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uu
这个建议你去苏州姑苏巷的【搜索苏州】版块上去找,上面很全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只有些素材,自己修改下吧!苏州园林苏州是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 苏州称“ 吴”由此而来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它们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这四座园林占地面积不广,但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它们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苏州园林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苏州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于一身,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园林有: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苏州园林面积均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在布局结构上更是变化万千,创造了在生活境域园林中体现自然的技巧,以期身居城市,却能享受山林野趣。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充满江南情趣;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室内布置配以红木家具,名家书画,缀以对联,盆景,显得秀丽淡雅。苏州园林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性,也极具艺术性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有疏郎开明,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厅堂轩豁,廊宇周绕,奇石争雄,被成为“吴中第一名园”的留圆;有小山幽旷,清水回环,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有雅素精巧,曲径通幽,庭园紧凑的“园中瑰宝”网师圆;有石狮林立,迷宫探幽,变化无穷的狮子林。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占据二席。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名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居,取古人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俗语说:“江南园林甲全国,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从总体上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园图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垒山,洼地建池,巧建亭榭,点缀树木,讲求诗情画意。二是造园注重淡雅幽静:造园图景小中见大,内外借景,画中有画,布局自然,秀丽庄重。三是建园突出民族风格:园中的古代建筑用绘画、书法、诗文等艺术手法将其综合在一起,景中有诗,诗中有画,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晶。苏州园林是中国南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园林中以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为著名,被誉为苏州四大古代名园。 拙政园,在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为苏州四大古代名园之一。拙政园最初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在元代时将其改建为大宏寺;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辞职还乡,买下大宏寺遗址并改建成宅园,取名为“拙政园”。初建时规模较大,园内景物很多,除正宅外,还包括现在的东花园(归田园)和西花园等景物30余处。拙政园园内面积现有60余亩,以水面为主,建筑群多临水而建,全园景物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入园处是解放后,在归田园(东花园)废址上重新扩建而成的,主要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馆等。 拙政园中部正中央为水池,山石、树木、亭榭等景物;其中的远香堂位于园部的正中,南北有门,东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别致的四面厅,耸立于低平的青石台基上。前堂有假山,后堂平台临水而建,台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两座小岛,岛上建有亭阁,并恰与厅堂成对景;山上林木葱郁,有雪香云蔚亭,高踞一园之上;沿湖植柳,周围有梅,冬春花开,冷香四溢。还有岸边远香堂东面的枇杷园,岛上的侍霜亭,北墙边的绿绮亭等,都各有独道之处;亭阁翼然,环以回廊,相互借映,彼此互应。长廊北面的见山楼立于荷花池中,为两层低矮的水阁,三面环水,一侧为假山,在静水衬托下产生一种山水楼亭、和协幽静的艺术效果。最值得说的是远香堂西南面的小沧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间水阁,南边窗外是幽静的水庭,可静观穿阁而过的绿水和南壁墙前的竹石;北边可掠过荷花池四面亭,远望弄影荷池的见山楼,景色优美。 拙政园的西部是风格独特的鸳鸯厅,它是一个在屋顶下面分为南北两部分方形的、独特的建筑厅;厅的北半部是“三十六鸳鸯馆”,南半部称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馆临水池,适宜夏居,南馆靠花院,适宜冬住;在大厅四角各有一小间耳房,形成了一个大厅带四只小耳的格局,为我国古建筑中奇特的一例。拙政园中还有听雨轩、枇杷园、留听阁等各式景物,都为园林增添不少的艺术华彩。园内水池面积很大,有聚有分,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树敝日,花香浓郁,富有自然色彩。这种运用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园林特色和古代园林风格的典范。 沧浪亭,在苏州市南部三元坊附近,是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江南古代园林之一。它原是五代末年吴军节度使的别墅,后几经兴衰,到南宋初年辟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并加以扩建,到了明清两代又加以修整,成为现在沧浪亭的主要基础和规模,全园面积约16亩。沧浪亭最大的特点是未入园先见景,一条清清溪水绕园而过,隔河相望,亭阁起伏,波光倒影。走过小桥后方能步入沧浪亭园内,园内的结构以假山为胜,建筑物均环绕山丘而建,上山小路曲曲弯弯,迂回盘上,道路两帝翠竹丛生,山上林木葱郁,沧浪亭就屹立于山顶林木之中,景色自然。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等;园内有藕香榭、闻妙香室、瑶华境界等处,各自组成院落,风格独特。 狮子林,在苏州市的园林路,为苏州四大古代园林之一。元代的高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在这里修建了菩提正宗寺,后更名为狮子林;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改名为画禅寺,狮子林就成为寺后的大花园。因为中峰禅师曾在天目山狮子岩居住过,轩内又有许多怪石形态都很像狮子,故取名为狮子林。该园几经兴废,后为清代的贝氏花园,并进行了重新修整,始成现在的规模。 狮子林以假山为著名,但山下有洞,洞壑宛转,曲折盘桓,犹如迷阵,有桃园十八景之称;洞顶的高度虽不算太高,但奇峰林立,山峰的形状奇特,有的形如狮兽,有的形似虎豹,其中以狮子峰为群峰之首。全园布局自然,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山水相绕,长廊迂回,楼台时隐时现,别有风趣。园内许多建筑依山傍水,参差错落,如真趣亭、指柏轩、问梅阁、湖心亭、五松园、卧云室、燕誉堂等,水山景物,浑然一体,别具一格。 留园,在苏州市阊门外,也是苏州四大古代名园之一。它是在明代的泰东园的旧址上兴建的寒碧山庄,因庄园姓刘,所以取名刘园,刘与留同音,后来就变成了“留园”。园内面积较大,约有50多亩,按园内景物可分为东西中北四个部分。园区东部,以楼阁建筑为主,楼阁馆堂富丽堂皇;如五峰仙馆,不仅建筑宏伟,内部装饰也古朴精美。这里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的冠云峰,高约9米,为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湖石。园区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山上有枫树林,每当秋末初冬,山红一片,景色优美。中部地区以山水为胜,湖池居于中央,四周假山和亭台楼阁成群,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有历代书法、石刻三百余方,被称为“留园法贴”,引人注目。北部地区以小竹林、桃、杏、柳等为主,还有紫藤架和葡萄园,颇有田园之意,北面的小桃园,称为“小桃坞”,山前小溪细流,两旁桃柳成行,景致幽雅。
高中生作文:记叙文 阅读指导 寻找历史的足迹彭益清 继续寻着历史的足迹,去了解苏州,了解苏州的历史,去品味吴中文化,去发现苏州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岁月沧桑下苏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寻找历史的足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道出了对江南的向往之情,也正是这样,从古至今,江南水乡成为了文人墨客题咏吟唱的向往之地。而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增添了人们对 “人间天堂”的苏杭的憧憬。从小生活在苏州的我,对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或漫步在细雨朦胧下的小街小巷,感受岁月的变迁;或穿梭于古城之间,于青砖碧瓦中品味历史的沧桑;或坐在湖边亭中品茗赏曲,体会历史变迁下那源远流长的吴中文化……从这一刻开始寻找历史的足迹——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由世界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作为展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它所散发出的历史人文气息是我一直向往的,于是,为了能更多地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利用好这次的暑假时间,苏州博物馆成了我的首选。 进入馆内,虽然建筑多以现代几何造型为主,但我却意外地发现馆内同样融入了许多苏州古典园林的元素,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江南典型建筑所特有的美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手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周边的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等古建筑和谐融合、相映成趣。 或许,对于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而言,无论是走在小巷深处,还是于古城门边、园林之中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但是,苏州博物馆却是体会苏州历史变迁的最佳场所。不仅仅是因为馆内的历史藏品,更多的是因为它于无形中体现的那份历史和现代的交汇,于古典中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美总让人置身其中浮想联翩…… 苏州博物馆的展厅是按照朝代的顺序从古至今安排的,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顺着长廊,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苏州历史的变迁——从建城时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到如今这个繁华又不失古典的城市,我不由地对设计大师贝聿铭爷爷钦佩不已,他的设计让人们自然而然地于博物馆内体会苏州的岁月沧桑。 走过一条走廊,我首先来到了 “吴地遗珍”系列展厅,在“晨光熹微” 场馆里看到了史前陶器和玉器。据讲解介绍:史前陶器主要传承了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而此年代的“玉礼器”也已有了很高的发展。展品中的玉琮、刻陶文鱼蒌形耳罐和鳖形壶都是留存至今史前陶器、玉器的代表作。我不禁感叹: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魅力所在原来就源自这里,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这些稀有的珍宝,而我们今天在探寻其中历史的同时,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感受当时人们所付诸的感情。人们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究竟是怎样的文化熏陶让当时的人们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晨光熹微”旁边的场馆是“争伯春秋”,主要是春秋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的展示。这些藏品主要出土于真山吴王墓、严山窖藏吴国王室玉器、虎丘春秋墓和何山东周墓等。人们较为熟悉的有蟠螭三足提梁盂、玉敛葬饰件、铜鼎和玉环。从“争伯春秋”场馆走出,进入 “锦绣江南”场馆。这里主要展示了自汉迄唐的陶瓷青铜器制品。接着参观的是“都会流韵”场馆,里面主要是一些赔葬品,以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为主。其中元娘娘墓的赔葬品,大部分都保持原样,除了色泽有少许脱落外,依旧能看出当时的富丽之相,特别是用纯金打造的女金冠,更是此场馆的重中之重。 如果要说苏州博物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便要属“吴塔国宝”系列展厅。其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塔放瑞光”展馆。这一展厅展出的主要是瑞光寺塔的佛教文物。展厅的中央是国家级文物——北宋时期的真珠舍利宝幢。刚一走进展馆,金光夺目的宝幢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我从未见过如此构思独特、造型优美的宗教艺术品。它呈八角形,是在苏州盘门瑞光塔内第三层上发现的。塔身精雕细刻,上有一条满身缀珠如银鳞的九头龙。刹顶是一颗光彩动人的水晶球,意示“佛光普照”。听导游介绍:整座宝幢综合了当时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多种工艺技术。采用的珍珠达三万多颗,是一件稀有而珍贵的宗教艺术品,凝聚了许多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另一部分是“宝藏虎丘”,主要是虎丘云岩寺塔的佛教文物,如秘色瓷莲花碗、石函和楠木经箱等。于导游的讲解介绍中,我发现自己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里的文物藏品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蕴含:它不光光是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证明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们所掌握的制作技艺,同样它是一种文化,它代表着当时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象征,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渊源。 相对前两个展厅, “吴中风雅” 和 “吴门书画”系列展厅的陈列品有所不同。主要是一些明名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宋画斋陈设等的主题展示。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一踏入展厅,我便感受到了一股浓厚的古代文化气息。“吴门四家”的书画,彰显着古代贤者的诗意与洒脱;玉雕石刻、陶瓷器皿,无声地述说着古代人民精湛的艺术手法;穿梭于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厅,我如同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感受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之深,目睹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之高。 走出展厅,我又去参观了与苏州博物馆仅一墙之隔的忠王府。它是太平天国时期所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府中陈列了许多太平天国时期的器物,如武器、令牌、服装、文献等,于宏大气派的帝王豪宅中我感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起伏。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在广大人民的团结和共同的努力之下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我想,这一历史性的运动带给我的遐想就是今天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原因吧!虽然我并没有经历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但是,今天我漫步于忠王府中,从整个官邸的布局安排中我能感受得到当时背景下那个时期的历史;从府中陈列的太平天国时期的器物中我能体会得到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通过这次的“苏州博物馆之行”,我的感触很多很多。一方面我从史前的陶器玉器到五代十国的书画作品的参观中,了解了它们本身的制作工艺和历史研究价值;同样,我也了解了它们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的历史情况、人们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和所处地域苏州的历史人文气息。另一方面我感叹自己对苏州历史和文化知道的太少。虽然我的家乡是苏州,从小我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对于苏州详细的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苏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一个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是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向往游览的地方。“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中国私家园林之最”的拙政园等等数不胜数。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却越来越缺乏“去了解”、“去发现”的兴趣。其实,哪怕是博物馆内的一个我们看似很普通的泥碗,其中也记载着一段历史,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我想,这应该就是安排这次活动最主要的原因吧!让我们利用暑假的时间更多的去了解苏州,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文化。只有这样,苏州的历史文化技艺才会一直传承下去。 我很高兴我能参加这次“寻找历史的足迹”的活动!因为我从博物馆文物的陈列中,看到了苏州从建城以来经历的历史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底蕴,苏州正是在岁月的洗礼下一路走来才形成了今天的美丽!那是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的融合,是一份所有生活在苏州的人都应该珍惜的美!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其实有的时候,慢下你的步伐,去细细体味一下曾经逝去的岁月,从历史的兴衰变化中感受城市的变迁,其实你会发现很多这个城市别样的美。而我也会继续寻着历史的足迹,去了解苏州,了解苏州的历史,去品味吴中文化,去发现苏州这座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岁月沧桑下苏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