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5

咖啡肽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以讹传讹的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lena·fei

已采纳
在阅读书刊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例子,在此不妨例举一二。  古籍中,常常会用星象来表示时间。《诗经·风·定之方中》中的“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一句,就是用定星(又叫营室星)走到天当中表示夏历十月。说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在楚丘这个地方盖房子了。这说的是春秋时卫国的故事,如果望文生义,就会误认为定位在方圆之中,盖楚国的宫殿,这岂不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读书不及其义。读书,是严肃的事,总是要将文字中的意思搞清楚,弄懂才是,尤其是读了又要引用、写文章,更应慎之又慎。因为文章总是要影响人的,一定要把准确的知识提供给社会。否则,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然而,翻开目前一些印刷品,不乏这类情况。  前不久,偶然读到内地某省一个县介绍辣椒的小册子。里边谈到“据《××县志》记载,秦朝时(辣椒——笔者补)就有种植,时称‘秦椒’”。而且“相传秦代因瘟疫流行,曾有许多人丧生,而常食辣椒者却免受其灾”,“在1400年前的隋朝,××辣椒就驰名燕赵大地”。这一表述不仅缺乏起码的常识,而且将辣椒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全弄错了。不错,秦椒的确原生我国;现今的辣椒,也曾有过“秦椒”的叫法。但是,这个“秦椒”绝非小册子说的秦椒。  我国确有原生秦椒,而且可以入药。明代的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果部》记载说:秦椒又名“大椒、椒”,味“辛、温、有毒”,可治“饮少尿多”、“手足心肿”、“旧患口疮”、“牙齿风痛”(《本草纲目·卷三十二》)。这里的秦椒,并非小册子所说的辣椒,实际上是我们今天统称花椒中的一种,属芸香料,是落叶灌木。  至于草木辣椒中的秦椒,这须从辣椒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谈起。辣椒的先祖野生在智利的丛林,后被墨西哥人引种栽培成为菜蔬。哥伦布踏上美洲后,于公元1493年传至欧洲。此后,几经海路辗转,于明朝末年,作为观赏花卉,引入我国。因此,辣椒的记载,在我国最早是以花卉出现的,见于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在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问世的《遵生八笺》中。他在这本书《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中说:“番椒,丛生,白花,子笔头(果实像毛笔头——笔者注),味辣,色红,甚可观。”称辣椒为番椒,是指辣椒为南海引进的舶来品。正如至今我们仍将明末引进的西红柿,在学名上还叫“番茄”一样。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冥判》中可能因为格律的需要,以味称“番椒”为“(末)辣椒花,(净)把阴热窄”,也是以花卉相待的。  至于以后渐成果蔬,各地就广有种植。人们也就约定成俗把甘、陕一带产的辣椒叫“秦椒”,将川蜀所产叫“蜀椒”等等。一种从明代才引进的“秦椒”,怎么会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种植”,于“1400年前的隋朝”就“驰名燕赵大地”呢?由此可知,做为辣椒别称的秦椒,不是小册子上的“秦椒”,即使史册确有记载,也应该是花椒中的一种。  读书不及其义,在文字表述上出错,在历史事实上搞错,是个人笑话倒还罢了。如果将错误的东西作为文章写出,就会以讹传讹,危害不浅。当前,在对待我国古代文化中有这种现象;就是对国外某些文化知识的介绍,也存在这一现象。一些电视片中讲,不少人们口头上也讲的所谓“亚当在伊甸园偷吃禁果”的故事,就是完全歪曲原意,以讹传讹的例子。  这个故事本出在《圣经·创世纪》里。在《创世纪·第二章》说耶和华“立伊甸园”,“为男人找配偶”,“二人成为一体”之后,才在《创世纪·第三章》中讲女人偷吃“禁果”,并给她的丈夫吃的故事,也明明白白地说他们偷吃“禁果”后,并不是去做苟且之事,而是“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裸体,便用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看来故事的原意与讹传大相径庭。如果最初传播者,不是道听途说,而能查查原文,一些“偷吃禁果”的玩笑、对伊甸园的误解,就不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了。  读书需及其义,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并不重要。这大概与对东晋时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一句谦辞的浮浅理解有关。这的确是谦辞,但是它谦而有度。因为“甚”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之上的。有解方能求甚,连解都解不开,还能再去求甚吗?因而,读书应求解。至于不仅读,还要著文推向社会,就更应求甚解。否则,就要出现文化笑话,甚至文化垃圾。那是害人不浅的。

以讹传讹的议论文

200 评论(10)

GLOVEL

(实践是创造之源)《战争与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 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面, 写得不仅生动,且色调明朗、壮观。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动笔之前,司马迁游历过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寻访先人的遗迹。他曾经访问过夏禹的遗迹,眺望过范蠡泛舟的五湖,访求过韩信的故事,访问过刘邦、萧何的故乡,考察了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时珍和曼陀罗(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他是明末清初重实践、重考查、重验证的实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很多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279 评论(11)

yaya0711

我们是不是一个学校的啊!我们也要写!
33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