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6

GGGAR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古诗词鉴赏的论文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ngry_599

已采纳
拜托。。。才30分。。。你拷贝谁的不是拷贝,别人的和我们自己写的都不是你的,有什么区别么?。。。再说是选修你根本不用这么重视,别说我自己写200字,老师20字基本都不会仔细看你的。安啦

古诗词鉴赏的论文题目

235 评论(11)

kongzhh

下面的是常用的;你可从中借鉴、摘录。但仅仅如此啊。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牵人神魂,沁人心脾。词的意境显然受李白诗的影响,但又有所新发。“明月几时有”两句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同时又暗用此诗“皎如飞镜临丹厥,绝烟灭尽清辉发”的诗意。明月清辉逼人,美酒香醇醉人,东坡不禁奇想联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正是《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之意,赞美、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词人倜傥潇洒之丰神亦尽在这一问之中。进而词人以谪仙自居,意欲“乘风归去”,词境较李白《把酒问月》更为空灵蕴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词情一顿。“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融化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句,借用李白诗中洒脱不羁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却原诗孤独迷惘的情绪,表达了苏轼飘飘欲仙却又脚踏人间泥土、热爱人生的精神面貌。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无一不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被词人信手拈来表现其中秋月夜的“欢”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写尽了“欢”,也写活了“醉”。    下片写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苏轼与苏辙手足情笃。苏轼杭州通判任满时,“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谢表》《东坡集》卷二十五)。但来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遥,晤面艰难。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宵明月朗朗,思亲之情袭来,不能自已。“无眠”者,与客长饮之苏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亲的普天下“无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会有多少羁旅游子辗转反侧、忧思无眠呵!月圆而人未圆,不由苏子不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间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刻而常圆呢?倒像故意令人难堪似的。此一问,婉转真挚,体验独到,足见怀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又反,词情再作跌宕。词人运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旷达洒脱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顺理成章,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只要“人长久”,虽然相隔千里,总还能心心相印,共赏圆月;只要“人长久”,今虽不聚,总会有团圆之日。至此情绪一宽,圆月的光辉似乎也更为清朗可爱了。    此词想象奇拔浪漫,笔势矫健回折,形象洒脱生动,“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其清旷健朗之格调大异于花间、金奁之柔媚婉约,初露东坡豪放词风范,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更为启人心智、隽永有味的还是苏轼对人生、对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无数的缺憾。鲜花娇美,芳草茂绿,但枯荣有时,美景不永;亲情系心,相依相恋,而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时光无限而人生短促;怀才有志而机缘难凭……大千世界竟是这样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诗歌赋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伤离叹老之作。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悲愤不平;有多少骚人墨客惑于这种人生的缺憾而颓唐忧伤。岁月悠悠,现在轮到东坡。他“奋励有当世志”,但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好自请外任,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中秋佳节,兄弟同在齐鲁,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亲人不得团聚之苦。年届不惑,人生入秋,渐知人生短暂之紧促。时值中秋,霜风渐紧,将近万物萧杀之萧条。洞悉事理的东坡此时此刻对人生、物理的缺憾该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词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绝不沦于忧伤颓唐。他站高一层,放开视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虽因离别而苦,月也并非永远团圆。万事万物之圆美、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圆人散呢?继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超越了时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共赏明月意味着双方健在并互相思念,这就足以令人庆幸和宽慰。    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191 评论(10)

lixik10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 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2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2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2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2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2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古诗名句分类三:友谊爱情 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2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2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2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3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133 评论(9)

huwei1

古诗词鉴赏题的四种题型及解析:1、品味炼字类: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某”字能否改为“某”字?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 请赏析。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2、名句赏析类: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 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 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3、主旨情感类: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 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 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4、想象描述类: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培、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30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