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48290
、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 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的问题了。一个地区发生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往往会大大超过该地区。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河流全流域遭受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气、废水甚至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5、我国的资源状况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 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6、大气污染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的气管、肺等呼吸系统。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7、认识沙尘暴 沙尘暴,又称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地区的大量流沙,是沙尘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凭借力量。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成为裸地,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快,沙尘暴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了,沙尘暴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连续八次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据科学家计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如把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只需49年;若是裸地,则只需18年。从沙尘暴的起因与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破坏地表植被是沙尘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减少沙尘暴危害。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俞演愈烈。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8、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连刮3天的这次沙尘暴,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从而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9、水俣病与痛痛病 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县的水俣镇发生了一场奇怪的流行病。首先是出现了大批病猫,这些猫疯了一般,步态蹒跚,身体弯曲,纷纷跳海自杀。不久又出现了一批莫名其妙的病人,病人开始时口齿不清,表情呆滞,后来发展为全身麻木,精神失常,最后狂叫而死。多年之后,科学家们才找到这种怪病的起因:汞中毒。原来在水俣镇有一家合醋酸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用汞做催化剂,然后把大量的含汞废水排进了水俣湾。汞的毒性很大,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鱼、贝等体内富集,人吃了这些被甲基汞污染的生物才得了可怕的水俣病。甲基汞会聚集在人脑中,损害脑神经系统,因此猫与人都疯了。 痛痛病也发生在日本。在日本富山县,当地居民同饮一条叫作神通川河的水,并用河水灌溉两岸的庄稼。后来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该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炼锌厂。炼锌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整条河都被炼锌厂的含镉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鱼虾中富集大量的镉,然后又通过食物链,使这些镉进入人体富集下来,使当地的人们得了一种奇怪的骨痛病(又称痛痛病)。镉进入人体,使人体骨胳中的钙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质疏松、骨胳萎缩、关节疼痛。曾有一个患者,打了一个喷嚏,竟使全身多处发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后全身骨折达73处,身长为此缩短了30厘米,病态十分凄惨。痛痛病在当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10、噪声污染 噪声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不论什么声音,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干扰,就都被称为噪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道路上汽车的喇叭声,人群的喧闹等,都是令人头痛的噪声。有时节奏强烈的摇滚音、迪斯科等也会成为噪声,影响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强烈的噪声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如果是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厂房工作的人员,其听力往往不及一般人。噪声还会严重干扰人的中枢神经,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头痛。噪声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它会使人失眠,没有食欲,产生烦恼等不愉快的情绪。科学家还发现,长期受噪声刺激还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12、中国的家底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向高层决策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做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首次展示出中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中国的国土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气候影响,55%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35%经常遭受土壤侵蚀的沙漠化,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54倍,每人每年搬动土石方数量是世界平均值的4倍。从隋朝至今,中国人口从约4600万增加到11亿,每年平均灾害次数也从6增至9,增加5倍。中国农业牧矿等12大类行业的发展成本均高于世界,世界平均用1美元办成的事,中国至少要花25美元。 《报告》结论是:中国必须有序地通过三个基本台阶,实现三大基本目标,才能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门槛。即: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 
政治小论文范文1】政治论文【内容摘要】2008年广州公布了《广州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方案》,计划投资486亿元整治珠江,轰轰烈烈的治水大行动充分反映了广州政府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彰显政府“公仆”本色,我们应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实行行政问责制,坚持依法行政,将治水工程打造成为一个“阳光工程”。【关键词】治水行动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监督机制监督权 “公仆”本色近日炒得沸沸扬扬的热点话题之一就数广州政府的治水大行动了,“广州将在2010年6月底前投资15亿元整治珠江,确保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这显示了广州政府对治水行动决心坚定且信心十足。大家都知道,广州是一个因水而成、因水而兴、因水而盛、以水为荣的城市,境内水系密布,河道纵横,仅中心城区就有河涌321条,共长913公里。“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一直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对环境建设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治水工作力度。回首广州治水历程与成效广大市民是有目共睹的,这充分说明了广州政府一直认真贯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宗旨,履行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足见政府“公仆”本色。首先,治水行动反映了广州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广州治水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政府将会在从化市城区修建4个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6个区将会负责辖区的污染摸查,雨污分流改造,辖区内污水治理工程所涉及到的征地拆迁工作、水浸街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必须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这在当今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给予广州经济发展以很大的帮助。这些举措反映了广州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增加就业,以促进广州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其次,治水行动反映了广州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在广州政府开始治水大行动以来,广州政府对这个治水行动做了大量的宣传,并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市民的理解和支持,让市民群众知晓治水工程的内容,了解水污染减排的要求及相关规定,现在走在一些大街上,都可以从公告栏上看到有关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一些宣传标语,以加强市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市民的素质。第三,治水行动反映了广州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治水行动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环境保护工程。为了这个工程的成功,政府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的就是还广州市民一江碧水。据报道,在召开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会议后,荔湾区率先响应市里要求,投资5亿元全面启动该区治水工程。荔湾区的项目整治和投资只是广州治水行动的冰山一角,到2010年6月份前,治水行动将会在各区完成,到时候广州的水环境将会根本好转。这个治水行动反映了政府认真履行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广州政府在治水行动中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足见 “公仆”本色,说明了广州政府是个负责任的、干好事的、办实事的政府。但对“486亿的治水钱怎么监管?一天一个亿怎么花?花了能不能达到效果???”等问题,也引起了广大市民的质疑与关注。为了不让广州市民的“碧水蓝天梦”破灭和广州政府一直以来的努力付诸东流,也更彰显政府“公仆”本色,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政府要强化责任制,实行行政问责制。有关部门要建立责任考核监督体系,应明确并公布治水工程中的责任主体及各项目责任人名单,拟定工作目标,定期公布工程进展,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对完成任务好的,要大力表彰;对完不成任务的,轻者要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2、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首先应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发挥监察、审计、司法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引导治水有关部门正确运用权力,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治水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把贪污腐化等不法思想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防止权力的滥用。其次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司法机关、社会与公民等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作用。让广大市民对治水工程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能及时了解“一天投资一个亿的去向及绩效”,将耗资486个亿的治水工程打造成为一个“阳光工程”,做到公开透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又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并且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高效政府;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市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神状态。在政治文明的三维结构中,体现精神实质的政治意识文明可视为其内在的灵魂。正确地揭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对于研究政治文明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治意识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观念形态。政治意识是一个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道德在内的人类政治意识系统。政治意识文明就是上述政治意识不同层面的进步状态。从构成要素来说,政治意识文明包括文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文明的政治心理、文明的政治思想和文明的政治道德。从价值取向来说,政治意识文明则是包括公平、公正、正义、理性、权利、义务、责任、自由、自主、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等难以一一列举的进步的政治理念。 政治意识文明总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必然地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社会存在的变迁推动着政治意识文明的发展。因此,研究政治意识文明不能脱离现实社会条件。罗素说过:“政治理想必须根植于个人的生活理想。政治学的目标就是要使个人的生活达到最优。政治家所考虑的应当是各式各样具体的人——男人、妇女、儿童——而不是别的或凌驾其上的什么东西,因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这个世界。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政治学的使命就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就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有必要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同时也要尽快提高公民的自主意识。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使“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列宁也特别强调群众的自觉性是国家力量的表现,他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且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就目前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政治意识文明发展的。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政治意识文明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我们不能脱离经济基础来谈政治意识文明,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政治意识文明的独立作用。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时代,直至现代的信息时代,其中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时代意识,而且这种时代意识制约着整个文明的发展。 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总之,在每一时期,在每一文化阶段,这种单一的‘内在精神’都制约着从道德、艺术、政治体制到哲学的全部形式。”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神状态,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规范要求,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政治意识是政治文明之魂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二)副标题和分标题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