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6

xxj13376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星海音乐学院毕业论文格式图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fmdzd

已采纳
自1998年9月音乐学系招收第一届学生(学制五年,2004级始改学制为四年)以来,至今已历10届。已毕业的学生有6届。从音乐学专业的特殊性来看,我们不大可能像其它表演专业的学生那样在有限的几年学习中通过参加各种音乐比赛或公开的音乐会来展现教学成果。再说,这一专业的学术属性也决定了没有十年二十年的专业积累,是不可能在某一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显然,这里容不得急功近利。我们的教学成果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学位论文上。从目前先后毕业的45位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来看,他们能较好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并能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大致学会如何面对一个研究课题,和实施研究的所有环节。在选题上,他们分别涉及:西方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民族学各学科(详见历届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论文正本)。国家级学生论文获奖情况 费尔真(2003届)的 毕业论文《朴素的抒情与别具深意的谐谑—解读普罗科菲耶夫》获得“中国西方音乐学会”首届“优秀学生论文三等奖”(2005年,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黄虹)。 祁斌斌(2004届)的 毕业论文《<教我如何让不想他>的音乐学分析》获文化部与“中国音乐史学会”等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 (本科组)“三等奖”(2006年,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邓希路)。 祁斌斌的 音乐批评论文《史学风范可赞,学术规范可弹:评金梅著<弘一大师—李叔同>》在首届“人音社杯”全国高校学生音乐书评征文活动中荣获“书评荣誉奖”(2004年,指导教师—邓希路)。音乐学系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情况目前在6届毕业生45人中,先后有祁斌斌(2004届)、戴华丽(2003届作曲专业兼修音乐学的双专业学生)、刘雅新(2004届)、郭瑞麟(2004届)、刘健(2007届)、李上(2007届)、吴娟(2007届)等 7 位同学分别考进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与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其中祁斌斌同学在完成硕士学位之后,今年又直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陶宇(2006届)考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音乐学院攻读音乐学硕士学位。此外,还有黄芹、刘欣辛、谭哲昕3位毕业生分别在德、奥、法三国音乐院校攻读硕士学位。除了部分毕业生继续准备考研之外,全部毕业生均就业。其中,郑敏茵推选担任中山电视台政闻与文化节目主持、吴玫玫同学考上公务员就职于江门市文化局、陶乐同学就职于兰州部队战士歌舞团,在各类高校任教的同学还有:廖成霞、段小蕾、曾冠桃、欧卫子、廖曼宏、陈昀、胡舜方。

星海音乐学院毕业论文格式图片

264 评论(14)

文明岁月

先画一个海星,再在周围画上音符
133 评论(9)

wangyun15

。教研室成员先后有:崔其焜、关伯基、张文倩、陈荣喜、许树坚、赵婉洁、赵雅瑶、汪波、陈维伦、王润秋、罗小平、黄虹、吴丽玲、邓希路、胥远帆、汪红珺等老师。1995年,教研室悉数并入音乐研究所,所长为:罗小平;副所长:周广平、何平;党支部书记为:汪波;秘书:汪红珺、陈宏。除了研究所原有的成员(赵宋光、陈天国、罗德栽、陈安华)外,还先后增加了闫笑雨、潘澜(2000年调离)、刘大坚、尚红、周凯模等老师。所内教师依然承担全院的史论类公共课。1998年,音乐学系从研究所中分离出来,独立建制至今。主要人员几乎都来自原来的音乐理论教研室,后来又增加了年轻一代新教师(均为硕士)。第一届系主任:何平(2004年7月调离);系秘书:陈宏。2004年7月,由邓希路以副主任职衔继任;2005年9月,幸祝香出任党支部书记。下设四个研究室:音乐史学教研室;民族音乐教研室;技术理论教研室;哲学—文学教研室。目前系里从教与管理人员共29名:赵宋光、陈天国、幸祝香、罗小平、吴丽玲、黄虹、邓希路、闫笑雨、刘大坚、周凯模、王少明、彭莉佳、周广平、邹洪明、尚红、王沥沥、章俊、陈宏、艾福华、黄蕾、张卓、吴志武、黎敏、郑敏、高飞胜、藿橡楠、刘彤文、程亚鹏。谢泽慧老师2007年9月调至现代音乐系工作。 作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音乐学系在目前广东省各音乐教育机构中音乐学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学科结构目前,音乐学系所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已覆盖了音乐学的所有基本学科,计有:历史音乐学(含: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戏曲与曲艺、音乐人类学、音乐形态学、音乐社会学、音乐阐释学等学科。教学队伍(1)人员结构年龄结构:在26位教学人员中,60岁以上3名;50岁以上5名;40岁以上5名;30岁以上8名;30岁以下3名。职称结构:教授/研究员8名;副教授5名;讲师/助研7名;助教6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8名。学历结构:博士2名;硕士12名;学士12。学缘结构:星海音乐学院6名;中央音乐学院3名;湖南师大2名;武汉大学1名;中山大学1名;上海音乐学院1名;香港中文大学1名;北师大1名;武汉音乐学院3名、西安音乐学院1名;华南师范大学1名。以上所有人员都在本院固定编制之中,此外还有两位外聘教授:卓仁祥(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博士);费邓洪(广东现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2)学科带头人及主讲教师业绩从专业要求来看,这些人员配备大致覆盖了这一专业的所有主要学科。同时,这些专业人员都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有十分深厚的积累,并展现出颇为丰富而又引人注目的成就,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与较好的学术地位。多学科与跨学科赵宋光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学者,其研究领域包括有:哲学、美学、数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律学、民族音乐学。先后历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律学会会长、中国民族音乐学学会理事等全国性学术社团的重要职务。在国内享有盛誉。音乐美学在全国专业音乐院校范围内,音乐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我院是继中央音乐学院之后,于1984年由罗小平教授接踵开出的,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这也说明这一学科在我们院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程。作为这方面的专家罗小平教授在国内享有盛誉,先后在专业核心刊物及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8本。此外,后来加入这一研究领域的还有王少明教授与邓希路副教授。其中王少明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并以他哲学专业之长,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学科的教研力量,也为这学科的研究拓展出新的学术视野。近年来,他着力于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音乐学学科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学术见解,并在核心刊物上连续发表论文,也很快引起了音乐美学界的关注。民族音乐学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尤其是岭南音乐研究方面,本专业有较强的研究历史与研究实力。首先,赵宋光教授早在50年代末就开始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着力于民族和声理论的探索。此后,80年代初又致力于建立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的学科建立,并在国内多所专业院校讲学。陈天国研究员40多年来,一直从事潮州音乐历史文本的收集与研究工作,其个人所拥有的研究材料在国内无疑首屈一指。在占有充足材料的基础上,他进行了各种分类研究,并先后出版了十数种研究专著,成为国内这方面无可比拟的专家。他还从泰国寻回了早已失传多时的广府板佛乐,为拯救中国传统音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沥沥老师,自本科到研究生阶段连续8年对江西地区的民间音乐与民间戏曲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完成了硕士论文《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并先后发表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一本。音乐人类学周凯模研究员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自1985年在上音选修“比教音乐学”开始,二十余年出版专著三部、合著三部、论文数十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二十二篇。早年研究云南音乐、中国传统仪式音乐,近九年致力于岭南音乐研究:1998年承担和完成了省级项目“客家音乐文化研究”;作为当时研究部主任,1999年提出了本院“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和“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构想,组织完成了展览馆首批资料收集整理,使其学院顺利建成该馆;200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在展览馆基础上又设计了省级重点项目《岭南传统音乐资源在当代高校的转换》获省高教厅批准立项;2006年继续为展览馆争取到香港民族音乐学家曹本冶教授的个人收藏资料两千余件(部)的捐赠,丰富了馆藏基本建设。最近个人相继出版和完成了“广东排瑶‘仪式音声’研究”成果近30万字,为本院在传统丰厚的三大乐种研究成果之上,增加了新领域的岭南音乐研究成果。该成果结合音乐人类学宏观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在本院教学中发挥着一定作用。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研究,我们起步较早,在国内曾一度处于领先的地位。早在1986年,罗小平与黄虹教授已出版了专著《音乐心理学》,继而又出版了译著《外国音乐心理学荟萃》。其中《音乐心理学》作为一本教科书,被国内其他专业教育机构所采用,并重版多次。最近,该书还应上海音乐出版社之邀进行修订再版。2003年,她们又与其他同事合作出版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除此之外,两位教授还先后在核心刊物与省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十多篇。目前,两位教授分别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的副会长与理事。其中,黄虹教授在20年间一直注重调查与实验工作,先后走访的大学、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十多家,并建立了一系列有相对固定性的研究试验点。这不但对个人研究,还对实际教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场所。最近,学院又建立了音乐心理学实验室。此外,刚到本系的硕士毕业生张卓,近几年来致力于音乐的时间心理研究,并完成了高水平的硕士毕业论文《影响音乐听觉时距判断的主客体因素》,为音乐心理学界同仁所关注。西方音乐史学这也是我们专业较为成熟的一个研究学科,我们学院从60年代开始就有前辈学者投入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如关伯基教授曾长期致力于匈牙利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的专项研究,先后发表论文十多篇,同时还出版了相关的专著与译著。80年代后期由黄虹、许树坚教授接上,90年代后期又加入了邓希路、周广平教授。围绕这一学科的教学,他们先后增设了交响音乐体裁与名作、西方歌剧、20世纪西方音乐等配套课程。20年来,他们先后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此外,他们还十分注重各种研究文本的收集,除图书馆之外,各自收集的唱片4000多张,影像资料2000多张,总括西方音乐文化史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末所有重要体裁的经典作品。此外,还有相关西方艺术文化史方面的书籍万册。黄、邓两人均被推选为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这一学科的教研力量在近年的人才引进中得以加强,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引入,使这学科在我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古代史范畴,除了吴丽玲,刘大坚、尚红等原有的教师之外,最近又加入了吴志武。吴志武最近五年来一直致力于《九宫大成》的研究,并完成了40万字的博士论文。科学发声与嗓音保健近十年来彭莉佳老师一直致力于科学发声与嗓子保健这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的专著有:《发声常识与嗓音保健》、《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这项研究深得国内同行的关注与肯定,几年来还应邀在全国数十所大学中举办讲座或开设系列课程。研究基地与研究项目就音乐学各专业,我们还建立了以岭南音乐为主导的研究基地。该基地主要立足于本院在编的音乐学专业教研力量,同时也增聘一些院外专家。目前,我们承接的研究项目有:冼星海研究;岭南音乐研究。冼星海研究的常设机构安置在沙河校区冼星海纪念馆中,而岭南音乐研究则安置在沙河校区岭南音乐博物馆中。关于岭南音乐研究,我们一向有固定的研究指向,其中包括:广东音乐研究,为此我们还设有“余其伟广东音乐研究中心”。客家山歌与汉乐研究。潮州音乐研究。以上几项研究我们还邀请民乐系的有关专家参与,因而使得这项研究具有十分雄厚的力量。此外,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上,我们还与广东中医药学会的有关专家合作,研究领域正在向音乐治疗方面拓展。再就是我们还承担了国家级的《高中艺术》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其中包括4个模块,即:音乐的情感表现(以完成,并出版);生活中的音乐;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与广州大学音乐学院合作)。学生状况目前本系在读学生分四个年级,总人数97人,其中2004级21人;2005级20人;2006级19人;2007级34人;延长学制3人。近三年报考本系的学生,每年总在200人左右。
23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