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linlin8
一、关于“价值观”概念: 关于“价值观”这一概念,学术界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说法。大多数学者主张狭义的“价值观”。狭义的“价值观”即“价值观念”的简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价值观”,就是指“价值观念”。相应地,价值观研究主要是一种规范性研究,主要目的是在调查、比较和研究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宣传这种价值观念的合理性。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主要体现在怎样把握“价值观念”的内容,怎样估价当前价值观念的变革及其走向等问题上。 另一些学者主张广义的“价值观”,相当于哲学基础理论中的“价值论”,是指与自然观、历史观等相类似的、以价值为特定对象的理论学说系统。这样的“价值观”与“价值观念”有一定区别:“价值观”本质上是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等具体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前者犹如科学系统中的宗教学和伦理学,后者则犹如人们现实的宗教态度、具体信仰和个人的道德面貌、道德品质等。 综合来看,人们一般是在狭义上使用“价值观”这一概念的。只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在讨论某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问题时,才在广义上使用“价值观”一词。当然,虽然可以把价值观看作是价值观念的简称,但在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将理论研究与规范建设区分开来。如果一开始就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既不利于价值理论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合理的价值观的构建。 二、“价值观”的基本涵义: 目前在以下内容方面尚未发现有重要的分歧:所谓价值观念,包括人们的社会信念、人生信仰、政治理想、道德追求、生活原则等在内,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体系,是人们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的内心定向系统。个人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群体的价值观则构成其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成份。 具体地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是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根据,以及决策的思想动机和出发点。 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可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学理上的探讨给人的印象总是抽象的和思辨性的,但其实,价值观念是生活气息最浓的概念。它就是直接指导人们人生活动的那些观念,渗透于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工作娱乐、旅游购物等活动之中,成为人们活动的目标定向和判断事物的取舍标准。在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则表现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即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存在和作用。 三、价值观的内容结构: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价值观是一定主体(民族、阶级、阶层和个人等)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评价事物、品评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的存在,其中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区别;前者表现为一定主体的文化心态和思维定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固性,后者则比较灵活,通过增减和变动一些规范以应付实际生活的变化,并维护着深层结构的稳定性、一贯性,只有社会的深刻变革或革命,才能造成深层结构的相应嬗变。 但在价值观的具体结构方面,学者们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义利观、理欲观和德力观构成,义利问题包括公利和私利、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理欲问题包含生命与欲望、品德与生命的关系问题,德力问题则是品德和能力、恃德还是恃力的关系。这几个范畴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但融入了现时代的内涵,如此规定价值观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实现与传统的对接。 第二种观点则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归纳,认为价值观主要是由主体个人的历史方位感、社会秩序信念、社会规范意识、价值实践意识(目的和手段意识)、价值本位意识等构成,其中包括如何看待人与己、个人与群体、生与死、身与心、社会荣誉与个人尊严等显示的个人历史方位意识,平等、自由、公正等观念显示的社会秩序观念,官本位、权力至上、金钱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等显示的价值本位意识。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坐标系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观念包括目标系统、手段系统、规则系统和制约系统,这四个方面相互规定,各自又由多种因素构成。 上述几种观点之间并无原则上的分歧,区别只在于侧重的角度以及概括的深度和广度。相对而言,第二种观点比较深入、全面、具有较强理论解释力、说服力和应用潜力。 四、价值观的核心和基本表现形式: 关于价值观的核心,一种观点(通常是伦理学界的部分学者)认为是个人和集体的观念,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现实地位和利益规定了人们的价值观。这里的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围绕着利益旋转的,只有深入到利益关系和利益观,才能真正理解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别和对立问题,所以利益观既是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它的核心。 第三种观点具有综合的性质,认为前二者都包含在“主体定位”之中:价值的主体是谁,他怎样把握自己的地位、利益、使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等,是全部价值观的实质和核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 上述观点之间也主要是分析概括的深度和层次的差别,并无实质性的分歧。 关于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形式,尚无更多展开的探讨和争论。目前从正面加以比较系统的阐述、并具相当影响的一种说法是,价值观念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意识,通常表现为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观念的总和。信念、信仰和理想,是一定价值观念最通常、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信念,即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样想和怎样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凡是信念,它所揭示的内容,总是同人们“应当”持有的态度和“应当”采取的行动有关。 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所以信仰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的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信仰是人生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所以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而信仰的偏差,则会造成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 理想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个人或社会的未来形象为标志,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着自觉的典范或“样板”。从内容上看,理想是信仰中最高(或极高)价值目标的具体形象;从形式上看,理想则 是知识、逻辑与情感、愿望、目的等等的统一。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崇高人生理想的 实现,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价值;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观可以从定位点出发来写。看着《社会性动物》,实验之初,想当然,而后的结果,总让我很震惊。实验本身存在争议,不过却足够我反省了。我的价值观,和理所当然以为的,理直气壮的回答别人询问的关于价值观和道德尊则的问题。大言不惭,但真正做的时候又如何?能做到几分?是否人为的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底线?人评价自己是最难的,难免过高或者过低~~~对于别人的过高要求,是否是对自己不能达到标准的一种潜在的恐惧。转嫁给了别人,就是鄙视或者愤怒,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担忧这样的话,真的不好~每个人都在成长,每个人都遇到事情,每个人从中得到的体验又是不同的,学习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不要把自己和别人神化,都是人,活生生的人,血肉之躯。当然会犯错,当然可以懦弱~严格要求别人的时候,是否是对自己的担忧给别人和自己犯错的机会,宽容别人的同时,学习更客观的评价自己,不高不低很难,不过尽量。对不起,这句话,我终于说出口,在我心里很久。对父亲的亏欠,很多很多。过高的希望,无能实现,变成了压力。做不到的同时,对自己不满,愧疚,又化成不耐烦,发泄了出来。其实没有谁在给我压力,是我自己。而且又没有转化成动力,只是消极的抵抗着,叛逆着。对不起,说出口的时候,轻松了很多。只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无法达到的,我接受到了,但是说出来,也没有那么困难。无需反应那么大,那么反弹。不过是希望你好,没有人逼你干什么。你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将来,得为自己好好努力。这个,不过分吧!很多很多慢慢平缓了很多熨帖了很多自己松下来,别人也松了下来。自己感受好一些,别人也舒服一些。扩展资料清自己的价值观:1、选择:在不考虑来自他人压力的情况下自由选择一种价值观;将此价值观与其他选择放在一起考虑;考虑每种价值观选择的结果;2、评估:珍视并喜爱自己的价值观选择,尽量少的让自己的心里有疙瘩;在适当的时候乐于向他人公开自己的选择;3、行事:做与选择有关的行为;以与自己的价值观选择一致的模式行为。
1、首先,从定位点出发来写。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定义要明确,对于自己的职业无论热门与否,无论高薪与否,都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2、接着要阐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从理想和信念出发,对于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及达成方式要有明确的规划,简要叙述自己的计划。3、有了理想还要有能够面对现实的勇气。从实际出发,对当今的就业形式以及职场现状做出正确的分析。对于社会的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要有明确的认知。4、写明对于职业价值观与金钱、爱好、特长等关系的处理方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纷繁复杂的社会诱惑,能够明确自己的信念,和面对各种抉择的取舍。5、写明一个重点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也属于职业价值观的一部分。可以从自身出发,各个方面来描述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和态度。6、最后总结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再次陈述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畅想结尾。这样一篇完整的职业价值观文章就完成了。扩展资料:”价值观”是个形而上的概念,貌似与实际生活不沾边,实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价值观的力量不可小看。说到底,人在世上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 对于个人来说,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对于国家来说,价值观决定了文明的程度。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利益和突只导致暂时的争斗,价值观的相悖才造成长久的鸿沟。所以,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一个人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做主。
写作思路: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自己对各种事情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念。正文:我想人生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性格,不是成功而是价值,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你离开人世的时候,有多少人认识你!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呢?我认为是这样的,站在时代的前沿,有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有对社会承担责任的追求。理想就是航标。只有有了航标,我们的航船才能驶向彼岸的港口。没有哪一个人甘于平庸,也没有哪一个安于现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今天不是我们的人生归宿。不满足现在并不断追求,即使不能成功,也能享受其中的快乐与幸福。志存高远,身处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的我们尤当这样。时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们才不会带半点遗憾离开人世。请记住那句话:“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信念就是支柱。一个人没有信念,他就断送了精神的支柱,人生也就丧失了意义。有人说:人的一生百分之五都是精彩的,百分之五是痛苦的,而另外百分之九十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百分之五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百分之五的痛苦,在百分之九十的平淡中度过。我想没有坚定的信念,注定不能体会那百分之五的精彩。责任就是约束。人活在世上,不是为所欲为,对社会的责任感应当成我们人生理想的归宿。无数有杰出贡献的人无不以对社会的责任感来鞭策自己,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价值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今天扮演的角色中,过去的经历再精彩,也是一朵凋谢的花,今天的生活虽平凡,却是一把充满生命力的种子。人生的定位在哪里,心中装着坐标图;人生的路线在哪里,顺着路标一直走;人生的态度是什么,理想当导演,明天的我将会怎样,显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