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塘塘主
去中国知网,看别人写什么,自己就明白了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当今社会正快速向信息化社会前进,信息自动化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我们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服务作用。服务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满足师生的借阅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师生对图书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他们希望科学,全面,快捷,准确地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作为信息传递桥梁的高校图书馆所沿用的传统的“闭架式”,“书库式”借阅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师生的信息要求,更阻碍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图书管管理员来说,面对日益增加的读者数量,手工运作的工作量太大,而且容易出错,因此,运用电脑管理是趋势,也是必然。 我是一名计算机学科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有志于在图书管理方面做贡献。并运用自己四年来在老师们的辛勤教育和帮助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一套高校图书馆借阅管理系统。希望能帮助高校图书馆改革管理,同时也愿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诚恳听取老师们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设计。 1 开发图书馆借阅管理系统的思考 1.1全开架借阅图书方式的优势 1.1.1全开架借阅是当今图书馆开放管理的必然趋势 十七世纪被誉为“图书学开山鼻祖”的法国学者加布里埃.诺迪指出:“图书馆应当对公众开放”。在图书馆开发的一些理论的指引下,历经几代中外图书馆学者大力提倡和实践,图书馆的全开架服务,成为当今图书馆开放管理的重要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早已实现了开架借阅。我国部分先进图书馆和和级少数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也纷纷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为图书馆的现代化搭建了基础平台,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与之相反,“闭架式”,“书库式”的管理方式已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实行全开架借阅方式势在必行。 1.1.2全开架借阅是优势明显的,使读者,管理者双赢的管理方式 全开架借阅不仅简化手续,方便读者,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图书及信息的利用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将“以藏为主”的服务方式转变为“以用为主”的服务方式,充分体现管理员主动服务的能力。 这是读者和管理员都满意的服务方式。 综上所述,全开架借阅方式是一种先进的借阅方式,所以,我所设计的管理系统以全开架式理论为依据。 1.2全架借阅图书管理系统的优势 全开架借阅管理系统与“闭架式”,“书库式”管理系统相比,显示其独特的优势,为读者和管理者提供了满意的操作平台,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主题作用。 1.2.1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特点是:在管理过程中尊重人的价值,适应和满足人性需要,注重情感和文化因素。起作用在于激励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的理论主要表现在读者和图书馆管理员两方面。管理系统的设计以“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思想为指导,增强读者和管理者的自我服务意思,重复体现二者的人本价值。 1.2.2满足读者自我服务意愿,促进管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高校图书馆读者群信息需求的变化,“中介式”信息淡化,用户自我服务意愿增强,能力不断提高。用户更愿意,也有可能自己检索所需的信息,更加注重检索结果,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针对以上变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体现了以下优势: ● 读者拥有主动权,自主权和信息知情权 全开架借阅管理系统最明显的优势是让读者拥有“三权”。管理员的“中介式”检索服务淡化,让读者从操作的旁观者变为操作者,自己走上操作平台,自由使用查询功能,轻松,自如的查询,快速达到目的。并且在查询中可以根据有关信息资料而自由取舍,根据情况更换借阅对象。如当资料显示自己欲借的书已借出时,可以立即转换其他借书目标。再则,读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借阅的方式。例如,工具书是一种特殊图书,一般来讲,它主要提供查询而不是阅读,还有开本大,厚重,价格昂贵,一些成套书籍,一旦查到有关资料显示不便借阅时,可以用就地查阅方式。 ● 信息资源集中使用,增加读者的信息量 读者可全面了解所提供的信息,徜徉其中,可以真正体会到遨游知识海洋的乐趣。 ● 查阅功能的方便快捷 读者能在完善的查询功能中直接找到自己所需的书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借阅实效。 1.3方便管理者,促进管理者为读者的综合性服务 1.3.1提供全面,科学,有效的信息服务 利用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优势。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科研课题也需要大量信息资源。全开架信息管理系统能存储大量的各类图书资料和信息,并能随时添加和修改,以便提供全面,科学,有效的全面信息服务。 1.3.2 具有完善的管理功能 使管理员操作快捷,准确。同时,由于“中介式”信息服务淡化,可节省管理人力和时间。 1.3.3 管理安全可靠性 由于设置了登陆密码程序,尽管全开架管理,也绝对安全可靠。 1.4 为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全开架借阅管理系统的开发,既是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开端,又为其自动化管理奠基。如果以此管理系统为基础,与网络连接,继续开辟和完善,一旦连线国家图书馆网络,便能使其成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2.1需求分析 一个图书馆或者图书室中的图书的数目必定是有一定的规模的,而且来图书馆或者图书室借书的读者也不只是某几个特定的读者,要管理这些图书和学生的资料以及学生的借阅情况,如果仅仅凭手工操作其工作量是很大的,而且很难对其实现优化管理。所以,我开发的这个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主要侧重于管理员的管理。 2.1.1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 设计一个高校图书馆借阅管理软件,管理学校图书和用户。能实现通过不同条件来查询图书及用户,处理用户借还书,图书证件等功能。管理员在“系统登陆”表单中输入正确的帐号和密码后即可登陆系统,弹出Logo表单,在此界面单击“进入”按钮,进入系统表单。系统主表单由“学生资料”和“书籍资料”两个页框组成。在这两个页框中可以分别完成学生资料和书籍资料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和打印等功能。同时,在“学生资料”页框中设置“借还书”按钮,通过它来实现学生的借书和还书。 2.2模块分析 2.2.1功能模块图 功能模块图如下: 图1系统功能模块图 2.2.2模块分析 ●“图书资料管理”模块 “图书资料管理”模块包括图书资料的分条浏览,添加,修改,删除,查询和打印功能。在表单的“书籍资料”页框中可以通过“移动记录工具栏”分条查看系统内所有的图书的详细资料,包括图书的名称,类别,作者,出版社,购买日期等。单击“命令按钮工具栏”中的按钮可以对“书籍资料”页框中的记录进行相应的操作。 ●“学生资料管理”模块 “学生资料管理”模块包括学生资料的分条浏览,添加,修改,删除,查询和打印功能。在表单的“学生资料”页框中可以通过“移动记录工具栏”分条查看系统内所有的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学生姓名,性别,系别,班级等。单击“命令按钮工具栏”中的按钮可以对“学生资料”页框中的记录进行相应的操作。 ●“借还书操作”模块 “借还书操作”模块包括读者借书记录的查看,借还书操作,图书借阅排行榜,查看逾期未归还的图书和打印等功能。 读者借书记录查看功能可以查看所有的借书记录,也可以只查看目前尚未归还的借书记录。在“读者借书记录”表单中单击“借书”按钮,在打开的“输入”表单中,输入要借出的图书的图书编号,如果该图书是在馆中而且该读者还能借书,则借书成功。 在“读者借书记录”表单中单击“还书”按钮,在打开的“输入”表单中输入要还书的图书的图书编号,如果该图书是被当前读者借出,则还书成功。 当表单中显示的是读者未归还的图书列表时,在列出借书记录的表格中双击要归还的图书的“图书编号”栏即可将此书还入。 在“读者借书记录”表单中单击“过期”按钮,可以查看系统内到了归还日期而未归还的图书的借阅记录。 在“读者借书记录”表单中单击“排行”按钮,可以查看系统内借阅次数在所有图书内排行前10位的图书的列表。 【论文说明】该论文包含功能模块图、界面演示图、完整程序及代码(需自己调试)、Powerpiont答辨稿,Word格式,文件大小3M,字数9千,按计算机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书写,适用于计算机类各专业!
一、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阶段 信息化建设项目按时序划分,一般经过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开发和测试、安装调试、运行维护6个阶段。 1、可行性研究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别需求,对项目产品进行描述,确定分阶段实施的进度,从业务、技术、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形成可行性报告。 2、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指出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确立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最后提出分析处理方式和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阶段也称为逻辑设计阶段。逻辑设计解决系统“做什么”的问题。因此,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为“系统说明书”,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系统说明书既要准确又要通俗易懂,用户根据系统说明书可以了解未来系统的功能,判断是不是他们所要求的系统。 “系统说明书”一经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将来评价和验收系统的依据。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概括地讲,已解决了系统“做什么”的问题,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问题则是系统“怎么做”。也就是说,根据系统说明书所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即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也称为物理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为“系统设计说明书” 4、开发和测试阶段 开发和测试阶段是按物理设计方案付诸系统实现的具体工作,包括开发与调试程序,采购硬件。 这个阶段的工作量很大。在这个阶段,开发工作要重视文档的建设,测试工作需要写出测试分析报告,包括功能“测试分析报告”和“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5、安装调试阶段 本阶段的工作包括:硬件设备与软件平台的安装调试,用户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 安装调试阶段实现现有系统被新系统所替换,需要用户许多部门的参与或配合。为了使系统顺利转换,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统筹调度和协调。 6、运行维护阶段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进行经常性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程序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上述6个阶段,构成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全(整个)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