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论文1000字高中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4

wycharles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论文1000字高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engzh

已采纳
看看这篇有没有用?原创奥!《道德经》的智慧:六十二 以道保身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在讲此章之前,先给大家讲一章《论语》。在《述而》篇中有这么一篇记载: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这个地方风气不正,那里的人不讲道理,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尽管,孔子孔子说过“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但对于这些“不善者”,他老人家最终还是该救还得救。这与本章老子说的“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的道理是一致的。正是因为“善人”怀着一颗慈爱的心,所以“不善人”在做了错事之后才能得到善人的宽容和原谅,才能自保其身。当然,你得罪了本来就“不善”的人,那也只能自认倒霉了。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见,我们还是多为“善”的好!因为“善言”“美言”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善行”“美行”可以得到别人的爱戴和拥护。这里又得提到战国时著名的将领吴起。吴起正是因为有了给士兵吸脓的善行,才赢得了父子二人都以命报答不是?不抛弃任何一个善人,也不抛弃任何一个不善之人,这便是“道”的重要。“故立天子,置三公”。插句话,在上古时期,是作为古时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出现的,到了周代,三公就成了中央司马、司徒和司空,也有的说叫做太傅、太师、太保,咱不去做这些考证了。后来在地方上,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是留给乡里的一些德高望重之人的。如宓子贱的抚琴而治,他来到单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慰问乡里的一些老者。即使历史再接着往下发展,社会再怎么变革,在民间乡里不都还保留着一个族长不是?上古时期的那些老家伙们可不得了,他们可以还皇帝和地方长官们平起平坐,可以像指责自己的儿孙一样指出皇帝或长官们的过失。尽管他们不做什么实事,但他们往朝堂上一坐,自身显现出来的那种修养和威严比什么教化都管用。好,赶紧再回到本章的讲解中来。老子说,有几个能直言其过的长者以校其政;有许多价值连城的拱璧以实其财;还有足以征伐的良驹战马以威其军。这些,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应该是足够了吧!可老子说,这些东西再多,再充足,都比不上一个东西——“道”。整天守着这些东西,都不如坐下来修养道德。大家是不是也要纳闷了?老子为什么把“道”看得那么重要?稍安勿躁,下面我们就听老子的解释。“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其实在本章第一句话老子就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道”就是“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善人”以“道”求就能有所得,有所“保”;“不善人”以“道”求能“免其罪,保其身”。所以说,“道”为“天下贵”。说到这里,应该可以说是本章的完结了。可如果我们能深入地探究一下,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根据我们对《道德经》的理解,“道”该怎么求?——清静无为,无求而求。如果我们以这种“保”的有求之心去求那种无求之境,这是不是脱离了“道”的本质?所以说,真正得“道”的“善人”是心中一无所求,清静无为的,你无所求,不“整事”,“不善”也会与你敬而远之;同样,“不善人”也不是说,你求菩萨保佑,求“道”保佑,他们就真的能救你,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真正反省自己的功过得失,不是同样也不会做那些不善之事了吗?实际上“道”的真谛在于清静淡泊,反躬自身。自心即菩提,不是吗?

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论文1000字高中

236 评论(9)

Crazy_魁子

前 言  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後,便开始尝试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发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类幡然醒悟到认识人自身、解开生命之谜、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奋斗、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认识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终极关怀的首务。从刚开始素朴的理解到现在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一言以蔽之,无不是在探究与解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已。  然而由於近代以来,学术的分工,专门化、部门化的发展,固然深化了各个层面的理解,相对的,也造成各个学科都只偏重研究人类的某一个面向;再则由於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各学科对人的研究也都倾向於把人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研究,并尝试经由经验归纳去表述和证明「人」这一客观事实。长期以来,造成人被当作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来观察,并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较於这种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学则采取较为宏观、整体的观点去思索人的问题,哲学不是将人割裂地、当作一个客观对象而已,哲学所要研究的是做为一个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当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终是什麼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人开始时是什麼?什麼力量赋与人去改变所遭遇到的环境?在主体性的意义上,属於人自身的东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运思些什麼?人应当在什麼范围内怀疑自身所要求的对象的确定性?人能对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指望什麼?在艰难的人生过程中,人继续生活的勇气从何而来?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纳的对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终止於何处?此种种便是哲学所探究人类生命问题的主要课题(赫尔曼。施密茨,1997,页IX)。换句话说,从哲学立场整体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当作对象物、割裂的研究倾向;而且透过哲学性的探索,不仅只是知道现实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学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为人类谋划未来,应当如何行事的参考,更是有关人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学科。有关探索生命的课题相当多,无法一一陈述,在此仅尝试就哲学的立场择要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问题。对其他生命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则可进一步阅读有关生命哲学的相关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义」  在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首先必须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在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也不是在问「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关「生命」的本质是什麼的询问;而「生命」的意义是什麼是在追问「生命」本身有什麼意义。本文所要探讨则是「生命的意义」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从人类受胎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现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觉之後才开始自己构画赋与的。诚如诺齐克(Nozick)所说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根据某种总体计画来构画他的生命,就是赋与生命意义的方式;只有有能力这样构画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义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2001,页596)「生命的意义」是人类自我所赋与的,是在人们根据某个总体计画,或者说是依照某个总体的生命蓝图来构画自己的生命方向时才赋加上去的,也就是说随著每个人所选择总鲁生命蓝图的不同,所构画出的「生命的意义」也有所差异。在这层理解之下,当我们面对生命,或许不必先急著问:「生命的意义是什麼」,而要先问:「人应该如何赋与生命意义」,或者说:「人应该如何去构画出生命的意义」,只有人们开创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而後才能去追问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麼,去对人所建构出来的生命意义进行肯认。因此不必惋叹生命没有意义,毕竟「生命的意义」是在每一个人如何去构画自己「生命」的活动中赋与的,责任在每一个赋与生命意义的人,只有人们去构画自己的生命,并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义。
34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