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forchul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摘要: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关键字:微生物、人类,祸、福在说明微生物与人类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从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并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了战争。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细菌的确很聪明的,一个细菌可在24小时内留下约l60多万个后代,然后成群地更有效地带着抗药性来危害人类。因此,人类和细菌这场无宵烟的战争又开始了,一场领先者不断变化的比赛就这样持续下去。正因为细菌有这种抗药性,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策略。例如,使抗药性的细菌产生带有影响其生存能力的基因,使它更难忍受温度和酸度,使有抗药性的细菌在与同类细菌的竞争中,总处于劣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抗药性细菌的蔓延。即使这样,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并不能说完全领先,因为到目前为止,有些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如艾滋病,还有一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成千上万的美圆,但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还在每年呈指数增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虐疾、霍乱“卷土重来”,埃博拉病毒,疯牛病,还有近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引起人们恐慌的新疾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那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是跟人们的行为有关,由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环境进行破坏,造成生态的不平衡,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造成病毒能够接触到人们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加快了它们变异的能力。这些无不是人类自身所种的恶果。但这些祸只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1012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时时刻刻与微生物“共舞”是祸?是福?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因为这样,现在有不少的国家正投资把优先发展微生物经济作为发展生物产业的“火车头”,这可是内有乾坤的。发展微生物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应用广,可以把其他生物产业带动起来,催生大批高新产业,形成巨大的技术经济优势,占领世界生物领域的制高点。具体地用微生物经济带动生物产业,也需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攻破难关,并与国内外大市场密切结合,利用强大的需求拉动产业的兴起和扩张,使得自主创新与加快转化形成互动机制。1、大力推广已经成熟的微生物技术,尽快形成单独产业,如抗生素、各种人畜疫苗、生物药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应当大力扶持,以优化质量为主线,提高核心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引导市场。2、组织技术集成,使用微生物技术成为重要环节,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微生物技术。如果在循环经济中的微生物技术有重大突破,那就会带出一批新型绿色产业。较低层次的有把作物秸秆制成沼气、残渣再制成肥料;污物、污水处理中制取再生用水和其他有用物质,更能保护环境。其高端层次,则可获得新的资源和产品,进一步开拓防治微生物污染的领域。3、开展技术创新,利用微生物研究和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取得技术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对某些关键性产业的垄断。特别是同中医中药结合,对预防医治人类的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恶性传染病有所突破,就会形成产业。生物能源也应当作为一个重点,集中力量加以攻关。4、在支持性软硬环境方面,应考虑多培养一些应用微生物技术人才,充实微生物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国家、社会和企业给予的投入,鼓励发展应用微生物的研发企业。微生物对人类的好处,除了制造食物和生产有用的物质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其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中极重要的一环。若不是微生物所扮演的分解者,忠心地把死亡的生物体不断分解成活生物体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地球上的生物很快就会面临食物短缺而停止繁衍。此外,人类所制造的垃圾和各类毒性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果不是靠著微生物的分解,对人类的危害将不只是现今的千百倍而已。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时,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 94 ·液调pH,使之成为5Be’,pH7~8的母液溶液。用IRC一50[NH4 ]型树脂吸附,再用2%氨水溶液洗脱,将洗脱液浓缩至15Be’。将其上D一2018型大孔吸附树脂,并用高纯水洗脱,分段收集各组分。将卡那霉素B稀溶液进行浓缩至24Be’,用乙醇结晶,即得到卡那霉素B成品。卡那霉素结晶母液一5Be’、pH7—8的母液溶液一IRC一50[NI-h ]一2%氨水洗脱一浓缩一上D一2018型大孔吸附树脂一卡那霉素B收集液一浓缩一乙醇结晶一卡那霉素B成品。3 小结3.1 新工艺中的D一2018型树脂为弱酸型阳离子大孔吸附树脂,它的再生处理彻底与否决定了对卡那霉素B的分离效果。3.2 浓缩时要求真空度在0.095 Mpa以上,温度在30℃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年第6卷第2期左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卡那霉素B成品的色泽和纯度。3.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种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卡那霉素B的纯度:新工艺生产的卡那霉素B纯度在90% 以上,达到出口的要求;老工艺生产的卡那霉素B纯度只有70% 左右。3.4 在新工艺中采用乙醇结晶,比老工艺中采用甲醇、丙酮重结晶更经济、更安全,同时更简便。3.5 结晶母液中的杂质对分离柱的分离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用卡那霉素A和卡那霉素B纯品的混合液上柱分离作对比,它的分离效果明显好于结晶母液上柱分离的效果,所以在上柱分离之前应对结晶母液进行除杂质处理。参考文献:[1] 孙淑卿.从卡那霉素结晶母液中分离卡那霉索B[J].抗生素杂志,1985,5(2):26.27.(收稿:2002—08—07)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王震红。,卞志家(1、辽宁省药品检验所,辽宁沈阳 11002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沈阳110004)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858(2003)02—0094—02阿司匹林片为常用的解热、镇痛药【1】,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原含量测定方法为酸、碱中和滴定法。本文提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2】测定其含量,可消除其他含有酸、碱的物质对其测定的干扰,可更有效的控制制剂的质量。方法操作简便,专一性强,结果准确。1 仪器与试药1.1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一10A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一10AD泵,SPD一10A紫外检测器);CLASS— LC10工作站。色谱柱:ODS C18色谱柱(150 mm×4.6mm,填料:Kromasil,粒度:5 m)。1.2 试药 阿司匹林对照品(大连某制药厂),甲醇(色谱纯试剂),冰醋酸、盐酸(分析纯试剂)。2 方法与结果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色谱柱:ODS C】8色谱柱(150mm×4.6ram),填料Kro.masil(5 m),流动相:甲醇一水一冰醋酸(40:59:1),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室温。进样量:20 。理论板数按阿司匹林计算不低于6 000,分离度符合要求。2.2 分离度试验(方法的专属性考察)用强光照射,高温,酸、碱水解,进行加速破坏,以研究降解产物对阿司匹林主成分测定的干扰;同时对辅料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降解产物及辅料存在的条件下,采用反相HPLC法可准确测定出阿司匹林的含量,方法专属性良好。2.3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0.1 mo1/L盐酸溶液配制成每1 ml中含100,ug阿司匹林的溶液,作为储备液。精密量取储备液1,3,5,7,9 ml,分别置25 ml量瓶中,作者简介:王震红(1976一),女,山东成武人,药剂师。加0.1 mol/L盐酸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进样20 l,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阿司匹林的绝对进样量( g)为横坐标(x)作图。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在0.083~0.750“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3.90×10 X+4.89×10(r=0.999 9)。2.4 回收率试验准确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8~12 mg.分别按处方量加入辅料,按“2.7”项操作,阿司匹林的平均回收率为99.5% .RSD % : 0.58% 。2.5 准确性试验精密称取同一批号的样品5份,按“2.7”项操作,计算出每份的含量分别为99.6%,99.6% ,99.7%,98.6% ,99.0% ,平均含量为99.3% ,RSD% =0.48% ,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准确度较好。2.6 精密度试验取“准确性试验”中的样品溶液1份,按“2.7”项操作.连续进样5次,测得平均峰面积为13540 C,RSD% =0.34%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的精密度较好。2.7 含量测定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10 mg)。置100 ml量瓶中,加0.1 mol/L盐酸溶液适量。超声使阿司匹林溶解,放冷至室温.加0.1 mo1/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 ml,置25 ml量瓶中,加0.1 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取20 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0.1 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 ml中约含阿司匹林20 g的溶液,取20 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测定3批样品,结果分别为99.9%.维普资讯 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年第6卷第2期98。096,99.3% o3 讨论3.1 阿司匹林在水中易水解,所以选用0.1 mol/L盐酸溶液为溶液,防止其水解成游离水杨酸。3.2 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中阿司匹林栓含量测定t31的检测波长为280 nm,所以将检测波长定为280 nm。3.3 制剂的含量限度较宽,因而对于制剂的含量测定方· 95 ·法,应以专一性为主,可更好的确定制剂的成分,以便更好控制样品的质量。采用HPLC法符合这一要求,为制剂含量测定的最佳选择。参考文献:[1] 中国药典[s].二部.2000.327—328.[2] 孙毓庆.现代色谱法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6—152。180—188.[3] 中国药典[s].二部.2000.330—331.(收稿:2003—01—08)薄层扫描法测定牛黄醒脑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杜 震 ,刘 阳 ,李 虹(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辽宁沈阳110001;2.辽宁省药品检验所,辽宁沈阳 110023)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858(2003)02—0095—01牛黄醒脑丸主要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止痛之功效,由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朱砂等十二味中药组成。其中黄连为君药。黄连中含有盐酸小檗碱。为了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我们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牛黄醒脑丸中的黄连进行含量测定。1 仪器与试药日本岛津CS一930薄层扫描仪.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盐酸小檗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经薄层扫描测定,纯度为98.6% 。2 实验方法与结果2.1 对照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04mg的溶液。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剪碎,取约1.2 g,精密称定,置100ml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盐酸一甲醇(1:100)25ml,称定重量,6o℃ 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超声处理3O分钟室温放置过夜,再称定重量,用盐酸一甲醇(1:lOO)~b足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2.3 色谱条件及扫描条件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苯一醋酸乙酯一异丙醇一甲醇一水(6:3:1.5:1.5:o.3),另槽加入等体积的浓氨试液,预平衡15分钟。荧光直线扫描汞灯为光源,激发波长 =366 rimo狭缝2 m1n×7mmo2.4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吸取浓度为0.042 6 mg/ml的盐酸小檗碱溶液1,2,3,4,5 ,分别点于同一板,盐酸小檗碱点样量在0.042 6- 0.213 0,u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A=579.531+524 71.497 6 C,r=0.998 5。直线不通过原点。采用外标两点法计算。2.5 稳定性试验取供试品溶液依法展开,每隔1小时扫描测定1次,结果表明,斑点在5小时内稳定。RSD% =0.675% 。2.6 精密度试验a.同板精密度: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同一硅胶G薄层作者简介:杜震(1974一).男,辽宁锦州人,药剂师。板上点样5次,依法点样展开、显色测定。结果RSD% =1.30%。b.异板精密度: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5块硅胶G薄层板上,分别依法点样、展开、显色、测定。结果RSD%= 1.59% 。2.7 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号样品5份,按上述方法测定含量结果为6.467,6.376,6.355,6.466。6.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所需时间 课内共用4 课时,每周3 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生物课程内容十大主题之一。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在生物圈中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在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病毒、细菌、 真菌 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共同组成了多彩的生物世界。在生态系统中它与生产者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本单元包括“病毒”、“ 细菌”、“ 真菌 ”“细菌、 真菌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个专题。专题一通过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增加对病毒的感性认识,描述病毒的结构;通过观察噬菌体繁殖过程示意图,概述病毒繁殖的过程。专题二通过“观察细菌”的演示实验,说出细菌的形态特点;将细菌的结构示意图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相比较,说出细菌的结构组成及特点。专题三通过“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分组实验描述 真菌 的形态结构。专题四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四个专题不仅覆盖了教材的全部内容,而且不拘泥于教材,适当参考其他版本教材,进行了拓展和提升。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病毒的主要特征、结构组成及生活;细菌形态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 真菌 的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及生殖方式,及它们在生物圈 中的作用。 本单元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列表比较等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收集资料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调查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真菌 与细菌对人类的利与弊,了解微生物和动植物一样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影响巨大,生物圈离开了微生物将不能进行正常的物质循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圈中的各种成分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主题单元规划 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会描述病毒、细菌、 真菌 的主要特征。 掌握 微生物的 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营养方式、繁殖方式)。 说出细菌、 真菌 在生物圈中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病毒、细菌,尝试绘制病毒、细菌、 真菌 的结构简图。 通过分组实验,深化对酵母菌和霉菌结构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拓展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大部分细菌与 真菌 利大于弊。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应课标: 说出病毒的形态、 分类 ,结构和营养方式。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说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真菌 ,了解 真菌 的主要特征,说出 真菌 (尤其是蘑菇与木耳)的营养方式。 关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是否都能用肉眼观察到? 专题划分 专题一: 病毒 (1 课时) 专题二: 细菌 (1 课时) 专题三: 真菌 (1 课时) 专题四: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课时) 专题一 病毒 所需课时 本专题使用1 课时 专题一概述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专题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形态 分类 、结构组成。 2、概述病毒繁殖的过程。 3、说出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病毒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专题问题设计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说它属于生物? 病毒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显微投影 常规资源 电子显微镜、永久装片等 教学支撑环境 生物实验室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 问题引领:展示一组常见的 微生物的 图片:如引起“非典”的冠状病毒的图片,不同种类细菌图片,提出问题: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是什么?属于生物吗? 1、病毒的结构——观察第188 页图并思考总结。 2、病毒的生活——观看视频,思考与讨论:①病毒能独立生活吗?_________ ②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_________ ③这样的生活方式叫什么?_____ ④病毒繁殖新个体的速度快吗?_________ 小组通过自学,并交流心得。 教师点评总结。 【活动二】 问题引领:病毒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在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科学家发现了病毒的哪些益处? 1、阅读课本P110,观察图片并举例,认同病毒对人类有害也有利。 2、观看动画:认同噬菌体能 “吞噬”细菌。 形成结论: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认同病毒对人类有害也有利。 评价要点 1、说出病毒的形态 分类 、结构组成。 2、概述病毒繁殖的过程。 3、说出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专题二 细菌 所需课时 本专题使用1 课时 专题二概述 本专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对微生物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的。学生将能够从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命活动、细菌与人类关系几个方面来认识细菌。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说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2、描述细菌的生命活动。 3、关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尝试区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2、通过观察细菌永久装片,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初步学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养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 2、关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问题设计 食物为何在夏季会很快变质而冬天就会慢一些? 小树苗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参天大树的? 细菌与病毒的结构有何不同?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显微投影 常规资源 各种细菌的永久装片、 教学支撑环境 生物实验室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演示实验:观察细菌 问题引领 :细菌 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清点材料用具,按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 小组通过显微投影展示实验成果,并交流实验心得。 尝试绘制细菌结构简图识别细胞各结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点评。 尝试对比细菌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细菌基本结构。 教师点评总结。 【活动二】资料分析: 问题引领 :细菌 几乎无处不在,我们时时刻刻都与细菌打交道,接触到的细菌对我们都有害处吗? 展示视频:一些细菌可以使人患病,使食物腐烂。 形成结论 :细菌 对人类的生活有利也有弊。 【活动三】检验学生对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总结:1、如何区分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2、细菌与病毒在细胞结构上有何不同? 评价要素 演示实验观察 评价方法:基于量规的现场评价(教师观察与学生互评结合) 评价要点:(1)显微镜等实验仪器的使用规范熟练 (2)善于合作,认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 (3)遵守实验室规范与要求 绘制细胞简图 评价方法:教师与学生互评 评价要点:①绘图方法规范正确 ②客观真实,符合科学性,结构名称标注准确 专题三 真菌 所需课时 本专题使用1 课时 专题三概述 本专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对微生物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的。学生将能够从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命活动、 真菌 与人类关系几个方面来认识 真菌 。尤其要点出蘑菇、木耳的营养方式,学生容易把它们与植物混淆。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真菌 的主要特征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真菌 ,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知道 真菌 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 1、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的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深化对酵母菌和霉菌结构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 2、关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问题设计 冬天蒸馒头时,为什么要把和好的面团放在温暖的环境中? 夏天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蘑菇?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等 教学支撑环境 生物实验室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1:情景导入 出示常见 真菌 图片,引导学生进入 真菌 知识的学习。 活动2:组织观察橘子上长的青霉和馒头上的曲霉,解决以下问题 (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 (2)青霉和曲霉怎样繁殖后代? (3)孢子的发育需要哪些条件? 评价要点 (1)能说出一些常见 真菌 的名称? (2)使用放大镜观察到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形态结构? (3)正确说出 真菌 和细菌结构上的异同? (4)描述出 真菌 的主要特征? 专题三 细菌、 真菌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所需课时 本专题使用1 课时 专题三概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 微生物的 主要特征设计的,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微生物和动植物一样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影响巨大,生物圈离开了微生物将不能进行正常的物质循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圈中的各种成分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微生物促进碳循环。 描述微生物促进碳循环。 能力目标:在观察、体验、探究等活动中,通过亲身的经历和感悟分析,锻炼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圈中的各种成分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专题问题设计 为何埋入花盆的内脏几天就消失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图片、多媒体 教学支撑环境 生物实验室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1:情景导入 出示常见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细菌、 真菌 的作用。 活动2:观察碳循环、氮循环图 活动3:本单元知识梳理 小组合作,完成本单元知识的归纳总结,以概念图形式呈现。(课外完成) 评价要点 评价方法:单元试卷测试(教师批阅,记录成绩) 评价要点:测试成绩达到合格水平。
二十一世纪,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上的新问题。分析微生物及其基因是专利法意义上的发明还是科学发现?探讨其是否具备专利法保护所应具备的条件,了解发达国家加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国际惯例,对我国的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