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4

33724807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动画发展简史论文摘要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fec5509

已采纳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是诞生在1926年,1935年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都是万氏四兄弟的作品,不过,这些动画都没有引起大家注意,真正在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53年,我们拍摄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在1954年的木偶片《小梅的梦》里,真人和木偶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了一部片子里。而1956年的木偶片《神笔》,在国际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到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问世,1958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这为我国的美术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之后,在1960年,令全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啦。代表作品就是《小蝌蚪找妈妈》还有《牧笛》,然后是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另外,这个时期著名的动画还有《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渔童》、《孔雀公主》等等等等……但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虽然后期也出了几部作品,但题材比较受限制。而且,这段时期对中国动画造成的最大冲击,是对人才的摧残,这场劫难使中国动画在未来的发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甚至可以推测,现在动画的低潮状态,除了受外来动画的影响,也有那个时候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原因。文革之后,中国动画又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哪吒闹海》就出现在这个时期除了它之外,像充满智慧的《阿凡提》,简洁幽默的《三个和尚》,还有水墨动画《鹿铃》,风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毛茸茸的剪纸片《猴子捞月》,水墨风格剪纸片《鹬蚌相争》,幽默有哲理的《崂山道士》,还有《孔雀的焰火》、《小熊猫学木匠》《假如我是武松》《天书奇谭》《除夕的故事》《水鹿》《女娲补天》,还有优美感人的《雪孩子》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85年——1995年的中国动画时光机进入了85年,在85年到95年这十年间,也是80后接触国产动画最多的时间,这十年,应该说是咱们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时期,可惜不是好的转折。这段时间呢,咱们的国产动画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这里面,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动画系列片,比如《葫芦兄弟》,这部动画不论情节、色彩,还有明显的中国风格,都给80后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另外还有《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到现在还是经典。这段时间的单集动画里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情》和《不射之射》,这些动画就不像刚才那些系列片普及面那么广了……这些非著名的优秀动画里,《山水情》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大奖,但是,它也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的绝唱,因为这个时候,这种精工细作的电影动画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慢慢地开始走向了后来的学院派,而产业化模式制作的外国动画片已经开始冲击国产动画市场。从85年开始,有很多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进入了中国,大批动画人才都被这些公司挖角了。而相对的,还有很多外国动画却在这个时候低价卖入了中国市场。《变形金刚》、《花仙子》、《OZ国历险记》《铁臂阿童木》,这些动画大多题材新颖,想象奇特,色彩鲜明,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说起这95年以后的动画,唉,确实很难让人骄傲啊,这段时间里,国产动画开始有了粗制滥造,内容幼稚这些问题,而相比之下,进口动画可以说是势不可挡啊,什么圣斗士、忍者神龟、加上后来网络的发达,国外的动画几乎可以同步地进入国内。

中国动画发展简史论文摘要怎么写

299 评论(10)

幸运64

国人对VC的兴趣和了解,源起于上世纪末的那场波澜壮阔的互联网热潮。即使最后,我国资本市场上并未出现什么纯互联网公司(直到今年才有了那么一家),同时也有无数地方政府资金、国有VC、上市企业掏出巨资以求“触网”,却最终落得个空欢喜一场,国人仍是记清楚了VC那呼风唤雨的雄厚实力和那点石成金的炼“金”法力。因此,在当中国动漫业也寻求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时,第一个联想到的仍是VC。 动漫产业是一个高成本型产业,虽然之于国际市场,我国的动漫产业仍然属于低“成本”运行状态。但在中国,特别是动漫消费市场仍未被有效预热、有效开发的前提下,动漫企业的营收规模普遍偏小。于是乎,你就可以感觉到中国动漫企业的成本高企,其中,真正可以说目前已经处于盈利状态的动漫企业之数量是微乎其微的。 因此,在笔者眼里,过去、现在和未来,绝大多数动漫企业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融资,而在中国,在私募型产业基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似乎能找的、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资者,就是VC了。 笔者曾和很多动漫公司进行过较深入的接触,对这些动漫公司在融资时的动机、心态、准备工作、所处状态等等情况较为了解,其中虽然可以看到动漫企业为了寻找通过资本的力量解决企业长期生存发展能力的良好愿望以及其为融资所作出的努力,同时,笔者也看到了整个产业对于风险资本的生疏(当然,笔者同时认为VC对中国动漫产业目前也是十分生疏的),而这些问题往往造成融资的失败,甚至会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或机会成本。为避免大多将与VC第一次接触的动漫企业经历同样的尴尬,笔者愿意归纳并分享这些问题和笔者的分析,并列示于下文,希望动漫企业的VC之路能走的更平坦和顺利些: 资金链即将断链时,忙于寻找VC 和许多非动漫行业中寻找VC的企业一样,很多动漫企业往往在没有钱,并且短期内不可能赚钱,一般最多可能也撑不了6个月的时候,突然想到要去融资。这种情况,一般可以认为是一种“赌博性行为”。 VC的投资,一般以2个月(笔者见过的最迅速的案例)到12个月以上为正常周期。从意向接触,到商业计划书呈递及演示推介;从VC投资副总裁(VP)或高级经理的见面,到合伙人的参与;从VC的行业顾问咨询,到合伙人会议(国内外资VC的合伙人会议往往在海外总部进行)通过;从尽职调查,调帐估值,到合约谈判,等等等等。很多属于这类状况的动漫企业,其实往往拖不了那么久,当然,根据笔者的经验,VC往往根本不把这种状态的企业列入愿意跟踪的项目池之中。 想不清未来发展目标和思路时,忙于寻找VC 动漫企业中不乏一些具有生存能力或竞争优势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有时会出现一种怠惰心理,即不愿意再忍受因资本实力小而不得不殚精竭虑寻找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困扰,希冀通过引入VC以壮大资本实力,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性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收购,以弥补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 对这类企业有个共性,就是他们或许是目前动漫行业的某些细分市场中的品牌企业,甚至是领头羊。竞争地位是他们最大的谈判筹码。大有“VC你投动漫业最优先考虑的当然是我”的这种自我认知。而相反,VC偏爱有恒心有脑子的企业,如果融资企业说不清未来的发展战略、盈利模式,仅凭当前的“TOP x”这么个头衔,也是无法打动VC的,最多被VC列入跟踪关注的企业而已。 只做了一部动画片,甚至是片花,忙于寻找VC 这种情况也较为常见。动漫初入行者,大多认为VC融资成功的核心要素是动漫内容的制作质量。似乎他们更愿意相信,VC大多是动漫fans,愿意从欣赏层的角度去体验融资企业的内容制作水准,愿意相信融资企业仅凭脚本或片花而编织起来的故事。 相反,动漫企业或许不太了解。国内、甚至国际上都罕有专盯动漫市场的VC,绝大部分VC往往同时关注8-12个行业。也就是说,这些VC之所以投了某家国内动漫企业,不仅仅是因为看好中国动漫业未来蓬勃兴起的机遇,至少在当前,被投资的企业往往能在所有的行业备选项目池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些项目往往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较为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团队架构,以及令人信服的团队历史业绩。 VC的视角绝不是动漫欣赏层的视角。对于专业的VC而言,他只会投资值得投资的项目,这种前提下,究竟你是做动漫内容,还是做动漫产品分销,或者干脆打着动漫旗号做其他业务并非着重需要关注的事情。因此,抱着做一部片子,甚至片花就想获得VC青睐的动漫企业,应该趁早断掉这个幼稚的念头。 对自己的企业有不清醒的估值 笔者认为当今的中国动漫企业很难根据经典的估值工具进行估值,这或许也是VC所面临的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动漫产业理论上拥有无限的杠杆,在某个企业的估值上不同VC给出的高低差别将十分巨大,原因在于不同VC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准绳给出了自己可以接受的价格。 但是,笔者相信,似乎没有一个VC能够给出如中国动漫企业给自己企业的估值那么高。在笔者接触的很多动漫公司中,都存在着一个自我高估值情结。中国动漫企业给自己的估值动辄上千万,而且很多公司自我估值均上亿(不在少数)……。笔者承认,以中国未来动漫市场的潜力,成就几个市值过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以当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规模,动漫企业的商业化程度而言,动漫企业应该对自己的估值有个清醒的判断。 融资所得的主要投向是做市场推广或是再做一部(或几部)动画片 在商业计划书中,一般募集资金投向是一个VC较为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是用以检验融资企业高层团队的战略意识,同时也是验证融资金额的适当性以及未来财务预测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让人困惑的是,很多动漫企业是缺乏财务管理知识的。他们往往精通于做一部动画片需要的成本,却很少知道,做产品,做渠道,做市场推广需要投入的资金,这些投入和他未来的产出将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对应关系。当然归根结底,盈利模式的不清晰是根本问题所在。 VC很少愿意看到自己投入的资金,主要是用于某个尚未面市的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推广,或是重复做一些动画片。VC虽然名义上是风险资本,但是并非意味着他们愿意承担风险,专业的VC只愿意承担可以控制的风险。诸如新产品的市场推广这类的募集资金投向,往往在面谈阶段就会被以婉转或直接的方式拒绝。当然重复投资做动画片的这种梦想也是不可能在VC身上实现的。除非,动漫企业能够清楚的告诉他,这样的投入能够产生何种符合逻辑的预期收入,同时最好能够例证已经有人这样做过,效果很不错,而我将至少取得和他一样的成绩。 不清楚自己需要多少资金 这是个很尴尬的问题。如上一种状况所述,动漫企业内部往往缺乏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在融资时,其实很少说的清楚需要多少资金。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这样的:a)先大致估计自己的企业的价值,然后确定相应给予VC出让的股权(份)比例,以计算需要多少资金;b)估算自己公司的年运营开销,一般会向VC开出N年左右运营开销;c)对比那些已经获得VC投资的同类动漫企业,根据标杆提出价码。 VC其实根本不是抢救重症伤病人员的医生或护士,他其实只是希望强者需要变得更强时来找他,他给出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或资源条件。说白了,VC更愿意投资那些即使不融资也能发展的很好、而融资后会发展得更好的企业。因此,VC绝对不会愿意看到自己投入的资金只是为了“供养”一家尚未找到发展途径的动漫企业,或是盲目投入一家只知道攀比,而对自身没有更多发展意愿的动漫企业。 不管融资规模是对少,先找VC中介 通过中介(私募财务顾问)来完成融资,是很多对资本运作不甚了解的动漫企业的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但是,在动漫产业的融资项目中,动漫企业首先最好判断一下融资规模,对于超小型融资规模的项目,尽量不要寻找VC中介来完成自己的融资工作,当然,如果融资规模低于100万美元,那或许连直接找VC的念头也应该打消。 根据行规,VC中介一般承担两项基本工作(也可能提供很多其他的附加服务),分别是a)完成商业计划书的撰写;b)引荐VC,参与谈判,并协助融资企业审核协议等。因此,VC中介的收入主要是文本起草费用和融资佣金。文本起草费用是一个固定额度的收费,而融资佣金则是根据实际募得资金提取一定的比例(一般低于5%)而得。有些中介公司为了获得私募业务,可能愿意免费承担文本撰写工作。而一旦融资规模过小,即使融资成功,由于佣金总额过低,而项目周期很长,往往使很多有经验的VC中介选择放弃这类项目,或是被一些素质低下的中介公司借机提供低劣的服务。 对实力的错误认知 有的动漫企业,在总结陈述自身实力或优势时,往往会选择一些名不副实的方面。这里笔者希望动漫企业能以客观的角度来理解这些因素。诸如:动漫企业的人数和其团队构成是两个概念(后者偏向于结构);动漫企业的实力强大与否,与其产能(年产动画分钟数或漫画张数)无直接关联关系;很多动漫企业的现金流入,并不是客观意义上的销售收入,比如合拍时制片合作方带入的投资款等等。 中国动漫企业的VC之路,毋庸置疑还将继续走下去。笔者希望,这些有志于通过引入VC优化治理结构,壮大资本实力,开拓国际视野,寻求与海外资本市场进行直接接轨的动漫企业,能够多花些精力,了解和熟悉VC的偏好,炼好自己的内功。另外,也希望,有更多的VC给予中国动漫企业以更多的关注、耐心和支持! 答案补充 这样回答也不行吗?
260 评论(15)

hairuo1986

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特别是日本很多的早期动画都受到我国动画的影响。但是从90年代起,我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现在充斥在中国动漫市场上的几乎全是日本和美国的动画。做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希望现在对日本动画津津乐道的青少年能够了解中国动画曾有的辉煌历史。20世纪中国的动漫产业先驱万氏三兄弟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出的《大闹天宫》就是他们制作的,1936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的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它是名列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动画艺术片,标志着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中国建国初年————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1958年,我过拍摄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2年,第一部折纸动画《一棵白菜》完成。新的动画形式的加入,中国的动画事业也达到了一个顶峰。白银时代(1976~1990)经历了文革后,动画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且上美影1972~1976年间拍摄的17部动画如《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等给后来的动画创作历年投下了一个严重的阴影!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这使动画片被定位给小朋友看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下来而且还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地扎根,也就是这个观念才造成了后来的动画片的尴尬地位。在文革开放之后,动画片制作进入繁荣时代,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这些制片单位就制作了219部动画片,例如《哪咤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优秀作品都是从这个时段制作的,而且电视动画片也在这个时候有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作品,从整体上看,这是个比较平均的时代,既有少量全年龄的艺术片,又有大量类似《黑猫警长》这样纯粹给儿童看的主流求教育的动画片,而且制作手法基本沿袭上美影万氏兄弟开创的流派。没有太多创新,也没有吸取外部世界的先进经验,而这一段的多产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制作不够精细,更由于制作出发点是给孩子们看的,所以在配音配乐方面也明显不如以前用心,而同一时期,日本正从欧美动画做做简单来料加工的阶段稳步发展,并逐渐学习和吸取欧美经验并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黑铁时代(1990~2002年)首先是90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白银时代的那种固有自封的局面停止了,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各种体制制作单位的多元化发展,制作的数量有所增加,各种专业和多能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便制作数量比以往也有较大提高,但是即使数量和质量都增加了,由于制作动画片主要给孩子看的这种理念问题,在题材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其次是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采用统购统销的计划政策,把动画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原来这是个动画行业商业化和发展的绝好机会,但是同样局限于上面所说的制作理念问题,制作方只能适合儿童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东西却不敢又不能有所突破,在有关教材里甚至自豪的宣称“中国动画与日本美国的相比,内容是健康的,精神想上的,是适合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作品”。所以说黑铁时代是因为电视台为了满足播映时间的问题,引入了大量的欧美日本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在比较之下无论内容、画面、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是露出了严重的不足,特别是采用传统教育理念制作出的动画片里,往往是一些小孩在一本正经地不说小孩话,使原本应该是观众少年纷纷青睐外来动画片,表面上看起来随着制作单位的增加制作数量和质量似乎都在提高,但事实上正是这个时段大量观众纷纷“外逃”,不再去看动画片了,并把它看作是幼稚和笨拙的象征了。纵观动漫发展史,中国从起步的辉煌到中期的颓唐,再到现在的重新上阵,每一步都牵动着中国动漫迷们的心。中国动漫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光明的前景,只要做好利用开发,它必成为中国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今中国动漫产业还存在着大量的弊病,如动漫产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分级制度、缺乏人才、缺乏培养该类人才的专业学校和途径等等。总而言之,中国动漫的前景依然广阔,中国有一批爱国的青年,他们虽然被外国的东西吸引,却依然考虑着中国的发展未来,单伟、林夕、丁冰、林莹以及那千千万万为了中国动漫事业努力的人们,他们虽不是大师,却是大师的种子,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漫未来的希望。到那时,回首苍穹,我们中国的动漫工作者,必将发出一声豪迈的宣言:具往矣,数风流任务,还看今朝!
21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