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0

?(?????)?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电影赏析论文标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eaksmile

已采纳
笑死了 某工业大学21年了 10年过去了 还用的是同个影片同样的问题

电影赏析论文标题

338 评论(10)

654992457

东风路校区的广东工业大学的影视剪辑选修课。。呵呵。。。大学。。。唉!
207 评论(9)

19870110chen

卑微与伟大在电影《狗镇》中,导演兼编剧拉斯·冯·提尔无疑过了一把当上帝的瘾。他邀请了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站到了上帝的高台上,去看人间的一出戏,所以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个俯视整个狗镇的镜头,电影里一切可以用来隔离、遮掩丑陋的事物全都成了透明的存在,仅余下一些帮助观众们辨别的道具。在上帝的眼里,亚当、夏娃、整个世界,本来就是赤裸裸的。而对站到了上帝位置上的观众而言,陌生的舞台、陌生的视角,从而诞生了陌生的审判。去除了一切繁复的装饰,观众的注意力便全部集中到了演员及其表演本身了。拉斯·冯·提尔知道都市里的观众们,早已看惯了人性的丑恶,于是专门挑选了狗镇,一个接近封闭的、落后的小村子来做试验场。正如恰克所形容的,“树木,高山,纯朴的人,那些醋栗派里的肉桂,狗镇完全符合都市人的梦想”。在这个寄托着人类对纯朴善良最后的渴望的地方,又会上演什么样的故事呢?破落的村庄,贫困或者残缺的村民们在早已画好的属于自己的圈子里重复地活动着,用他们觉得最舒适的姿态生存下去,互不干扰。这样的故事太简单了,于是“上帝”创造了汤姆。汤姆是一个作家,尽管到目前为止他只写下了“伟大”、“渺小”外加一个问号。他认为自己一直在“采矿”。“他炸穿的不是岩石,而是更硬的东西,他直攻人类灵魂的最深处。”他洞察了狗镇里的每一个人,指责狗镇居民“人性的封闭性”,希望能够打破这些隔阂,拯救他们,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道德缺陷,重新去关心人类。其实,就是一个刚爬到了山丘顶上,便以为自己看清了整个世界的傻子。汤姆幻想自己能写出一本洗涤人心的巨著,通过着重对故事情节的阐述,来传达自己的思想。于是,“上帝”派来了葛瑞斯。葛瑞斯人如其名,美丽,大方,温柔善良,品德高尚,仿佛降临人间的天使。但在狗镇居民的心中,她却是一个背景神秘而充满危险的存在。为了能够留在狗镇,葛瑞斯尽自己的所能去服务村民,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好感。仿佛是为了反驳汤姆的指责,村民们都逐渐接受了葛瑞斯的服务,并最终一致同意让她留下来。在葛瑞斯本以为留下无望收拾包袱的时候,看到了汤姆的给她亲手画的地图、杰森的小刀等村民们塞到她包袱里的小礼物。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感动。人性的光辉在此刻灿烂夺目,掩盖了一切的卑微与丑陋。当葛瑞斯陶醉在对狗镇的美好幻想中,当村民们对自己高尚仁慈的品德自我满足的时候,他们都忽略了自己不过是做了一场等价交易的事实。因此,当对葛瑞斯的寻人公告变成了通缉公告之后,葛瑞斯为了留下所付出的代价也变高了。如同一场赌博,开场时意外的收益,激发了人们的贪欲,而原始的贪欲一旦被满足,其欲念必然会变本加厉地上涨。当村民们尝到了葛瑞斯为他们完成所有他们“想做而没有必要做的事情”所带来的甜头之后,他们对葛瑞斯的需索开始变得无度,即使葛瑞斯加倍的工作,仍无法满足。电影的第六章的标题是:狗村露出狰狞的一面。正如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里所说:“每个人都是可以收买的。也就是说,不管你眼前的人多么神圣,多么庄严,脑门上都或明或暗的贴着一张价格标签。”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其狰狞的一面,那是与生俱来的,一直隐藏并等待着,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被激发。然而,狗镇的人不可能发现自己的狰狞。因为他们都只是活在了上帝的戏台上,连汤姆的山丘顶也没能爬上。因此,当知道汤姆早上从葛瑞斯房子遛出来的时候,一直备受男人关注而又一贯洁身自爱的丽丝有理由对葛瑞斯提出指责,并告诫她不要凭着自己迷人的脸蛋乱搞;从未发现杰森劣迹的薇拉当然也有理由对打了自己心爱的孩子的葛瑞斯提出控诉;当得知葛瑞斯三番四次地勾引自己的丈夫在果园里交媾之后,薇拉的盛怒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一直相信教育力量的薇拉并没有对葛瑞斯动手,而只是打破了她的几个小瓷人泄愤,看起来又是何其的仁慈而有修养;于是,麦凯肆无忌惮的手,班的欺骗与侵犯,汤姆的嫁祸,比尔的狗链,在他们自己的位置上看起来,都是多么的合情合理。他们只是卑微的人类,怎么可能理解天使般的葛瑞斯的痛苦呢。假如观众们没有站到“上帝”的位置上,对这一切的审判,大概也会截然不同。影片到了最后才揭示葛瑞斯的真实身份:黑帮老大的女儿。在父亲的圈子里,她看遍了丑陋的血腥与暴力,然而心中仍对这世间怀有纯真美好的幻想。对于狗镇居民们对她的折磨,她一直采取隐忍顺从最后漠视的态度。正如她父亲所说,她在道德层面上是非常傲慢的。通过与父亲的对话,葛瑞斯终于开始正视自己一直逃避的问题。自己拼死逃离了一个真诚地丑陋的世界,结果陷入的是另外一个虚伪地丑陋的世界。一直以来的原谅和纵容其实却是在催化狗镇的堕落,看起来伟大的一切彰显的是一种更为愚蠢的卑微。那个一闪而过的,“这一切都是白费”的念头,才是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葛瑞斯的灵魂早已随着狗镇而堕落。与其自欺欺人地高尚着,倒不如真诚地卑鄙着。
111 评论(11)

18298268379

《国王的演讲》:等待奥斯卡的加冕 虽然《国王的演讲》的海报其貌不扬,但是整个电影散发着一股“英国制造”的传统魅力。《国王的演讲》如同是今年的《女王》(The Queen),英国班底打造、讲述深受学院喜爱的英国王室的故事,就连影片的气质都有几分相似。真正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是这两部电影主角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血脉关系——乔治六世国王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亲生父亲。《国王的演讲》的场景服装将影片还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的英国因不合时宜的体制逐渐走向衰败,被德国和美国赶超。乔治六世(柯林·费斯饰演)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背景下登基,多少有些许无奈。1925年在温布利举行的“大英帝国展览”闭幕演讲,因为当时还是艾伯特王子的口吃让他出尽洋相,自那以后妻子(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一直帮助丈夫寻找一名出色的语言治疗师。直到找到杰弗利·拉什饰演的澳大利亚出生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父亲乔治五世于1936年去世后本应该是由当时还未称王的艾伯特(即后来的乔治六世,也即伯蒂Bertie——家族昵称)的哥哥继位,然而哥哥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选择了退位,也成为了英国历史上一位还未加冕就退位的国王。担子落在了并不想成为国王的艾伯特身上,最无奈最尴尬的是乔治六世口吃。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电影围绕乔治六世和语言治疗师罗格之间的友谊以及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力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负责任的说,柯林·费斯继去年《单身男人》丧夫的痛心绝佳演技之后,今年再一次带来了令人拍掌叫好的精湛演出。首先是众人关心的饰演一个口吃国王,每一个竭尽全力吐字之余,观众能清晰得听到辅音发音的那种欲言但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住的声音,不光如此,柯林辅以其真实的表情与动作,犹如口吃乔治六世上身,他说话的同时,不禁让观众感觉自己口舌也突然变得混浊困难,绝对是非常震撼的带入感。其次,柯林在拿捏乔治六世情感的细微方面也是一流的。对自己口吃的烦恼驱使他努力接触语言治疗师罗格,对妻子女儿们的爱也许是他尚能算流畅得与她们交流的力量。父亲乔治五世去世与哥哥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无可厚非的对他造成了影响。乔治五世的离去一方面让他觉得难过,另一方面传位于哥哥实则也是一种放松与欣慰,至少当时的艾伯特王子并不想做国王,况且口吃一直以来都是他的一块心病。柯林·费斯表现得很纯粹。而当他得知爱德华八世要退位,即将让位于他,他的气愤以及对口吃得顾虑再一次被柯林完美展现。随即一幕他成为国王后,两小女儿改称父亲为陛下,那一转瞬的呆滞,绝对是五脏六腑的情感全部涌现。那一幕,甚至看到奥斯卡的加冕。柯林·费斯的乔治六世是一个略微具有内敛一面,但是表演起来是属于外放型的角色。相较之下,杰弗利·拉什饰演的语言治疗师罗格是一个对自己的治疗手段有着奔放自信,但是感情上却是内敛的角色。他说话有着小幽默,从一开始就将伯蒂当成朋友。他也有办法让伯蒂于他敞开心胸、面对困难。罗格不停的在言语上激励伯蒂,实际他内心是真诚希望伯蒂能走出困境,不仅是在口吃上面。杰弗利·拉什强大到能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说出他内心的台词。其实对于这么一个内敛的平静的角色,是非常不容易的。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的妻子戏份略微显得少,角色的性格塑造上也在对比下显得单薄。不过海伦娜就像是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仅是在电影故事中也好,在此部电影通向奥斯卡的道路上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戏中,她对丈夫的关心与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戏外,缺少了她的精彩表演,《国王的演讲》就算不得完整。本片的编剧把故事抓的非常精炼,在人物的语言上添加了一些愉悦的幽默果酱,使得《国王的演讲》严肃的基调不至于沉闷而无生气,也算是影片的催化剂吧。前面有说到本片与《女王》在特质上相似的地方,的确是有一种神似英国戏剧的精致感。故事简练而不简单,起承铺垫高潮都恰如其分。另外本片配乐也同是法国人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操刀主笔,使用的几曲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协奏曲更是锦上添花。导演汤姆·霍珀的上一作《该死的联队》为他赢得不少赞誉,相信《国王的演讲》将带给他更多的荣耀。警告:一辆豪华的王室马车向奥斯卡驶来了!
111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