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wind
这次,“我们”又搞了个大新闻。不过,更准确地说,是可能成为世界科学历史上国外学术出版商瞄准中国研究人员敛财的“最大丑闻”。中国学术腐败,已成顽疾,有人说其已走向癌变,并非危言耸听。据媒体报道,近日,美国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首页发表报告《科学论文代笔公司与掠夺欺诈型期刊合谋中国学者》,披露一本巴西SCI期刊同一期刊登了数篇相似的中国投稿者论文,论文使用了相同图表、相同研究对象、得出了相同实验结果,这种触目惊心的造假,仍然引起国内舆论广泛关注,也让国际学术界为之侧目。 图文无关据悉,2015年,这份杂志总共发表2056篇论文,其中中国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有1605篇,比例高达1%。其实,这早已不是孤例。此前,2015年初,英国BMC出版社曾一次撤回43篇论文,其中41篇的作者来自中国,而2015年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也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学术周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其中多数作者也是来自中国。仅一年多时间,中国学术论文造假再度被国际媒体曝光,国内舆论多痛心疾首,深感丢人丢到国际上,让国家声誉蒙羞。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学术造假之风走出国门,除了损害国家的面子,更在毒化着国际学术风气,我们除了感到羞愧,更应该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应肩负的国际责任。“学术行政化,是学术腐败的催生婆,也经常是学术腐败的保护伞。”学术造假,当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国际知名高校、学术机构、权威学术期刊,大都卷入过类似丑闻风波。但是,所谓“掠食性机构”专门针对某一国人形成产业化的造假,在国际上真不多见。原因很简单,中国高校、科研机构人员数量庞大,一旦造假之风蔓延,其巨大的需求量无疑会对掠食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其中丰厚的利润足以让一些人铤而走险。所以,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学术腐败,不仅仅毒化中国的学术风气,无端耗费国家宝贵的科研经费,这种腐败风气的蔓延,如果不能从源头上严厉打击,也会加速恶化国际学术风气。 近年来,中国高校、科研机构非常看重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必表,一些官方主导的评估活动中,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在评估指标中所占权重越来越高。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国内一些高校、科研院所都采用不惜重金的办法,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去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但是,在国内,学术评价已经高度行政化,学术评价被置换为一些简单的指标,这无疑给一些心术不正的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中国学术国际化方向不能变,但学术评价“去行政化”确迫在眉睫,让学术回归学术,真正意义让学术共同体行使学术评价职能,在通讯手段如此便捷,透明度如此之高的科研领域,类似这样大规模、低层次的学术造假歪风不难遏制。学术行政化,是学术腐败的催生婆,也经常是学术腐败的保护伞,因为一些用学术腐败取得的所谓成果,行为已经成为一些领导的政绩。他们对学术腐败的袒护,是对学术腐败的变相怂恿。中国学术腐败在国际上接二连三地曝光,这次又上了“头条”,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好事,因为国际压力可能有助于有关部门痛下决定,从根本上整治学术腐败。当然,我说的也只是可能。 
造假不是一个人的现象,而是社会现象,是一个区域的高发现象。究其原因,论文署名作者或不具备足够的完成科研的能力而强行推出论文成果;或是署名作者一路投机取巧,只会用虚假的论文结论编造出来,公之于众;或是单位机关对于作者有论文数目要求,必须达成什么样的标准有硬性规定,所以才会论文造假,略禁不止。此类写论文的人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做职位升迁,在做仕途。须知前不久俄罗斯也发生了一件官员进行兼职科研活动,挂职提升履历的事情发生,其结果是涉事官员被辞去公职,不仅没有偷成鸡,反而蚀把米。在俄罗斯那样一个腐败严重,举世闻名的国家,尚且不断追求学术的纯洁性,避免政治染指学术活动,防止腐败的污垢浸染到科研教育领域。而在中国,这样的挂名现象却并不少见,官员也是教授,官员也在搞科研。他们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却仍然为了履历显得丰富多彩而绞尽脑汁,穷其职权来换取一个教授职称,一个博士学位,试问这样的官员,究竟应该用什么来打动模式审核的裁判?用什么来完成博士毕业的论文要求?用了多少时间来完成别人多年坚持才得以完成的学业?在这,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中,权不仅可以换钱,还可以交易学位,交易名利。这样的乱象,靠什么来维系学位的权威性?靠什么来保证论文的质量?只有真正在做科研,做的是自己的科研,做的是实事求是的科研,才能够减少论文造假的数量,提升论文成果的质量。科研是严肃的,更是严格的,是可以经得起别人去实践检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中国科研韩春雨的结论正确与否尚无定论,论文造假也是泛滥成灾。究其原因,是社会风气太浮躁,人们太急功近利,对于科研也满是功利气息,把投机取巧的习惯带到了这种本不允许其存在的领域。科研不是工厂流水线式的工业生产,科研需要科研人员静下心来,需要相关单位机构耐得住性子,更需要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