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5

gushizycj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美术鉴赏论文标题怎么写好看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纳米螃蟹

已采纳
美术作品赏析文章结构顺序:1、简单介绍作者情况、创作简历2、简单介绍本作品的技法表现形式、创作背景3、对画面描述4、作者对此作品的表现技巧和风格特点。如果你把这些按以上顺序大致描述到了,从结构上就是一篇不错的赏析文章,而且肯定已经超过五百字了。

美术鉴赏论文标题怎么写好看

199 评论(13)

小小鬼儿

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山水画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山水画论文题目(导师拟定标题124个)    山水画论文题目一:    1、 河北山水画发展史  2、 王蒙山水画中的繁密感探析  3、 胸中丘壑是吾乡——我的山水画创作  4、 山水画中的渔父形象  5、 李可染现代山水画变革的学理启示  6、 新疆山水画创作与“西北宗”实践的可行性  7、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比较研究  8、 山水画纵横谈  9、 从“贵有古意”到“逸笔草草”——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嬗变  10、 分流与失道:从后结构符号学论清代山水画的衰落  11、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解析黄秋园后期山水画:兼谈其平面化  12、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黄秋园后期山水画  13、 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齐白石山水画独特性辨析  14、 画吾自画——齐白石山水画的创作历程及特点  15、 传统山水画大数据分析下的长三角地区山水资源的特色研究  16、 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六朝山水画论  17、 略论文徵明青绿山水画的风格  18、 董其昌对晚明青绿山水画发展大转变的作用  19、 唐代青绿山水画点景研究——以“阎氏父子”“大小李将军”山水画为例  20、 李圣峰山水画作品 为了心中的圣峰——李圣峰山水画漫谈  21、 傅抱石山水画探微  22、 山水画艺术在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3、 在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里找寻当代建筑之路——以董豫赣、王澍的思考与实践为例  24、 茶馆结合城市题材山水画元素的艺术风格探析  25、 张正恒山水画的特色与成就探源    山水画论文题目二:    26、 为溪山写真——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人文情怀  27、 论山水画写生中的笔墨造型  28、 道释思想对山水画影响刍议  29、 划时代的丰碑——李可染的山水画  30、 浅析仇英青绿山水画风及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临界与超越 许钦松山水画的创造特征  32、 沈阳故宫藏明清山水画  33、 写生:回归与重彰山水画学真义  34、 文人意趣在山水画中的渗透——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水墨山水  35、 生成意境与构成境域——黄宾虹山水画与塞尚风景画的比较  36、 “对象化思维”与“非对象化思维”——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讨论  37、 山水画图案在现代旗袍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8、 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识与现代建筑设计  39、 探寻山水画“象思维”之源流——“永嘉论道”综述  40、 齐长城遗迹的山水画呈现  41、 “一带一路”下之当代中国海洋山水画创作探析——以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为例  42、 从顿悟到渐修——张捷的山水画  43、 从择吉到气势——“龙脉”观念的社会民俗学内涵及其向山水画创作的递变  44、 吞吐自然 意笔纵横——岳黔山山水画、花鸟画之语言特征  45、 “《千里江山图》暨青绿山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46、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颜景龙山水画流向蠡测  47、 符号延异与图像缺失:明代山水画中的寻道者意象与艺术主流的终结  48、 听唱新翻杨柳枝——尤建清和他的山水画  49、 以色写意 以彩畅神——张跃华山水画解读  50、 孙宽山水画作品 赏心乐事谁家院    山水画论文题目三:    51、 石涛山水画点景人物研究  52、 堪舆学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运用探略  53、 读汤江云的山水画  54、 厌恶与洁癖——读肖培金的山水画  55、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唐代山水画论  56、 马远、夏圭山水画中的“留白”理念与当代平面设计  57、 略论晚唐五代山水画屏与仕隐心态  58、 朴拙清新的世界——读董雷山水画  59、 黄宾虹、李可染山水画写生观比较  60、 《千里江山图》与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复兴  61、 展子虔《游春图》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范式化意义  62、 “文人山水画”文化建构功能摭论  63、 从魏晋到南宋山水画概说  64、 笔底刚柔任所之 千山奇秀墨华滋——记顾坤伯的山水画艺术  65、 清代冷枚《避暑山庄图》皇苑实景山水画的新风尚  66、 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  67、 中国山水画的阴阳关系研究  68、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联性发展研究  69、 青绿山水画与边疆民族高校美术专业教学  70、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71、 黄秋园山水画作品中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笔法特征  72、 由“似”而“真”——晋唐山水画流变的内在趋向性考察  73、 新中国山水画时空表现中的速效填充现象  74、 建构新图式——满维起山水画谈
168 评论(15)

煅冰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没有孰高孰低的问题,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犹如两棵大树所结出不同果实,两条大河各自归海,两个文化源流不同,结果不一样,尤其是艺术并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只有形态的不同。中国画的历史本身造就了中国画是一种具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绘画,不是一种摹仿性绘画(西方绘画),这是中国画自然选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把中国画视为中国文化的“综合体”绘画才能把中国画说清楚。她表现在传统思维(气)、传统文学(诗词歌赋)、传统笔墨(运笔的疾迟,运墨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色彩、技法等诸方面。气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不仅是联系人体与自然,社会与天道的基础,而且也是维系生命、自然、社会、天道的基本物质。可以说,无论是儒学思想中的伦理,还是道家思想中的道德,还是阴阳家的阴阳,都必须也只有通过“气”去实现。因此,“气”的思想,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从本源上讲,“气”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对生命观,气集则生,气散则死。)在“天人合一”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气生命观被放大成为自然观和宇宙观:云气、天地之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等等,天地万物,都是“气”凝聚而成,天地的运动,则是“气”运转的的结果。以此为基础,“气”进而虚玄成为决定个人、社会、国家等成败的因素:得气则成,否则必败。在朱子理学中,气被看成是“理”(天理)的外化或者物化,天地一理,但如何体现这个理呢,就是通过天地之“气” 来实现的。当然,我们清理作为传统文化形态之一的“气”,在于“气”的思想里所体现、反映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今天看来,中国画的“气”、“气韵生动”主要体现在笔墨的运用上,笔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李可染先生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笔墨的目的要达到“气韵生动”。关于“气韵生动”古人论述很多,如明代唐志契说:“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唐岱《绘事发微》中说:“凡物无气不生,……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用笔不凝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要浓 淡相宜,干湿得当,不滞不枯……苍润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不知以法,淡雅则枯涩,老健则重浊,细巧则怯弱矣,此皆不得气韵之病也。”中国书画的笔墨运用是书画家长期在艺术实践中严格训练出来的一种“力透纸背”的功力。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列为第二条。书法、中国画以线造型为主,用笔要有气力,内含骨格,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屋漏痕。书法和中国画的运笔是运气产生的力起作用于毫端,用笔忌板(腕弱笔凝、平扁不圆)、刻(笔迹显露、妄生圭角)、结(行笔凝滞、不能流畅)、礭(用笔拘谨、状好雕切)。线条要刚柔相济,刚中有柔,如棉裹铁,勾、皴、擦、点、染都要凝重沉着而不板滞,灵活急速而不浮华松散无力,用笔还要有提按顿挫的转折变化,急徐相间有节奏。中国画用笔主要体现在“气”上,而运墨则体现在“韵”上,即“韵味”、“韵律”和 “节奏”。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用墨要灵、活、清、明、厚。不能呆、滞、浊、晦、薄。用墨的成败对气韵生动关系极大。实际上笔与墨 是分不开的,笔为墨骨,墨为笔魂,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是通过墨来显示的。墨是通过笔来传达的。笔墨是中国画的特殊节奏韵律,特别是写意画更为突出,它不同于其他画种。我国古代和现代对笔墨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人物画运笔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十八描,山水画有披麻、折带、斧劈、荷叶、解 索、乱柴等十六种皴法,用墨有积墨、破墨、泼墨、宿墨、泼彩、破彩等各种墨法。艺术是一种或多种技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高峰),给人们创造出一种精神(思想)上的享受(或美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 ,三者的最高境界是 “诗情画意”;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 、书 、画大家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达芬奇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或者创作诗意画,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
122 评论(13)

1962702579

中国传统书画文化的论文小标题应该写什么?那就要看你到底写哪方面的呀?你到底是想写书法呀,还是写会画呀?
130 评论(12)

haipai101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 李煜[朝代] 五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夜雨寄北[作者] 李商隐[朝代] 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 李商隐[朝代] 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作者] 李商隐[朝代] 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思[作者] 王维[朝代] 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 李清照[朝代] 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作者] 张若虚[朝代] 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百度汉语APPAI让学习更简单立即下载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作者] 张九龄[朝代] 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 李煜[朝代] 五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者] 苏轼[朝代] 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夜书所见[作者] 叶绍翁[朝代] 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五七言 / 秋风词[作者] 李白[朝代] 唐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作者] 柳永[朝代] 宋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作者] 范仲淹[朝代] 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
17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