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601729454
每一次观看《法眼》的节目,我都为故事的主人公叹惋着。无论是挥起拳头砸碎青春的校园霸王,还是离家出走成为人母的花季少女,抑或是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的毒品青年,无不因在成长中缺少父母的教导、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而变得凶残暴戾、违法为恶,以致在人生的道路上离阳光愈来愈远。十几岁的他们本应在校园内挥洒青春,却因为一次的冲动、一时的贪念让青春之花过早地枯萎在教改所的四方小院内。当罪恶的黑暗逐渐取代善良的白昼时,倘若他们能够得到至亲至爱的援助,让爱的阳光再次照亮阴冷的心灵,或许他们的人生之路就将因此而改变。 古语云:“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好的父母抵得上一百个教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而父母必须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熟记着《三字经》中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人之初,是并无所谓善恶的。刚出生的我们犹如一张白纸,怎会辨别出善恶?所有的孩子都曾经没有角色的定位,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只有当我们投入大人的怀抱后才…点点地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华盛顿、林肯、茅盾都曾坦言是父母对自己的影响造就了他们的成功,由此可见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改变着孩子的品性。所以父母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孩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以自身的良好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与此同时,父母也应承担起对孩子的教导责任。古有仲永因“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的悲剧,今有李刚因教子无方以致葬子前程、声名狼藉的闹剧。父母既然给予了孩子生命,就也应将其教导成为大写的人,而不是一味地放纵孩子,致使孩子坠入罪恶的深渊。在《走向阳光》一课中,主人公小佳也用自身的经历为天下的父母们敲响了警钟:养而不教只会使孩子因疏于管教而失足成恨。 父母的言行教导就如一支画笔,在孩子的人生白纸上定下基本的色调,而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无疑会在画纸上增添一抹明亮的色彩。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因而家庭必须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温暖的茅屋,胜似无情的宫殿;简单的淡饭,胜于凌乱的盛宴。” 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灵栖息的港湾,而冷漠暴力的家庭环境则如一把利剑,终将斩断亲子间血缘的纽带。在无际的黑夜,当孩子孤独地面对冰冷的房子,内心的恐惧、幽怨便会油然而生;当暴力成为抑制叛逆的手段,当家在孩子心中已失去其温馨的含义而成为囚牢的代名词时,他们便会想方设法地逃离牢笼。这就导致了一桩桩离家出走事件的发生。 正如《离家的冲动》中的女主人公小敏所说:“假若他们当时对我能少一点打骂,多一点关爱,我也许真的会改。”但人生是幅水彩画,无法像素描一样可以擦去重来。人生之路一旦走过就无法回头,而这个十七岁的少女成为两个女儿母亲的事实也无法改变。因为一次冲动的离家出走,让原本光明的前途从此变得暗淡无光,而这一切竟是由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温暖所致。我们怎能不为这样一个家庭悲剧而惋惜?“宝贝,回家吧”这是众多经历着骨肉分离的家长们的心声,但在这声声呼唤的背后我听到了另一个声音,那是许多孩子未曾说出口的请求:“爸爸妈妈,请再多给我们一点关爱!” 与小敏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大多数是沐浴在父母爱的阳光下。有了这份爱的守护,我们便能健康地成长,便能驱散阴霾,让人生不偏离航向。而在这份爱的守护下,我们就更应该珍惜在太阳下散步的权利,与阳光同行,用自重自爱和拼搏奋斗,让青春在阳光下无悔!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最近其实一直没有去看书,或许没有时间,或许琐事太多,总是如果找理由会有很多很多,但是那些其实都是自己找的借口。于是终于月底了,还是需要看些书来提升自己的,于是精挑细选了《好父母胜过好老师》这本书。 这本书我读的是电子档,因为时间问题,我没有精读,但是泛读之后,也觉得受益颇多。 当代世界教育的潮流是“少教多学”——父母和教师只是引导孩子学习,对孩子直接的教导要尽量少一些,而孩子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则要尽量多一些大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看,“好老师”也许较容易获得,因为他们有专业学习的机会,有更好的领导和业务督导。可“好家长”就不容易了——谁来教他?他有没有学习机会?有学习机会的肯不肯学?学了是不是就能落实在应用上?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一句话,原话的大概意思是我们的家长手中有若干把刀,家长往往就是用这些刀把孩子身上一个个可圈可点的特点给砍掉的。 因此,严重有问题的不是教育孩子,更不是老师,而是家长! 正是从这种认识高度上,《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一书为我们的社会和家长们补上了这一课。 有位哲人曾说过:经验是什么呢?经验就是当头发秃光了以后才得到的那把梳子。 仔细想想,这句话实在精辟。有时候我们总是天真的想,要是时光可以倒流就好了,那样就可以弥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可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从头再来的,比如教育子女,如果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养成了一大堆的坏毛病再来反思,未免为时已晚?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教育失误更令人痛心疾首的呢?孩子的成长是转瞬即逝的事情,如果父母没有远见卓识,不能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那么他们永远是被动的父母 在《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一书中,16位教育专家为我们的家长贡献了他们的最新发现,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我们子女教养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在告诉家长们一个个纠偏除弊方法的同时,也坦诚地地阐述了“好父母”比“好老师”更加重要的理念。不仅在“教”——讲方法、下大力气地教,也告诉我们“育”——不仅是生理上的育,更是精神、心理和智能上的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