等多种途径接入,来满足自己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就如刚刚这位赵大伯所在运用的就是多媒体实时图像传输技术。除此之外像远程虚拟教学,电子图书馆、视频点播、电子邮件等等,都已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互联网已经能够渗入到人们的工作、娱乐、情感、生产等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更多的人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个人创业,一时间互联网淘金浪潮铺天盖地的全面来袭。如新浪、搜狐、阿里巴巴、淘宝等等门户网站及交易网站已经一定能够程度的改变了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网络购物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 六十年了,我们的新中国已年过花甲;六十年了,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太多不平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09年我正在电视机前,收看第29界奥运会开幕式看着鸟巢,看着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了解了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曾经的破败,如今的繁荣;曾经的苦难,如今的幸福。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叫好! 回眸历史,我们可以远溯至清朝嘉庆时期,“国运”开始衰退。自从英法的“坚船利炮”在臭名昭著的鸦片战争中撬开了中国禁闭了几百年的国门的时候,各种罪恶就像幽灵似的都张牙舞爪地朝中国这头东方睡狮扑了过来。百年的沧桑是百年的耻辱,“东亚病夫”四个字曾经无数次的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中华子孙的爱国热心,无数的仁人志士们为了能将这本不属于我们的帽子摘去,抛头颅,洒热血,直到那一天的到来,沉睡了百年的东方睡狮怒吼地睁开了双眼,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挺直腰板了!但是,面对历经长期战乱而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农业上,广大人民连肚子都吃不饱:在工业上,甚至连火柴都要靠进口,祖国江山一片狼籍,新中国的建设百业待兴!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还是同一片天地,还是同样的炎黄子孙,但是旧社会所弥漫的乌烟瘴气早已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散发生机勃勃的气息:建筑工地上,机器轰鸣,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汽车火车奔驰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游客对我们的祖国的美景流连忘返,同时,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企业正迈出国门,投身世界市场,创下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胜利。 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其中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但是,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理由,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坚持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而这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法宝”,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未失去信心。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磨练之后,中国共产党就更能成熟地运用这一“法宝”来改造我们的社会了,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1985年,邓小平指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并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开始了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党的12届6中全会更明确将这一思想政策化。“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它的形成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这一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更是直接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为关键工具。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如果这一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回动摇,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一观点绝非偶然,它的产生是有实践的证明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早期,遵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党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事实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摸索得出的基本路线却引领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神州大地接受了一次经济腾飞的洗礼。在祖国各地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我的家乡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我的家乡是四川东北部的一个小地方,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久以来,当地人民在并不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着,可是收获却并不理想。到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都还只能靠天吃饭,若是遇到什么灾害,吃饭都得算计着。在那个时候,能够认识些字已经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了。除了被重复千百遍的传统耕作之外,这里没有其他的产业了,日子也就这样重复着,重复着。 11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之风吹拂华夏大地的时候,我的家乡仍然是在沉睡之中,直到当家乡人惊奇的发现仿佛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深圳的时候,羡慕的眼神长久地停留在父老乡亲的记忆里,人们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传统的道路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发展就要改革,就要大力发展经济。人们在党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之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发展经济的道路。 交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从东西到南北,公路铁路水路开始贯通八方,雄伟的红岩子电航工程为经济的起步提供了充足的电能,人们开始从传统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贷款发展规模经营,合资建厂,各种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始遍地开花,当地政府积极开放区域,引进外资金和技术,改革束缚经济发展的条款,出台一系列优惠投资的政策,共同开发地方经济,谋求共嬴,建立起了一批像嘉陵轻纺,嘉陵水泵,白塔酒业等羊头企业,大大带动和加快了家乡经济的发展步伐,并且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拥有像八尔滩,南部大佛,升钟水库,红岩子风景区等一批有名的风景区。同时,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把脆香甜柚列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施产出,加工,销售一条龙战略,打响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在优势农业上,努力建设成了国家商品棉,商品粮和蚕桑基地,三农问题取得了很大成就。现在,家乡人民再也不用担心吃饭穿衣的问题了,彩电、电冰箱也早进入了一般的家庭了,全县学生的入学率和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家长们都很愿意送孩子去读更多的书,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要致富就要有知识,这样致富之路才会走的更远。 现在,街上已经很少再看见乞讨的流浪汉了,社会上的不良事件也越来越少,经济发展为这些良好的变化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有保障的基础和前进的动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我党也才能更好的领导人民实现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如:体制落后、泡沫经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认真解决好它们 。总之,在新的时期里,我们应该从全局着眼,本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来发展经济! 在枪与炮的洗礼中,东方的睡狮睁开了双眼;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这头雄狮已经站立起来,并将永远不倒!让我们为发展经济而呐喊!让我们为发展经济而叫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作为中国的特大型城市和经济中心,则创造了开埠以来辉煌的业绩。然而上海在已走过的20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有过曲折,在邓小平关于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指示指引下,以浦东的开发开放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上海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一、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的构想 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有着一系列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他的基本构想是:通过开发开放浦东,来振兴上海;通过抓上海的发展,来带动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邓小平运筹帷幄,提纲挈领地指出上海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开发浦东。他说:“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可以成为上海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先行区,使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得到调整和改造,使上海能够扩大对外开放度,这就为上海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由此来带动上海的振兴,并把上海推到改革开放的前沿。 振兴上海,加快上海的发展,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浦东的开放开放,也被赋予了同样的意义,即这不单单是关系上海的问题,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邓小平甚至不无遗憾地说:“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这段话固然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谦虚恭谨的胸怀,但也点出了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一盘棋中的重要地位。鉴于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上海的发展,让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有利于先进技术沿长江由东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有利于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的形成,从而带动全国的发展。这是邓小平统筹全局的英明决策。邓小平在明确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同时,还为上海指明了加快发展的具体做法。第一,上海要“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第二,上海要发展金融业。因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邓小平对上海金融业寄予厚望,说“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第三,上海要遵守国际惯例。邓小平指出,“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 虽然上海起步晚了,但是邓小平却对上海加快发展充满了信心,相信上海完全可以后来居上。他详细分析了上海能够后来居上的有利条件,即:第一,“上海民心比较顺,这是一股无穷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带头羊。”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同样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而工人阶级是其中的主力军。上海的改革开放得到工人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第二,“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上海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城市,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建设人才,迄今拥有各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近百万人。上海还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较好。这些都是上海加快发展所需的宝贵资源。第三,“上海有特殊的素质、特殊的品格。”这是上海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人文优势。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同时又走向四面八方,他们同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处,经历了兼收并蓄、重炼再铸的过程,使人的反应程度与适应能力随之增加,善于包容和转换各种事物,形成了高度的开放性、敏感性和灵活性,产生了具有鲜明的上海标志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交往准则等,这就使“上海完全有条件上得快一点。”第四,90年代是上海发展的一次机遇。从国际来看,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和平与发展”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而亚太地区经济又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十多年,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特区开发已获得经验。因此上海遇到了加快发展的国际国内最好的环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992年春节,邓小平在上海强调,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你们要大胆地闯一闯。1993年春节,邓小平在上海又着重强调了抓住机遇的问题,他说,“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