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444296985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爱好。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说说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春节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随着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市场经济日趋繁荣。家庭教育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来自传统思想中的“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中“家本位”价值观是家庭至上和家庭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状态。当孩子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很好理解家庭义务的作用时候,家庭教育就会变成一种伤害。例如:不少家长把子女的教育工作当做家庭私事,把教育孩子的前途和家庭荣誉联系起来,并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利,更缺少民主平等的意识。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逼子成龙和成凤”过度的保护和期待等都会给孩子的目标、方向和内容、方式行为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性作用[1]。(二)家庭教育内容上的偏差不少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倾其所有,给孩子请家教,购买辅导教材,参加各种辅导班等。但是针对于孩子的品德培养却不闻不问,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上升了,只是单纯的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良好品行发展。例如:某年江苏省暴力犯罪的学生,他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犯什么错误都不是错误,甚至父母都不会因为错误而责怪他。其中,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情感生活的点滴获取。当家长并没有对孩子情感方面的发展进行重视的时候,或者情绪冲动严加管教,那么儿童宣泄的渠道就会阻塞。折射出来的情感就是淡漠,同时反映的也是家庭教育的情感教育不到位。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不断多元化,适龄化的节奏,亲子交流越来越少。例如: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都需要按照孩子的年龄成长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辅导。其中不少冲动或者激情的犯罪就可以充分的体现这些问题[2]。(三)家庭教育能力上的欠缺还有部分家庭存在着“重教不会教”、“重教不懂教”,他们仅仅依靠家族中遗留下来的经验进行教育孩子,并不具备强有力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巧。更多的家长是集中辅导孩子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或者知识学习的问题,并不是过多的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例如:当家长面对孩子具有心理疾病或者沉迷于网络、严重者违法犯罪等活动时候,就会变得束手无措。二、新常态的背景下家庭教育中针对教育存在问题给予相应对策(一)尽快制定国家层面上的“家庭教育法”目前的形势下,不少国家已经制定了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同的国家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制定的确保家庭教育顺利实施的一些法律措施。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有着明显的滞后现象。为了确保法律地位来保证家庭教育的开展,应该定制“家庭教育法”,观念下的规范化政策。当前,驾驶员、公务员、厨师……各行各业都需要持证上岗。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应对你家长进行教育和培训,利用综合性的手段领取生育指标。(二)加强儿童早期的“亲子教育”亲子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角色”构建。家庭教育(familyeducation),是家庭型态及教养方式的转变。然而,亲子教育(parentingeducation),是从家庭教育演变而来。并从各个角度进行知识化和专业化家长的“岗位”。扶助子女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发展。让子女感受到温暖和照顾,在成功中获取满足和自信,在失败中学会忍耐和等待。例如:澳大利亚提出了“强化家庭和社区策略”,“亲职信息项目”的早期教育。让家长明白自己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的什么“角色”[3]。(三)家庭教育应倡导“权威———民主型”鲍姆令德(DBaumrind)理论提出,“放任型”与“专制型”的类型。教育并不是对孩子成长表现的漠不关心,更不是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及其标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并呈现教育专制型的特点。父母就是典型的“暴君”,是一味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却从来不理会孩子的需求,孩子稍微不顺家长意愿,就会利用非常粗暴的方式进行解决,忽视孩子的想法和独立性。“权威———民主型”家庭,是在孩子合理需求下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在成长中不断的达到目标。克服“放任自流”与“严管包办”的两种教育倾向,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使选择的权利[4]。(四)加强各种关系的衔接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日渐凸现,这就需要父母和长辈应共同探求、寻找亲子教育与祖辈教育的优势互补,并构建优势的组合。合父辈教育给彼此以“衔接”、过渡的机会,进入“亲子教育”的角色。消除“衔接”过程中的心理焦虑与教育危机。(五)增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力量虽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主导型的地位,但是缺少父爱的孩子就会性格懦弱,性格孤僻、自卑。而父亲更能培养孩子的智慧和认知,以及性格的养成。从本质上看,父亲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家庭教育要引入“父亲”角色,让“缺位”的父亲能够走入“亲子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三、总结新常态的背景下,少年儿童想要保证人格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相辅相成,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家庭教育的基础打好了,学校教育才能发挥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