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2

WSXP110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修辞学论文2000字怎么读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空谷幽兰jyj

已采纳
常见修辞手法使用说明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借代、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还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 呼告、通感、互文、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只问不答。(反过来问提问的人)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自问自答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双关  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例如: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茅盾《雷雨前》) 例(1)利用“晴”“情”同音构成双关,例(2)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此外,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就是利用谐音双关构成的。例如: (3)老虎拉车——谁赶(敢)?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例如: (1)他(指陈毅)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语文《吃墨水》) (2)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脚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对偶  (一)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顶针  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  呼告  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呼人)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  讳饰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  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  例如:  ①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没有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暗暗地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地办着罢。"(曹雪芹《红楼梦》)  ②"他,他在哪?"石牯结结巴巴地问。"在后头房里嘛。怎么,你们以为他〈去了货〉  呀!"小老头笑着说:"他是有名的'打不死'呀!天没亮他就闯进店来了;当然罗,一身都挂得稀烂……"(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③有人劝这位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的人〈送你还山〉?(周立波《山乡巨变》)  ④他还不是为你们。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⑤成岗愉快地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这孩子,太可爱了。"你在这里……〈呆〉了好久了?"成岗不愿对孩子说出那个可怕"关"字,改口说成"呆了好久"。"我从小就在这里……"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⑥今天早晨,杨德又拉王占彪去喝酒,杨德装着悲观的样子说:"老弟,这是咱兄弟们说知心话哩,眼看日本人不行了,将来有个〈山高水低〉,咱们可该怎呀?"王占彪也早有心思把他拉上,一块反正。于是接上说:"是呀!咱们都是中国人,作这些丧良心事,弟兄们也都不愿意,趁早反正抗日立功吧!"(马峰、西戎《吕梁英雄传》)  ⑦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同时又搔头皮,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他看见他们〈那个〉的吗?(叶绍钧《夜》)  ⑧春栓妈道:"唉,我还告诉你哪,这两天街上风言风语,说小白鞋'〈双身〉'啦……"(姜树茂《渔岛怒潮》)  上面例①"那件东西"是指"棺材";例②中"去了货"是指"死去了";例③"百年之后"是说"死后","送你还山"是指"给你送葬";例④"半截入土"就是"快要死了";例⑤"呆"是说"关";例⑥"山高水长"是指"不幸或意外的事情";例⑦"那个"是指"枪毙";例⑧"双身"是指"怀孕"。  运用讳饰应该注意的是:该回避的就避开本意不直说,该回避的就照直说;同样一个本意,必须回避掩盖时,用什么话来代替,要力求恰当。是否恰当,与上下文有关。要与上下文所换代的实地情况相符,与上下文所流露的感情一致,才算用得恰当  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叠字,  又名迭字、迭词、重言等,是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迭字之间,不可以断句。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叠字联主要分为全部叠字和部分叠字两类。全部由叠字组成的,多用于风景区。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天下景亭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同时,这副联还可以倒读:  秀秀明明,处处水水山山;  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还可以变成部分叠字联:  山山水水处,明明秀秀处;  晴晴雨雨时,好好奇奇时。  大约有近十种“变化”,堪称对联佳多中的“奇”联。  全部叠字中已知最多的是一副讽刺旧社会内战不止、民不聊生的联,共叠了14个字: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全叠对联,固然文字技艺较高,但表现内容上因为要“强求一致”,未必那么顺畅,倒是部分叠字的对联更加自由,不拘形式,易学常用。部分叠字,可以叠一处,如:  郁郁佳气;  泱泱大风。 (桂林风洞山景风阁)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济南趵突泉)  也可以叠两处或多处。如:  出出进进,说演弹唱;  真真假假,生死离合。 (戏台联)  声声爆竹声声喜;  阵阵春风阵阵歌。 (春联)  花深深,柳阴阴,听别院笙歌,且凉凉去;  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贵阳九华宫戏台)

修辞学论文2000字怎么读

103 评论(9)

团子fy

浅论英语修辞格的运用及翻译摘要 使用修辞格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从正确运用英语修辞格及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的异同入手,浅谈如何在忠实表达原文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英语的修辞格,并介绍英语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关键词 英语修辞格 翻译 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则是语言表达的艺术。使用修辞格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或者使语言更加整齐匀称,音调铿锵,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效果。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历史,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修辞方式。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显然存在着既相一致又有区别的特点。认识并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修辞格式的异同,找出二者各自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英汉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并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从而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以下举例浅谈英语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一、直译法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相类似的常用修辞格,~I1:simile(明喻),metaphor(隐喻),metonym(借代),personification(拟人),hyperbole(夸张),irony(反语),pun(双关),rhetoricquestion(设问)等。在翻译中当然应当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在用词和修辞结构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形神皆似。举例如下:In his dream he saw the tiny figure fall as a fly(simile)在他的梦中他看见那小小的人影像苍蝇一般地落了下来。Life is an isthmus between two eternities.(Metaphor)生活是永恒的生死两端之间的峡道。Sometimes the pen may be mightier than the sword.(Metonymy)有时文人比武士更有力量。The sun smiled down on the green meadows(Personificatian)太阳向着绿茵茵的草地俯首微笑。The ancient wilderness dreamed,stretched itself all open to the sun,and seemed to sigh with immeasurable content.(Personification)古老的荒野做着梦,直挺挺地躺在太阳下,好像无限满足地叹了口气。The winds from the east go tearing round the mountains like forty thousand devils.(Hyperbole)从东方吹来的风如同百万个魔鬼在那些高山周围狂奔猛闯。This diligent student seldom reads more than an hour per month.(Irony)这个勤奋的学生每个月读书时间不超过一小时。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buy.(Pun)让你的每地声“哈”都真的物有所值。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or we shall hang separately.(Pun)我们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否则我们将被一个个地绞死。我们发现,以上各句中的英语常用修辞格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它们无论在结构上,或修辞作用上都彼此十分相似。二、意译法在许多情况下,因为两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美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于某些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不用或罕用的修辞格,需要采取意译的办法,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1.转换修辞格原文运用了某种修辞格,有时在翻译中需换用另一种修辞手法,以忠实原文风格,并保持语言感染力。这类修辞格主要包括:oxymoron(矛盾修辞),Zeugma(轭式搭配),以及alliteration(头韵)等。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不用或罕用的修辞格,翻译时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修辞格,不能机械照搬原文。1)英语中oxymoron(矛盾修辞)是两个意思互相矛盾或互相排斥的词语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组成句子描述一个事物或表达一种思想或说明一个道理。例:Speaking silence.dumb confession(干言万语的静默,默默无声的坦白)A being darkly wise,and rudely great.(愚昧地聪明,拙劣地伟大)将以上两句采用英语矛盾修辞的两句译为汉语时改为排比和 强。
292 评论(12)

xiaoying8316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15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