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北洋海军兴亡原因的论文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6

zjujx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北洋海军兴亡原因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默默默

已采纳
北洋水师曾经是国人的荣耀,时至今日,许多影视作品还在对当年黄海上的硝烟津津乐道。还在因为“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的那句:“撞沉吉野!”而热血沸腾。那么作为当时世界第五大舰队,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很多人习惯于把所有对外战争和外交的失败都归罪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或者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但笔者觉得也不能一概而论,于是产生了从其他视角分析北洋水师覆灭的原因的冲动。  一、 中日两国海洋观的差异  1、陆地上的帝国  满清八旗兵和他们的亲家——蒙古贵族一样是骑在马背上开拓疆土的勇士,他们从小学会的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纵马驰骋,海洋对于他们是那么的遥远和神秘。恶劣的生存环境从小就铸就了他们对土地的向往和崇拜,而当他们面对比草原更为浩瀚的海洋时,就难免感到茫然与困惑。但是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有一个名叫马汉的人提出了至今对世界仍有重要影响的“海权主义”,提出了重视海防、开发海洋资源、保护领海、建设新型海军、谋求海洋霸权等一系列相关理论,并迅速被美国、英国、日本等沿海或岛屿国家接受,近代海洋观便随之产生。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这里已经不能单指清政府了)自古以来对海权和海洋的重视程度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先天的差距,五千年来,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甚至产生了对海洋的仇视,于是就有了精卫填海的“动人”传说;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勋伟绩, 但他的使命却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换言之是一次政治远航,而不是军事征服和商品推销。而且就连这种意义上的远航也由于倭寇的骚扰而成为了绝唱。康熙大帝为了对付郑氏的骚扰不是组建强大的海军,而是下了道“禁海令”,与海隔离……  秦汉奠定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政体,历代王朝都沿着秦汉设计的政治模式,把大陆文明的因素整和的强大而有序,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大陆文明为主流的文化类型。而海洋文明虽没有被禁绝,甚至某些时代还有较大的发展,但一直处于非主流的文化状态。  中国海洋文明的基调一直以来是以“渔盐之利”为主,而不是以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为主,与达?伽玛和哥伦布的远航相比中国古代航海活动的自给性、附加性和封闭性构成了古代中国海洋文明的基本色彩,具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色。正因为如此,依附于农业文明,以“渔盐之利”为特征的中国古代航海活动,不像地中海海上民族那样具有掠夺性和殖民侵略性,也不像他们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  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支强大的舰队随郑和一同逝去的时候,经历了汉唐盛世后的中国真正走向了衰落(虽然中国衰落的拐点是在宋朝)。在清朝初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施朗率清军攻占台湾统一中国,这时的中国海军虽然在舰船的吨位、火炮的数量威力方面已远远落后于欧洲,但还有一定战斗力。可惜,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只重视塞防,不重视海防,只重视陆军,不重视海军,经过和日本几百年的战争后没有一个统治者想到要彻底消灭日本永除后患,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在近代,中国海军都很弱,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海军,基本上都是有海无防,以至于中国的大门就是被侵略者从海上打开。  从根本上说,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成熟的中华农业文明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以强大的历史惯性拖住了中国向蔚蓝色海洋进军的步伐。”①在这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我们很难苛求让满清这样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对海洋和海防能够产生多么大程度的重视,所以如果把北洋水师的覆灭简单地归结为政治制度的腐朽落后或者是某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是难免有失公允的。中国几千年来所遗留的落后的海洋观和海防理论显然同样是导致北洋水师——当时远东第一海军覆灭的罪魁祸首!  2、 日本的海洋观  由于地形狭窄,岛国日本的防御纵深十分短浅。历史上日本一直努力建设超出其四个主岛的岛屿防御体系,来保障其海上和本土的安全。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这种通过夺岛来增强军事防御力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  对岛屿的拥有权是日本海洋国土观的核心。  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抱的岛国,由3000多个岛屿组成。日本列岛向北延伸与千岛群岛相接,向南依次排列着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犹如一条由岛屿组成的链条,横亘在亚洲大陆东侧,将亚洲与太平洋隔开,这就是地理上常说的“第一岛链”,这种岛链把大陆与大洋隔开的地理形势在全球独一无二。若以台湾岛为中心,日本诸岛处在“第一岛链”的北半段,恰好将东亚大陆环绕。在“第一岛链”以东是“第二岛链”,日本对构成第二岛链的硫黄列岛和小笠原群岛拥有主权。由于日本列岛位于中国、俄罗斯、美国三个大国的结合地带,这种地理形势使日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自身拥有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岛屿恰似两道大门,扼守着中国东进太平洋和美国西向进入东亚的通道,同时其“第一岛链”北端的千岛群岛还是警戒、阻滞俄罗斯舰队南下的前哨阵地。这种天生的地理优势,使日本能通过它掌握的岛屿来控制国际航道,实现对大国行为的影响,并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②所以,在日本的国土观念中,核心是对岛屿的拥有权。有了岛屿就有了广阔的海洋;有了海洋就有了海洋中巨大的资源宝藏和岛屿本身的战略价值;有了资源宝藏和战略价值也就有了日本的战略地位。这样的海洋国土观注定了日本对岛屿和海洋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请采纳。

关于北洋海军兴亡原因的论文

347 评论(13)

icememory

北洋海军的覆灭,从表面上看是清军海陆防线协调不当,出现后防漏洞所致,实际上却是李鸿章之流封建统治者的投降主义路线带来的恶果。在当时那种腐朽的统治下,是不可能真正完全战胜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北洋水师广大爱国官兵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将永远为人们称道和怀念!
326 评论(10)

160179

你要教科书答案还是历史答案
134 评论(9)

xiaonanning

一 削减经费。1888年,晚清政府觉得已经可以一劳永逸,不知道海军是一个要持续投入、持续发展的军种。在户部尚书,即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炮弹。二 党派争斗。清朝后期,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于是1894年7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申饬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战。三 腐败原因。 北洋海军部分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后勤管理腐败,福建人把持着整个舰队日常职能,甚至在战斗中,管带还在岸上嫖妓。四 战略军备。 清朝身居文武要职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花费无数白银建成的舰队。北洋海军成军后,清廷便以为“自守有余”,停止了继续外购战舰的海军经费。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明确和日本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未制定出战略计划,日本海军则制定了明确的作战预案,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制胜的方案。从而使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导致北洋水师战略上陷于被动。而在海军军备,战前日本联合舰队从总吨位、火炮配置、水兵数量、航速等方面,已经全面超过了北洋水师。五 技术。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缺乏带反后座装置的速射炮,是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据统计:150毫米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拥有大量速射炮,达150多门,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北洋海军另一个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军的影响,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拓展资料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中国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也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洋水师
28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