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邪111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形成:1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中共瓦窑堡会议和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看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4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5蒋介石庐山讲话提出准备抗战的方针6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表示抵抗暴力9月份公布了共产党的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意义确保了全民族抗日 实现了名族团结 并引导中国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声明愿意与一切进攻红军的武装部队停战议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书中国国民党,提议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调整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在西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实现了停战,并结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关系。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