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1

ymc240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世界遗产的保护论文摘要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蜗牛漠漠

已采纳
长城 刘禹锡 【经檀道济故垒】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陈陶 【续古二十九首】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王昌龄 【相和歌辞·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故宫 故宫游 五律 有幸故宫行,观光古殿惊。 人民真伟大,建筑好传神; 帝苑豪华造,皇家气派倾。 辉煌中国宝,灿烂世文明。 游故宫 七绝 紫禁城中一线穿, 观宫看殿百千间, 皇家气派余惊叹, 文物古迹旷世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世界遗产的保护论文摘要怎么写

98 评论(11)

Vinson26

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关于丽江古城 早就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有所耳闻,而对丽江的兴趣却是从一部或者有些人会认为不知所谓的电视剧《一米阳光》里获得的。一米阳光源自丽江的一个传说,那对深情的纳西恋人的故事常常萦绕心间,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丽江就是为了分享“在万丈爱情阳光中,你曾经拥有这一米就够了”的感动。还有久久不能忘怀的是纳西女孩美妙的歌声,实在是丽江美丽风景的升华,浪漫传说的点缀。 丽江的自然风光固然美好,而现在我却想要回到最先听闻的丽江古城,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她有别于其他古建筑群,单纯展现自己美的一面,或者实用的一面,它是艺术与经济的统一体,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她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她的建筑融入了汉族,白族,藏族,彝族的元素,特别展现了纳西族的独特风采。不似其他地方古建筑的拘泥于形式,丽江古城的建筑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据说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建城墙就如木字加框而成“困”,所以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里面唯一没有城墙的一座。这也造就了丽江古城独特的开放形式,让她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还有她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的古街;玉河水系上每平方公里93座的古桥们;“略备于元,盛于眀”的木府;构建独特,飞檐恰似五凤展翅的福国寺五凤楼;道路南北贯通,东西横亘的白沙居民建筑群;一条青龙河从中穿过,兼有丽江境内最大石拱桥的束河民居建筑群。他们一一展示了古城风貌,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也的确是实至名归。这样美好的古城自然不能孤芳自赏,独居僻静,如何合理的利用她保护她又是一个难题。想要为人所知,和其他的风景名胜一样很好的一个途径是通过发展旅游业,这样还能提高古城当地的经济,也能为古城的维护与修复提供经济后盾。而旅游必将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环境的污染,建筑的破坏,那么就必须在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发展旅游业,但是要控制游客数量。还可以开展建筑专家、历史文化研究学者等的专团旅游,让专家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及时提出维护古城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对于提高古城的文化层次也会有一定的作用。另外还要合理的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开设一些与古城有一定关联的商铺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古城所在地的经济做贡献。当然商铺主人们也必须规范经营,不应该把古城改变成城市的缩影,商家们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古城的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而现在丽江古城内过多过杂的商铺已经给古城的维护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舆论的压力会让当地政府有所作为。另外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来规范游人的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应该让古城遭受人为的破坏。社会在发展,可是丽江古城作为难得的古建筑群,应尽量保持其原有风貌,不应该在其间修建与建筑群整体不和谐的现代建筑。对于已经存在的可能对现代生活造成不便的古代建筑也不应随意拆除,保持古城的完整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纳西文化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是因为电视剧让我对丽江产生了兴趣,可是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因为在拍摄电视剧的过程中必将给古城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绝对不利于古城的保护,神农架和九寨沟在拍摄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害,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可是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其他的自然人文风光地的工作人员就要引以为戒,是不是应该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允许相关影视作品的拍摄也该着重思量。所以我想想要保持古城完整性,限制一些商业的拍摄是必要的。对于周围的景色,也应予以保护,让其与古城风貌和谐存在。古城对于很多民族文化和古代建筑的研究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组织专家团的基础上还可以派遣相关专家前往研究,不仅对文化的传承有好处,还可以对古建筑的保护做出规划。纳西老人们还在古城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古城的建筑屹立于山水之间,一派融于自然的人文景观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我们的后代们是否还有机会见到这些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古人创造,这都有赖于今人的作为。“可持续发展”,政治色彩浓厚的一个词,而对于丽江古城,这是多么的必要。
152 评论(15)

wosongshen

去搜索下这个网站轻松无忧论文网能否帮助到你吧~
282 评论(13)

louxy89

人们在谈历史文化名街"保护"和"再利用"的关系时总是争议不断,那么历史文化名街到底应不应该"再利用",还是单纯保护就够了? 我一直主张历史文化名街"一保二用",即一要保护,二要再利用,保护是前提,再利用是目的。但是30多年来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有些人主张历史文化名街就只应该保护起来,用于留存和延续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脉,而不应该再利用。但是我认为,这样太功利化了,"保护"和"再利用"并不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保护好了,才能再利用,如果不发挥这些历史文化名街的作用并利用它们,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它们。 而且,从社会和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历史文化名街是要保护起来还是要再利用,或是要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服务?社会和老百姓要看到再利用后的历史文化名街的作用,才能调动大家保护它们的积极性,这也是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为老百姓谋利益"的中央精神。否则,当地老百姓会认为我们对老街古建筑的保护妨碍了他们奔向现代化生活。新的《文物法》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的保护的总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也是没有公开反对再利用的一个讯号。 老街古建筑最适合人居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街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将有形的物质遗产和无形的精神遗产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历史文化名街不仅具有有形的文物,如文物古迹、建筑、街巷等,还具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音乐、戏剧、礼仪、节庆、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一个城市要有体有形、有声有韵。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同时进行,应将有形和无形的两个文化都抓起来。 另外,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跟文物保护不一样,文物可以放在博物馆里来保护,但是历史文化名街是活的,必须既要保护街区的文物、建筑和风景,还要保护当地传统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要使历史文化名街适应原住居民的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要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如安装供暖、电气、下水道等现代化公共设施等,使这些老街区和古建筑适应当地人的现代化生活需要。其实关于历史文化街区、老街区要不要现代化这些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都争议不断,在我看来,那时候我们将"机器轰鸣""烟囱林立"视为现代化,今天,人们将高楼大厦视为现代化,说不定若干年后这些高楼大厦会消失,而住旧街区、古建筑成为现代化的标志呢!因为这些古代建筑的居住结构和模式是最适合人居、也是最环保的。 名街保护讲求整体性 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重要构成部分,街区保护也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处于第二重要的地位,仅次于整体性保护,同时,历史文化名街保护也讲求整体性、系统性。 相关组织的专家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具体仔细的考察认证,衡量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等,划出具体保护范围是首要工作,然后再"该拆则拆,该保护则保护",对街区中的已经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要保持不动,但对于乱建新修的违规建筑要拆除,对小胡同和四合院等要考察其价值后决定保护不保护。例如一些旧戏院、旧建筑,如果有历史文化价值,就应该使其重生,恢复昔日演出,反之则可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不变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餐馆、商店等,服务当地居民。从整体角度考虑,为了参观、欣赏、研究和电影、照片拍摄等需要,还必须保护街区上古建筑周围环境的原来面貌,使其保持整体协调。
13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