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d63162433
一、在开放的环境创设中实现自主性 参与环境创设——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而游戏区的设置正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我们通过与幼儿的谈话、商讨,根据幼儿的想法,结合活动位置的合理性(如:走廊、角落等空置的地方),与幼儿一块对游戏区进行了合理的划分,每个区都用明显特征区分。同时,我们在每个娃娃家、建构区中还铺设了塑料地毯,既美观又整洁,从而激发了幼儿主动参加游戏的愿望,同时在开放的环境中,孩子的创新想法能得到充分的实施。 参与材料的投放——让幼儿成为操作的主人 游戏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因此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主要采取了和孩子共同收集的方式进行投放。因为只有幼儿自己参与提供了材料,他们的兴趣才会更大,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更高。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逐步增强。 我们班上的角色区一直都是孩子们最爱玩的,不论从“小医院、理发店、服装店”还是“菜场、超市”都有孩子自制和收集来的物品,如最早进入区角的“可的超市”。当我们把“超市”的柜子和绿白相间的广告纸装饰好时,龙龙就第一个收集来了用完的牙膏盒,还有吃完了的饮料瓶等。我马上让他把东西放到了“可的超市”中,并在所有的孩子们面前表扬了他,说明了他的这一举动让我们游戏区更加丰富了。果然,在接下来的游戏开展时,孩子们纷纷效仿,收集了他们认为和游戏区有关的材料,可见,自主收集材料对幼儿而言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在他们收集的过程中,也有绝对的选择权。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有绝对的使用权,自由度很大,所以孩子们乐此不疲,对于游戏的兴趣更是不减。 二、在开放的游戏对象中实现自主性 幼儿间的开放性交往——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时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在每次活动开展前,我们总会鼓励幼儿自寻伙伴开展。而我们开设的“小舞台”这个游戏区域,是跨班和中三班共同开设的,开始,孩子们总会不自觉地约上平时的一些好朋友,但随着多次的接触、游戏,孩子们逐渐扩大了交朋友的活动范围。而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因此,每个幼儿都能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得到很大的进步。 自选开放性游戏内容——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往,幼儿在选择游戏时,大都听老师的安排,游戏的操作往往按老师的意图去进行、在交流中,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现在,活动中宽松的气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带来了充分的自由,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决定游戏的内容,选择游戏的材料,分享游戏的喜悦。而幼儿在独立的游戏中碰到问题时,也会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技能,“独立解决”,或者和同伴协商解决。 一次游戏开始后,有几个孩子进入了“车站”区角,豆豆对可可说:“我想当司机,你当导游小姐好吗?”可可说:“好!”并对小怡说:“你当售票员吧!”于是他们请乘客上车玩了起来,过了一会,阿宝进入了这个区。几个孩子招呼他上车。“车上坐满了,你看后面有这么多个小朋友站着等车呢?”可可说:“是啊,那怎么办呢?”小怡说:“我们搬几个小椅子让他们坐着等吧!”于是孩子们把椅子搬在一旁给等车的客人发起了书。我马上鼓励他们并帮助他们把等车的地方设置成候车室,其他小朋友也效仿起来。可见,孩子们的创新让游戏更加丰富了起来,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性,让他们的自主性贯彻始终。 三、在开放的指导中发展幼儿的自主性 教师变成孩子,共享游戏的快乐 提倡自主游戏,但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因此,并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帮助与指导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好地开展游戏。因此,在幼儿活动中我们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针对活动的不同环节、不同状况采取不同指导方法,使幼儿获得充分发展。 尊重孩子思想,正确处理游戏纠纷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了解幼儿游戏情况的基础,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推动游戏的发展,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应学会尊重幼儿,倾听幼儿发表意愿想法,并且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一次我到医院与幼儿一起游戏,班上有许多男孩拿着自己拼搭的枪在跑来跑去,场面很乱。于是我问:“医院外面怎么这么的吵啊?” 帆帆说:“他们是一群不遵守规则的坏蛋。”铭铭说:“就是啊,我都被他们撞伤了。”“是嘛,那赶紧让何护士检查一下伤口吧!”我马上接着他的话讲下去,这时,一部分男孩子安静下来,进入了医院继续游戏。小哲跑过来问:“他们这样乱七八糟的,怎么办呢?”我也挠挠头问他:“是啊,要是能用一个什么方法把他们都集中在一起,像黑猫警长一样管理他们就好了!” 帆帆在一旁马上说道:“我们建立一个警察局就不会乱了,坏蛋也可以关起来了,不会乱跑的。”“你真棒,我也是这么想的。”我马上夸奖他,“可是警察局怎么建呢?”我提出疑问,几个男孩子又开始讨论起来…… 成功的角色游戏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成为幼儿发现过程中的参与者,同时,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让自己成为孩子真正的倾听者。通过倾听“童声”,理解幼儿的生活,通过倾听“童声”,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让幼儿在探索互动中不断地成长。 
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培养的意义及理论基础。 《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富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能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种种困难,大胆提出建议,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能大胆选择游戏,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能正确大胆地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缺乏信心,主动性差。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现在和将来的发展。 二.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及其培养目标。 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总目标:通过课题的实施,运用适宜有效的环境,丰富的游戏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使幼儿积极主动独立地参加游戏活动。 小班游戏中培养幼儿自主意识的具体培养目标: 1.大胆参加游戏活动,自主选择游戏角色和游戏内容; 2.遵守游戏规则,乐意主动与别人交往,自主创造性地发展游戏情节; 3.爱护游戏材料,自己在成人帮助下收集并制作简单的材料; 4.学习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并自己用连贯的语句表达。 三.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培养的操作方法和实施途径。 (一)、操作方法: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自主性和愉快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 自主性游戏是指游戏不是在外强制下进行的,而是出于游戏主体的兴趣和需要,自发、自愿、主动地进行的活动。 愉悦性是指幼儿从游戏过程本身得到愉快和满足,是为了好玩而玩。可见,游戏主体—幼儿的需要及其满足,才能体现游戏的本质功能。因此,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力求保证幼儿游戏的权利,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角色和游戏内容,这样使幼儿不断获得满足,使幼儿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途径: 在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研究下,我们对课题的开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支持性游戏环境。 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一个成功的引导者,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和谐地发展,我们必须创设一种支持性环境,必须尊重儿童,相信儿童,营造民主、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关爱每个儿童,善待特殊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例如:在一次游戏中,我班几个调皮的孩子把小椅子在活动室内推来推去,我没有立刻制止,而是轻声问:“你们这么忙,在干什么呀?”“我们在开汽车”,一幼儿回答,“那可得注意交通安全!”我接着说。在我引导下,他们变得有秩序起来。另外在游戏中不管在游戏中孩子玩得怎样,老师始终要报以肯定的微笑,同时根据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开设了几个娃娃家,使幼儿在这些平行游戏中,愉悦身心,大胆表现,不断地产生玩游戏的欲望。 2.创设自主游戏的条件。 自主游戏就是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自己动手动脚准备游戏材料,自己确定所扮
我们该怎样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发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一、创设自主的区域活动环境《纲要》指出: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自主的区域活动环境,能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更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学习的机会,能萌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因此为幼儿创设自主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在环境上我们可采用师生共同商议的形式,按游戏需要摆放场地,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其次,可将游戏中的一些材料分散或综合开放地摆放,如:“娃娃家”游戏,除了固定的床、桌子外,其余碗勺、食品等,有的放在商店中作为商品,有的放在“材料库”中作为选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玩具,积极投入创设,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材料选择的自主性。再者,我们要鼓励幼区根据自己的兴趣创设游戏的主题,自定游戏场地,如:当幼儿在建构区搭出美丽的松兰山后,到美工区与同伴商量合作捏出许多娃娃当作参观的游人。我们对此应给予支持、鼓励,因为这个主题的产生就是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创造出来的新的游戏能促进孩子间更多的交往,合作,活动中幼儿也可根据需要将教师准备的草席往地上一铺,把娃娃家的场地定在教室的一角。这种自主的游戏环境,没有教师统一要求,没有完成作品的统一标准,没有作品的优劣评比,让幼儿的成功感、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二、提供适当的区域活动材料活动区的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自己对材料物品的操作,对游戏环境的控制来获得自主和愉快心理的满足,材料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因此通过提供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在为幼儿材料时应该注意材料的多操作性,做到一物多用,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也是幼儿探索→发现玩法→再探索→再发现新玩法的过程,提供多操作性的材料对幼儿来说使其始终具有一种挑战性,不断地激发其创造的愿望,想出新的玩法,建构自己的认知获得情绪、情感的满足,促进了幼儿主动发展,如在益智区可提供五颜六色的游戏棒,七巧板,在摆摆弄弄的基础上还可有多种玩法。其次,教师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时,除了提供一些成品的游戏材料,还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多功能替代的半成品材料,如牛奶盒、酸奶瓶、鸡蛋壳等,幼儿只要对其进行一些加工就改变此材料的功能,能给孩子的自由发挥创适机会,如在美工区里,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的稻草、空酒瓶子、螺壳等,这些在成人眼里看似无用的东西,到了孩子手上,就变得非常有用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制作出不同的精美手工作品。再次,由于幼儿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选材上还应兼顾幼儿能力发展差异,因人提供材料,让幼儿有选择不同操作材料的机会,如大班益智区中,我们放置了40、50、70块不同难度及不同图案的拼图,这样不同层次的幼儿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拼图进行活动。使他们通过努力完成活动,获得成功与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