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chi印
如果楼主觉得多,可以自己删。 戏剧起源 关于戏剧起源,有九种说法。在此,我们只详细讨论各种关于戏剧起源的歌舞说的观点。 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三种: (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 (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这不光是锻炼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而且也培养了年轻的猎人,《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但原始社会没有贵族,恐怕就是年轻武士了,用乐舞去教年轻武士,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么呢?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原始人狩猎动作的模仿。 既然是模仿劳动的动作,这也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了。 原始的舞蹈总是和歌相伴的,他们决不是闷声不响地跳,而是一面跳一面欢呼歌唱。《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略可想见当时的情形。 在原始社会,歌舞不止狩猎舞一种,还有战争舞,它的性质和狩猎舞是差不多的,到了进入农耕时代,又产生了一系列有关农事的祭典,如“蜡”如“雩”。蜡是在年终时,为了酬谢与农事有关的八位神灵而举行的。在这一天,公社的成员是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唱歌跳舞的。这种风气一直遗留到春秋时代。《孔子家语观乡》说:“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劳动农民一年辛苦后的欢乐。 相传“蜡”是伊耆氏所首创,一说伊耆氏就是神农氏足见这是与农业发达时期密切相连的风俗。“雩”是天旱求雨的祭祀。《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记》的记载虽然是奴隶社会的事,但显然是原始时代的遗留下来的风俗,除此之外,在原始公社的许多节日也举行舞蹈。例如男女相爱,也有一个节日,大家会合在一起来唱歌跳舞。这个节日在汉民族就是祭祀氏族女始祖的日子,所跳的舞据说就叫做“万舞”现在西南少数民族的所谓“跳月”“摇马郎”“歌墟”等可能就是这种节日遗留下来的形态。 原始歌舞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全民性。到了奴隶社会,有了阶级,在艺术上的情况也就起了变化,这时祭祀仪式已经不复是全民性的节日歌舞,它成了只是奴隶主贵族所专有的了,第一个把天下传给自己儿子的禹,当他治水成功,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立刻“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见《吕氏春秋古乐》这里的乐舞已经开始失去全民的意义,而成为夸耀个人功绩的手段了,禹的儿子启也学习他这一手,用歌舞来夸耀,并装点自己的威严。据传说他三次上天,从天上偷来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举行表演。从此以后,奴隶主贵族们便把本是属于全民的歌舞拿来歌颂自己的功德,《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而《大武》之舞却又是歌颂周武王和周公灭商及平定奴隶叛乱的武功的,这是所谓“武舞”它是手执盾牌和武器而舞蹈的,还有歌颂周朝统治者治国如何有秩序、如何天下太平的《韶舞》,这就是称为“文舞”。 现从《史记乐书》中引一段关于《大武》之舞的记载如下: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子曰:“……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狭。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 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志也。”从这段对于《大武》之舞的解释来看,他包涵着一段故事的内容,舞虽不足以表现它的内容,但演故事的倾向却也存在了。 (3)西域歌舞说,陈村、霍旭初《论西域歌舞戏》中指出:汉唐间,随东西方交通之开拓、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西域文化艺术的一支——歌舞戏,逐步传入中原,成为我国戏剧的重要源流之一。无论汉代的百戏,唐代的乐舞,西域成分都占相当比重,尤其在唐代,戏剧的因素渗入乐舞之中,西域歌舞戏与中原传统戏剧的融合,不仅出现了唐代兴盛的歌舞戏品种,并对后世的戏剧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任半塘先生指出:唐代歌舞戏“纵面承接汉晋南北朝之渊源,横面彩纳西域歌舞戏之情调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许地山先生就阐述了六朝时候西域诸如龟兹,康国等及伊斯兰或印度乐舞的东来,有“杂戏”也进入中土的见解。 关于唐代歌舞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任半塘先生认为凡唐人“俳优歌舞杂奏”皆为歌舞戏。他在《唐戏弄》第二章《歌舞戏总》中还指出:“一旦内容有故,或技艺涉说白,虽记载简略,表现模糊。亦非认为歌舞戏不可。”属西域歌舞戏者,《旧唐书》中仅举“拨、头”一戏,曰“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任半塘考歌舞戏,涉受西域影响的戏剧很多,明确指出为西域歌舞戏“剧录”者有“西凉伎”、“苏莫遮”、“舍利弗”等,属“戏体”者有“钵头”、“弄婆罗门”等。“苏莫遮”是西域歌舞戏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对苏莫遮的记载,以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四十一为详细: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以泥水沾沥行人,或持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苏莫遮,又称泼寒胡戏,从文献上看,苏莫遮在中原,大都是供统治者娱乐的,自北‘周宣帝大象元年到唐玄宗开元元看130多年,常列为宫廷内玩赏的节目,这自然要经过无数次的改造,并随政治风云而变易。 在这里叙述了歌舞说的观点,希望关于戏剧起源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省级一、二团,市级一、二团,县级一、二团等)共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编167个院团。拓展资料:艺术解析:豫剧用唱的方式最为常见,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另外,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的恢宏大气还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剧调委婉动听,吐字清晰,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2458 更新:2005-4-25 18:48:00 ^^一、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戏曲产生在十二世纪的北宋宣和(1119一1125年)到南宋绍兴(1151—1164年)间,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几十年前,有种错误的提法,认为北曲比南曲早。我个人认为实际上南曲比北曲早。这是指最初的正式戏曲——即产生于浙江温州的南戏。先讲一讲正式戏曲产生以前的情形吧。 当我们的民族还处在奴隶社会的时候(殷代),歌舞就相当丰富,大致不外两类。一是模仿生活的。如打猎,打什么就模仿什么。二是模仿战事的。戴铜面具,装着羽毛和兽尾。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为兴盛,仍以歌舞、音乐、竞技(角抵)、滑稽为主,称为杂技或百戏。到了汉魏六朝大体也还是如此。如果说,把唱、做、念、打这四种因素合起来才叫戏,那末它们只是一些不完整的戏。西汉时张衡写的《西京赋》,里面说了不少东西,如“总会仙倡”,扮演女娲,扮演各种神仙的演员在一起唱;如“乌获扛鼎”,乌获是古代的大力士;“都卢寻撞”,演的是都卢爬杆;“冲狭”,演的是在圆筒中放刀,人在其中窜进窜出;“燕濯”,是象燕子一样背身向后跳过一盆水;“胸突铦锋”,是人用剑锋戳自己而戳不死,其实这是一种戏法;“跳丸剑之挥霍”,是象现代人一样玩弄三个弹丸或三支剑,循环地抛在空中;“走索上而相逢”,象现在走钢丝一样。这些都只是类似现在的杂技,虽说是中国所特有的技艺,但不能以戏视之。 《史记》、《战国策》里提到秦二世时的优旃。他善于说反话,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讲。如秦二世要养鹿,大臣们反对,秦二世不听。优旃却说:“好啊!好啊1如果敌人来进攻,只要将御花园养的鹿放出去,鹿的角就能抵住敌人了。”又如秦二世要漆城墙,优旃又说:“好啊!好啊!将城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看见了就吓得不敢来了。”后来这种说话艺术逐步发展为现代的相声。这也不是正式的戏曲,只能算作戏曲的萌芽。 南北朝以后有三样东西值得注意,即“大面”、“钵头”、“踏谣娘”。 “大面”又称“代面”,现在湖南人还是把“大”读作“代”字音。“大面”始于北齐,北齐兰陵王貌美,打仗时恐怕震不住敌人,就戴了一个狰狞可怖的头套或面具,作威武之状。近代京剧跳加官要戴白面具,昆曲《贩马记》鸮神要戴面目狰狞的大头套,如喇嘛闹鬼的样子(京剧则作白面带胡的打扮),与“大面”更为接近。推而广之,京剧的脸谱,不戴头套而涂面,也不妨说是起源于“大面”的。 “钵头”一称“拔豆”,“拔豆”是北魏的一个国名。此戏是扮一孝子。父被虎吃,子上山寻父尸,一路披头散发地哭唱。山有八湾,曲也有八迭。 “踏谣娘”出于北周。有一个杂中郎,所谓中郎是他自己封的官,以示自得其乐。他喜欢吃酒,有一个酒糟鼻子,却经常没有钱。无钱吃酒时便打妻子。妻子便踏着舞步,摇动身体,向街坊哭诉,仿佛流行的歌曲所说:“我的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嫁不着好丈夫。”众街坊听见她的哭诉,便同情她说:“踏谣娘和来,踏谣娘苦和来!” 这些歌舞表演形式,提供了戏曲的雏型。 正式的戏曲是产生于宋代,但戏曲的先行条件在唐代就有了。 (1)唐代(七——九世纪)有两个人演唱的参军戏,是滑稽或讽刺型的,类似现在北方的化装相声。这种戏每每是两个角色,一个副净,一个副末,相当于上手、下手。 (2)各种歌舞伎(如踏谣娘、大面)。它们都有故事性,但都不够。 (3)大曲舞——规模很大的音乐曲子,大鼓的声音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它类似现在的维吾尔族的歌舞。 这一些也都不是正式戏曲。为什么如此说?因为正式的戏曲要具备三个条件: (1)一定要化装演唱。 (2)一定要用当场人物的口吻来唱,即第一人称来演唱,不能用说书人的口吻。 (3)一定要有高度故事性(这个条件最重要)。 不过上面所说的歌舞有时会与戏曲搞混,为什么呢?原因是“参军戏”也叫“戏”,“大曲”也叫“曲”。唐朝梨园的演出,虽然在音乐、歌曲、舞蹈上都有了发展,也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但是,这些歌舞对戏曲的形成却有很大影响,尽管这些影响都是间接的。 对于戏曲的形成有直接影响的,还是在宋代。宋代由于城市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人民需要文化娱乐,各种杂技更发达起来。例如南宋杭州的商场有二十二个,每个商场都有勾阑(杂耍场)。宋代杂技很多,和后来戏曲有关系的,成为正式戏曲的先行条件的有下列几种:(一)演出方面。分为两种: (1)真人演出,它叫“杂剧”,有五个脚色(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很短,只要吃一杯酒的时间就演完了。演时也唱歌曲,其中有的还有故事情节。演员来自社会底层,敢于当面讽刺封建统治者。例如有一次秦桧喊来一个杂剧班子,副末把两个头饰上的胜环插在脑后,副净问:“胜环为什么不插在头顶?”副末答:“我只知道讨银绢布匹,至于二胜环(“二圣还”的谐音,“二圣”指被金人虏去的徽钦二帝),早已抛在脑后了!”秦桧听了大怒,把两个伶人囚禁起来,其中有一个因此死在狱中。又如宋朝神宗皇帝铸以一当十的大钱,众大臣怕影响物价,纷纷劝谏,皇帝不听。后来皇帝要看杂剧,一个人扮演卖豆腐浆的,一个人扮演买客,吃了一碗豆腐浆,应付一个小钱,但他只有一个当十的大钱,便让卖浆人找九个小钱。那卖浆人说:“先生,我刚挑出来卖,你是第一个顾客,没有钱找,我请你还是再喝九碗吧!”买客舍不得把钱送掉,只得放开肚皮再喝,一连喝到第五碗,已是大腹便便,实在吃不下了,只好自认晦气,白送了卖浆人五个小钱。他叹了一口气说:“幸亏皇帝老子只行当十的钱,他若行当百的钱,连我的肚皮都要撑破了I”这些戏对于后世丑角的戏很有影响,可以说是丑角戏的先声。 (2)假人演出,有傀儡戏和影戏。它们种类很多,有手举,有提线;都有高度的故事性,能演打仗的情节,如三国故事,对后来正式戏曲有很大影响。现在戏曲班子里还有它的术语流传,如“挂上”,因为过去演傀儡戏,人手有限,一些剧中人(指傀儡)不演不动时,就挂在旁边。(二)歌唱方面。有唐代“大曲”的调子,有词的调子,有民间流行的调子,有民间艺人们创造的调子。(三)故事方面。主要是讲唱故事。那时候说故事的风气很盛,说唱相间,各有侧重,其中以唱为主的,发展成为后来的戏曲。 当时演唱的曲调很多。“大曲”是用一个曲调反复唱下去。“诸宫调”(如《董西厢》),是用很多宫调变换着连在一起唱。诸宫调流传到现在只有三种:金朝有二种,这就是《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元朝有一种,这就是《天宝遗事诸宫调》。 其它曲子有“缠达”(又叫“转踏”或“传摭”),和鼓子词(如连用十几支〔蝶恋花〕曲唱《莺驾传》故事)。 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它的来源也是有许多头绪的。主要是演出、歌唱、故事这三项的结合,这结合是古代艺人们的最大贡献,也是他们的智慧的结晶。^^二、古代戏曲的两大系统 中国戏曲产生以后,到了十三世纪的元代就形成了两个系统。一个在宋朝早就有了,产生于南方,唱的是南曲(又称南戏)。另一个产生较晚,产生于北方。唱的是北曲(又叫北杂剧)。这两种曲合成一个大系统,叫南北曲系统。 南北曲系统的戏都是“联曲体”,唱句的字数长短不齐,同词差不多。后来的“板腔体”却不同,板腔基本上是七字唱或十字唱。 南曲与北曲在音乐方面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音阶上的区别。南曲音乐只有五个音。那就是1、2、3、5、6,没有4、7两个半音。北曲有七个音1、2、3、4、5、6、7。(2)音调上的区别。南曲比较柔和,北曲雄壮,南曲的韵味、风格与北曲是不同的。 南曲系统的“南戏”产生于温州。从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共流传了约七百多年。温州这个地方在十二世纪初,是八个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当时商业相当发达,南戏就是在这商业城市中兴起和发展的。它产生于民间的歌曲,又继承了宋代的各种杂技,加以改革而成的。它在温州的情况,现在还不十分清楚。 当时南戏产生有四个条件:(1)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2)政治地理的环境,南宋以临安(即杭州)为中心,离温州很近;(3)喜闻乐见的艺术欣赏的需要;(4)艺人们的不断努力。这就使南戏发展起来了。 不久南戏就传到杭州,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市民和城市劳动人民都需要娱乐,促成了南戏的成熟。在元朝,由于北杂剧的繁荣,虽然曾使南曲一度衰落,但它很快又复兴了。 南戏每一本戏有长有短,少的约十出,长的有三、四十出,每一出中,曲子又多少不等。曲子有宫调,演唱的时候,后台要帮腔(行话叫“合头”),当时台下观众也可以“打和”(合唱),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可见南戏确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南戏的乐器很简单,是以鼓、笛为主,音调较低。 元朝人创作的南戏剧本,现在还保存十二部,其它就只有些零零碎碎的曲词留存下来(详见钱南扬编《宋元戏文辑佚》)。其中最有名的四部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蔡伯喈琵琶记》。这十二部中有好的一面,但也有糟粕。如《岳飞破虎东窗记》,写岳飞镇压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是不该肯定的,但是这本戏也暴露了秦桧谋害岳飞、卖国求荣,以及宋代统治者对敌求和,出卖民族利益的罪恶,赞美了岳飞抵抗外族侵略,这方面的内容还值得肯定。又如《琵琶记》,它暴露了牛太师家的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写出了蔡家的贫苦生活,这是很明显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但极力为蔡伯喈背信弃义的行径作开脱,就不可取了。 南戏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更加发达了,但它的名字也改称传奇。传奇和南戏基本上是一样的。它的变化是在唱腔方面。明代唱腔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有两种: (1)戈阳腔:产生于江西。腔调是高腔,很快,有帮唱。因为只有打击乐器,没有管弦乐,显得很单调,但唱词通俗,咬字清楚,又特别注重武工,为大众所喜爱。到了清代又有种种变化,以至不再独立存在,只是残存于地方戏中,至今川剧、湘剧等剧种中都还有高腔曲牌。 (2)昆腔:产生于江苏昆山。旋律慢,音律细,悠扬婉转。它用管弦乐伴奏,配以许多古代舞蹈,载歌载舞,很是优美。因为唱得慢,一个字分成几个音节,文句又深奥,一般人民不易了解,这是缺点,所以到清季也衰落了。但它对皮簧戏影响很大。 北曲系统的叫杂剧,又称为元人杂剧。它产生在十三世纪中叶的元代,比南戏要晚一百三十年左右,产生的地点是元代都会大都(今北京),那时的大都是商业、手工业的中心。杂剧的产生适应了城市人民的需要,当时又有很多民间职业文人写了不少优秀作品,更促进了杂剧的发展。 元杂剧规律很严格,其一是一本四折,约等于现代话剧的四幕。其次是每一本戏只有一个脚色可唱,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演唱,每一折一套曲子。唱的全是北曲,节奏很快,很清楚,用琵琶、筝等伴奏。由于形式比较死板,到了明代南曲兴盛以后,这种规律严格的杂剧就被舞台淘汰了。 我们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一名《宋元戏曲考》,收入《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日本人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等书中可以详细地看到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 南戏、北杂剧,明清传奇都有不少著名的传世作品。南戏,如高明的《琵琶记》等。北杂剧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戏曲集》(其中《窦娥冤》最著名)、《元人杂剧选》。明清传奇有《汤显祖集》(其中收有《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李玉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其中有两种收入冯梦龙的《墨憨斋定本传奇》,已作了修改),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三、中国戏曲如何发展为现在的形式 清代的地方戏极大多数是“板腔体”,其中最主要的是皮簧戏。因为皮簧戏原是从地方戏逐渐发展来的,现在地方戏与皮簧戏有血缘关系,这关系是兄弟关系,两者是互相溶合的。清代的地方戏,腔调很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二类。 (1)南方的——包括弋阳腔(清初很盛行)、吹腔(可能是二簧的前身)、四平调、二簧。 (2)北方的——梆子(又叫“乱弹”,流行于陕西、山西、河北)、西皮(襄阳腔)。另外还有柳子戏,包括滩簧和花鼓戏;还有闽、广等地的古戏。 京剧就是从南北曲调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如南方的二簧、北方的西皮。 对于二簧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安徽,微调是用双笛伴奏的,因为两根笛子共有两个簧,所以叫二簧;另一说起源于江西的宜黄腔;又一说起源于湖北的黄冈、黄陂两县,所以不称二簧,而称二黄。 西皮起源于甘肃腔、襄阳腔。 皮簧戏(即京剧)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 (1)在清初的一百二十年中(1644—1766年),弋阳腔和昆腔并立。由于昆腔难听懂,结果昆腔衰落。 (2)梆子腔与二簧争雄,结果二者混合,占了领导地位,逐渐取代昆腔和弋阳腔。变化的关键有两次:一次是以著名的秦腔演员魏长生为代表。当时秦腔风靡一时,使从弋阳腔蜕变来的京腔减色。大的变化是第二次,在著名徽腔演员高朗亭进京之后,促成梆子和京腔(弋阳腔与北京语音及土戏声调相结合后称京腔)混合。 (3)1824年汉调的二黄腔、湖北梆子、西皮(也可能还有其它成分),在北京和其它腔调混合(也就是西皮和二簧大混合),又吸收了其它秦腔,形成了早期的皮簧戏,又由于其中吸收了一部分昆腔,故现在京剧仍有一些昆腔的剧目和曲调。整个京剧形成的历史到如今还不过150年。 总结九百年戏曲发展史,虽然头绪纷纭,但脉络还是分明的。由南北曲系统进展到地方戏系统。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人民群众(包括古代的演员)创造的。
有些戏友说那个剧种最早,有几百年了是戏曲之祖!说起戏曲的起源最早,蒲剧是戏曲之祖!几百年太肤浅了。蒲剧起源于三皇时期,几个千年也有了。在“尧舜禹”时期就有“舜扶犁高唱,禹对河轻吟”的佳句流传。那个时期的蒲剧不叫蒲剧,叫做“吆喝腔”只是民众抒发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介入到夏王朝间,已经形成街头表达演唱说事,与各族祭祀的神圣说唱礼仪膜式。祭祀唱礼中为了警示民众思想专一,祭祀者加入了鼓点与膜拜舞动动作,以显示祭祀唱礼的神圣庄严!街头艺人有了祭祀唱礼的启发,在“吆喝腔”中加入了木棒击点节奏,后来又称之为“棒棒腔”。演唱艺人流离失所四处流浪,有人问起你是哪里人?艺人说我是蒲坂人,也就有了蒲坂“说唱人”蒲坂艺人这个名词。夏王朝末年,亡夏之君“桀”王,贪图享乐在宫廷中设置了乐房。犯官之妇人终身为乐奴,在宫中学习歌舞供人娱乐,这个规律在历朝历代都有效仿。在朝代变换中,“棒棒腔”又改称为“乱弹腔”,为何叫做“乱弹”?在秦晋交好时秦国有了“秦王歌”。秦晋两邦通商,各种文化得到了交流,秦王歌与棒棒腔也得到了交流互容。有人就说,你唱的这个有晋味也有秦味,这不是成了“乱弹”吗?这个也就是如今蒲剧叫做乱弹,秦腔也叫做乱弹的来历,也就有了秦晋交好一家亲之说。秦王歌加入了“棒棒腔”的节奏,也叫做棒棒腔。后来都称为“梆子腔”,叫做“梆子腔”时已有佛陀进入华夏。艺人看到佛陀的木鱼比两根木棍声音洪亮才效仿木鱼做成有上有下的“梆子”。后来的“蒲州梆子”由此得名。汉刘邦登基禁止了秦王歌,艺人互容了汉剧也得到了戏曲的改进。后来汉剧流转南方是汉都南迁,这与剧种谁早没有关系了。蒲剧的发展在低迷时期艺人借用了各种各样表达手段,有社会中生活百态,也有讨生活各种杂耍。艺人为了表达人物的不同性格,借助以各种道具服饰演示表达。刻画人物的心理以各种各样手法,丰富了表演艺术。才有了蒲剧“以作为主题”的各种动作绝技特技。蒲剧绝技,据老人传说有七十二种之多,如今留下来的也就三十几种了,有些绝技在兄弟剧种中还有流传。蒲剧绝技是历代艺人精心所创,流失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外乎绝技难练无人问津,也有些是艺人没有收徒戏曲版本失传。有些蒲剧绝技确实难练,无人问津无人传承,甚至有些名称都说不上来了。如今剩下的“绝技又称为特技”名称有:翅子,帽子,梢子,翎子,胡子,杠子,椅子,扇子,鞭子,卡子,盘子,幡子,耍獠牙,耍蛤蟆,耍水袖,耍火彩,耍血彩,耍吃草,耍扭腰,耍耳坠子,拧屁股,飞帽上头,踢鞋变脸,跃身扬梢,孙武子的麻鞭砸碗,瓦岗寨秦琼的撒手鐗,梅山摆剑,劝夫戒赌中的顶灯,颤眼,跷功,担子功,孙宾祭祖中的吹灰罩脸,武松打店里面板凳功,飞云浦力开木枷,如意钩中的火流星……。蒲剧形成在山西晋南,晋南也是中国最早文明起源之地“尧舜禹”故乡。这里的人都喜欢戏曲,晋南可以说是戏曲之乡,这里的人接触剧种之多在国内也是为数不多的地方之一。很多人可以开口唱几个不同剧种的唱段,大多数的村子里都可以组建起团体演出。蒲剧就出在这个地方,山西晋南。戏曲综合群部宣!!!光重鑫。
起源于民间罗。传唱的人多了,就变成地方戏曲,很多地方戏曲汇集在一起,就变成中国戏曲罗
鼻祖是昆曲。中国戏曲,由宋元南戏到金院本、元杂剧、逐渐推进、衍变。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封建统治之后,广大的南方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摆脱了民族歧视的枷锁,生产有所恢复,商业渐趋发展。此时中国的戏剧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北剧”(元杂剧)没落,”南戏”复兴的现象。 当时南戏主要剧本是“传奇”,演唱传奇的声腔很多,其中最古老的是发源于浙江海盐的声腔,它流行在嘉兴、湖州、温州、台州一带,万历间复传人江西,流行地区较广的是弋阳腔,它分布在江西、南北二京、湖南、福建、安徽、两广、云南、贵州等地,多结合各地的语言、音乐而有所衍变,余姚腔流行于浙江绍兴,以及江苏的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安徽的贵池、太湖等地。此外还有四平腔、义乌腔、乐平腔等,皆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