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liangnj
19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个人从各种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商品经济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物欲意识,人的自我观念得到了强化,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啊,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它给人带来了一定的程度的自由、解放和物质富裕,而另一方面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新的文明给人带来新的束缚,尤其是物对人的束缚,使人的自由得而复失。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对自身的处境、命运和前途的思考也不断变化,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呀表现出新的形态。 1、从“理性意义上的人”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8世纪的欧洲是科学的和理性的产物。启蒙的主体精神 是理性主义,因此,作为启蒙运动之产物的启蒙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卢梭笔下的“新人”形 象,既有天赋的良知——理性,又有天然的欲望——情感,他们是富有主体精神的世俗化的“人”。歌德沿着卢 梭的人文主义路线,创作出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浮士德。其主体精神张扬,又不与外在客体冲突,既满足个人欲 望,又不违背社会道德律令。而在19世纪,人们坚信“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凭借科学与理性可以把握自然与世界 的秩序;人可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 的方法与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共同遵循的“真实”、“写实”原则。但现实主义作家在客观“再现”与“反 应”生活的过程中,普遍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西方文学“人”的观念。巴尔 扎克的性恶论并非认为人生来本恶,而是认为外在的物——主要是金钱——会激发人的无穷情欲从而走向邪恶。 其中《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便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 从王宫贵族的生活描写转移到普通平凡人的生活:在19世纪之前,文艺复兴运动是宗教失去了原有的作 用,人追求“自由”,但却使世界一片混乱。因此,专制君主便承担起了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人间上帝”或 “肉身的上帝”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王权崇拜”。文学受其影响,多表现那些崇高而富有理性品格的英雄人 物,并把他们写成德才兼备的、众人瞩目的人物。而19世纪正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历史交替时代的 文学审美对象开始从王宫贵族转移到社会平民,开始描绘一些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平凡人和他们的生活。华兹华 斯在他的诗歌里明确表达了他对最低贱的生命的尊重。斯丹达尔塑造了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于连——他充 满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甚至,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开始表现“平庸”的资产阶级形象。 3、 人对人的依附转变为人对金钱的依附:19世纪,社会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 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 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萨克雷的《名利场》通过蓓基·夏泼这个人 物写出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是一个冷酷自私、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写出了上层社会那些貌 似风雅的绅士们的伪善、卑劣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正好说明了在这个被金钱权势 挤压下的名利场中正面人物的丧失,金钱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淋漓尽致的揭露了金钱的统 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高老头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巴尔扎克以高老头的父爱,衬托出金钱败坏人心到 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他死前的长篇独白是一份深沉有力的控诉书:“把父亲踩在脚下,国家不要亡了吗?”这是 对现实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发出愤怒谴责。 4、 从张扬人的个性转变为对人的善恶的思考:19世纪的现实主义普遍开展了道德善恶的灵魂质考,表现了 人的原欲与理性的冲突。它不把人的自然原欲简单的视作人的原恶,而是强调对其作道德规约,使之与人的原欲 达成相对意义上的调和,这就比传统的宗教理性更富有生命意蕴与现代意味,从而也避免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 浪漫主义的“自我”的那种个人主义偏颇。在这种人文基础上形成的“人道主义”,并不对人做简要的善恶之 分,而是对“类”的意义上的人的生命存在给予了普遍的尊重、重视和同情,因而“人道主义”对感性意义上的 “人”和理性意义上的“人”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它比以往的世俗人本主义和宗教人本主义有了更大的包容 性,现实主义文学也借“人道主义”表达了既理性化有富有人性内蕴的“人的观念”。作者意识在文学作品上的 隐退便是很好的证明——作者不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对人物的见解,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存在。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言志”说和“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实际上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比如文艺复兴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重视和尊重人自身的价值啊,那l时候的很多作品都体现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就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而言,前者对后者有很大影响,但它们还有各自的特点希腊的神话和史诗是发展得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不论神话还是史诗又都是希腊全民的创作,在人民中间经过几百年的锤炼,在许多方面有它独特的成就。继荷马之后,希腊产生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家,如抒情诗人萨福、阿那克瑞翁、品达,寓言作家伊索,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演说家、历史家等等。特别是悲剧和喜剧作家,他们紧密结合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进行创作,热情地为民主事业奋斗,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们以民间文学为他们作品的基础,既有所继承,又大胆革新,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希腊文学的古典时期。亚理斯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艺理论,尤其是关于悲剧的理论,对后来欧洲文艺理论的发展起过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首创的性质,后世欧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方法都可以溯源到希腊。欧洲文学的主要体裁,如诗歌中的史诗、教谕诗、抒情诗、田园诗,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散文中的历史、演说、哲学论文、对话录、文学评论、传记、传奇和寓言等等,莫不创始于希腊。罗马文学虽然总的成就不及希腊,但是它继往开来,成为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的中介。罗马文学对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和十八世纪欧洲文学,影响尤大,通过罗马文学作品,人们可以看到一些失传了的希腊作品的面貌。罗马文学在某些方面发展了希腊文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独创,例如维吉尔的史诗使古代欧洲文学中的史诗得到定型;西塞罗的演说在技巧上达到了古代雄辩术的最高水平;卢克莱修的哲理诗在古代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普劳图斯的喜剧密切结合罗马生活,也取得一定成就;讽刺诗在罗马文学中比较发达;此外,罗马文学中的警句、小说在古代文学中也较为突出;文艺理论方面,贺拉斯首次提出文艺的教育和娱乐的双重作用。但由于罗马奴隶主显著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在晚期希腊文学的影响下,罗马文学常常表现一种颓废倾向。希腊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氏族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这时产生了神话和史诗;古典时期,即奴隶制全盛时期,产生了悲剧、喜剧、散文和文艺理论;希腊化时期,文学崇尚修辞技巧,内容贫乏,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公元二世纪以后,希腊影响所及的地区被罗马帝国吞并,虽仍在希腊语作家,但古希腊文学已失去独立性。罗马文学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到二世纪中叶为开始阶段,作品大都失传,主要成就是喜剧;共和末期为一段,无论散文、诗歌都有较大成绩,称“黄金时代”;公元一、二世纪,即帝国初期,称为“白银时代”,以讽刺诗和历史较为突出;三世纪以后为衰落阶段。此后,以拉丁语写作的作家中,基督教作家成为主流,此外还有由拉丁语派生的方言文学,欧洲文学也进入中古时期。美洲不存在什么古代文学了,历史很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