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论文中的p值怎么计算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0

小怪兽00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中的p值怎么计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uqiang88

已采纳
这是谁给你出的题?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P值即为拒绝域的面积或概率。没有原始假设,怎么来的拒绝呢?P值是最小的可以否定假设的一个值。这里需要一个原始假设。不然一个数值没法比较,更遑论最小的否定值了。从现在开始,注意大小写的p概念不同的。假设检验,这里应该是比例检验(p检验,检验满意度,这是个百分比值)P值是最小的可以否定假设的一个值。并不是简单相除就完了。这个实验应该是:“某人说,满意度应该是80%,即p0=8。然后我们做了这个实验,测试了120个人,100个满意,20个不满意”但是这样我们能说满意度是100/120=3%么?显然不能,因为对于整个顾客群来说,你抽样测试的群体太小了。P值的计算公式是=2[1-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 p不等于p0时;=1-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 p大于p0时;=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 p小于p0时;其中,Φ(z0)要查表得到。z0=(x-n*p0)/(根号下(np0(1-p0)))最后,当P值小于某个显著参数的时候(常用05,标记为α,给你出题那个人,可能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否定假设。反之,则不能否定假设。注意,这里p0是那个缺少的假设满意度,而不是要求的P值。没有p0就形不成假设检验,也就不存在P值

论文中的p值怎么计算

85 评论(14)

麻彬的小虫

统计学意义(p值)ZT 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专业上,p值为结果可信程度的一个递减指标,p值越大,我们越不能认为样本中变量的关联是总体中各变量关联的可靠指标。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如p=05提示样本中变量关联有5%的可能是由于偶然性造成的。即假设总体中任意变量间均无关联,我们重复类似实验,会发现约20个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我们所研究的变量关联将等于或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这并不是说如果变量间存在关联,我们可得到5%或95%次数的相同结果,当总体中的变量存在关联,重复研究和发现关联的可能性与设计的统计学效力有关。)在许多研究领域,05的p值通常被认为是可接受错误的边界水平。 在最后结论中判断什么样的显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武断性。换句话说,认为结果无效而被拒绝接受的水平的选择具有武断性。实践中,最后的决定通常依赖于数据集比较和分析过程中结果是先验性还是仅仅为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依赖于总体数据集里结论一致的支持性证据的数量,依赖于以往该研究领域的惯例。通常,许多的科学领域中产生p值的结果≤05被认为是统计学意义的边界线,但是这显著性水平还包含了相当高的犯错可能性。结果05≥p>01被认为是具有统计学意义,而01≥p≥001被认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但要注意这种分类仅仅是研究基础上非正规的判断常规。 所有的检验统计都是正态分布的吗并不完全如此,但大多数检验都直接或间接与之有关,可以从正态分布中推导出来,如t检验、f检验或卡方检验。这些检验一般都要求:所分析变量在总体中呈正态分布,即满足所谓的正态假设。许多观察变量的确是呈正态分布的,这也是正态分布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的原因。当人们用在正态分布基础上建立的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变量的数据时问题就产生了,(参阅非参数和方差分析的正态性检验)。这种条件下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替代的非参数检验(即无分布性检验),但这种方法不方便,因为从它所提供的结论形式看,这种方法统计效率低下、不灵活。另一种方法是:当确定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通常还是可以使用基于正态分布前提下的检验。后一种方法是基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产生的,该原则对正态方程基础上的总体检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样本分布形状趋于正态,即使所研究的变量分布并不呈正态。
140 评论(9)

福娃欢欢

统计学意义(p值)zt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专业上,p值为结果可信程度的一个递减指标,p值越大,我们越不能认为样本中变量的关联是总体中各变量关联的可靠指标。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如p=05提示样本中变量关联有5%的可能是由于偶然性造成的。即假设总体中任意变量间均无关联,我们重复类似实验,会发现约20个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我们所研究的变量关联将等于或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这并不是说如果变量间存在关联,我们可得到5%或95%次数的相同结果,当总体中的变量存在关联,重复研究和发现关联的可能性与设计的统计学效力有关。)在许多研究领域,05的p值通常被认为是可接受错误的边界水平。在最后结论中判断什么样的显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武断性。换句话说,认为结果无效而被拒绝接受的水平的选择具有武断性。实践中,最后的决定通常依赖于数据集比较和分析过程中结果是先验性还是仅仅为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依赖于总体数据集里结论一致的支持性证据的数量,依赖于以往该研究领域的惯例。通常,许多的科学领域中产生p值的结果≤05被认为是统计学意义的边界线,但是这显著性水平还包含了相当高的犯错可能性。结果05≥p>01被认为是具有统计学意义,而01≥p≥001被认为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但要注意这种分类仅仅是研究基础上非正规的判断常规。所有的检验统计都是正态分布的吗并不完全如此,但大多数检验都直接或间接与之有关,可以从正态分布中推导出来,如t检验、f检验或卡方检验。这些检验一般都要求:所分析变量在总体中呈正态分布,即满足所谓的正态假设。许多观察变量的确是呈正态分布的,这也是正态分布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的原因。当人们用在正态分布基础上建立的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变量的数据时问题就产生了,(参阅非参数和方差分析的正态性检验)。这种条件下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替代的非参数检验(即无分布性检验),但这种方法不方便,因为从它所提供的结论形式看,这种方法统计效率低下、不灵活。另一种方法是:当确定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通常还是可以使用基于正态分布前提下的检验。后一种方法是基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产生的,该原则对正态方程基础上的总体检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随着样本量的增加,样本分布形状趋于正态,即使所研究的变量分布并不呈正态。
167 评论(13)

ycr

P值即为拒绝域的面积或概率。P值是最小的可以否定假设的一个值。这里需要一个原始假设。不然一个数值没法比较,更遑论最小的否定值了。 从现在开始,注意大小写的p概念不同的。 假设检验,这里应该是比例检验(p检验,检验满意度,这是个百分比值) P值是最小的可以否定假设的一个值。并不是简单相除就完了。 这个实验应该是:“某人说,满意度应该是80%,即p0=8。然后我们做了这个实验,测试了120个人,100个满意,20个不满意”但是这样我们能说满意度是100/120=3%么?显然不能,因为对于整个顾客群来说,抽样测试的群体太小。 P值的计算公式是 =2[1-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 p不等于p0时; =1-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 p大于p0时; =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 p小于p0时; 其中,Φ(z0)要查表得到。z0=(x-n*p0)/(根号下(np0(1-p0))) 最后,当P值小于某个显著参数的时候(常用05,标记为α,给你出题那个人,可能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就可以否定假设。反之,则不能否定假设。 注意,这里p0是那个缺少的假设满意度,而不是要求的P值。没有p0就形不成假设检验,也就不存在。P值是用来判定假设检验结果的一个参数,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布使用分布的拒绝域进行比较。由R·A·Fisher首先提出。P值(P value)就是当原假设为真时所得到的样本观察结果或更极端结果出现的概率。如果P值很小,说明原假设情况的发生的概率很小,而如果出现了,根据小概率原理,我们就有理由拒绝原假设,P值越小,我们拒绝原假设的理由越充分。总之,P值越小,表明结果越显著。但是检验的结果究竟是“显著的”、“中度显著的”还是“高度显著的”需要我们自己根据P值的大小和实际问题来解决。扩展资料:P值P值计算方法:为理解P值的计算过程,用Z表示检验的统计量,ZC表示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左侧检验P值是当  时,检验统计量小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右侧检验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双侧检验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P值
15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