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支持海洋探索的议论文素材高中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4

liupei071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支持海洋探索的议论文素材高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ErGou

已采纳
关于探索的作文素材 思路提示:探索的终点是真理。探索需要毅力、恒心和吃苦的精神。探索要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怀疑是探索的源泉,不满足是探索的动力。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是永恒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屈原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波兰〕哥白尼向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美〕李政道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法〕左拉经典素材探索成功之路(姚明在NBA)姚明凭借自己的实力,在竞争激烈的NBA中成长,他不仅为中国篮球队员的成长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还成为了中国篮球的骄傲。相比于姚明而言,三大中锋中另外一位在NBA打拼的中国球员巴特尔近期已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被魔术队无情抛弃之后,大巴一边与伤病做着顽强的斗争,一边苦苦等待着联盟中某支球队的召唤。这位曾经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铁面汉子还在无尽的等待中,探索着自己的成功之路。探索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居里夫人的故事)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发现了元素放射线,这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她童年时就具有的探险家的好奇心和勇气。她认为,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就同丈夫彼埃尔商量研究这种射线的性质和来源。这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彼埃尔东奔西跑,最后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她把这些光线称为“放射线”。居里夫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可能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她认为,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被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她把它定名为“镭”。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镭来,但是这种矿很稀少,矿中铀的含量极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买不起。后来,他们得到了奥地利政府赠送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的残渣,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1906年,彼埃尔。居里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丧生。居里夫人极为哀痛,但这并没有动摇她献身科学的意志。她决心把与丈夫共同开拓的科学事业进行下去。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金属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不满足是探索的动力(爱迪生找灯丝)为了解决照明问题,爱迪生决心造出一种白热灯,这种灯既十分耐用,又不会造成危害。造白热灯,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种理想的耐热材料。他先是用炭试验,把炭丝安在一个玻璃泡里,通上电,可是炭丝一下就断了。他悟出这是空气中的氧在作怪,就把空气抽出来,再一通电,炭丝果然亮起来了,虽然只有8分钟,可说明灯泡是可能成功的。后来,他又用白金、钡、钦、钼等稀有金属做试验,效果还是不理想。他索性把能想到的材料都写出来,一共1600种,然后让助手们分别试验,同时改进真空和导热的装置。不久,用炭丝点燃的灯泡能亮到40多个小时了。助手们都庆贺试验的成功,可爱迪生并不满意,他说:“时间太短了,还得找其他材料。要让灯泡用到千家万户,得点上1600小时才行。”两年之后,爱迪生终于发现了钨丝灯泡,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灯泡。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牛顿的探索)撒克·牛顿(1642-1727年)是7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万有引力定律”是他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也是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这个理论对研究天体运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提出了力学的三大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力和运动关系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使他成为经典力学的最重要的奠基人,对当时与后代的科学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牛顿不但在力学方面有突出贡献,在光学、天文、数学等方面,也有许多发现,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在临终前,却谦虚地说,在科学的海洋面前,他只是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拾到了几块美丽的石子和贝壳,而大海,仍然在面前,自己还没有进去呢!的确,科学是无止境的,需要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不断探索。小探索和大发现(博尔打破花瓶之后)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有一天不小心打破了一只花瓶,他没有一味地叹息,而是弯腰拾起碎片,小心翼翼地收集在一起,然后把它们按大小分类称量,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最多,同时它们之间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统一倍数关系。于是他开始利用这些规律来修复文物,给考古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坚持探索就能成功(巴尔卡发明了冰箱)一个皮革商喜欢钓鱼,他经常去的地方是纽芬兰渔场。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钓的鱼一放到冰上很快就冰得硬邦邦的了,而且只要冰不融化,鱼过个三五天也不变味。难道食物结了冰就可以保鲜?皮革商这样问自己。他开始了试验。经过多次探索,他发现不仅鱼类在冰冻条件下可以保鲜,其他食物,比如牛肉、蔬菜都可以这样做。他决定制造出一台能让食品快速冰冻的机器。成功的路是艰难的,在研制速冻机的过程中,皮革商吃尽了苦头,但他从不气馁。通过反复地试验、不断地总结经验,皮革商终于成功了。他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并且以3000万美元的天价把这项技术卖给了美国通用食品公司。他就是世界上第一代冰箱的发明者——美国人巴尔卡。探索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是不断探索就会成功。疑问是开始探索的前提(问题篓子维特根斯坦)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学习时,曾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在穆尔授课斯间,维特根斯坦是最令他头疼的学生。维特根斯坦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总是没完没了。常常一堂哲学课会被维特根斯坦的种种疑问搞成了维特根斯坦提出疑问,由穆尔一一解答的答辩课。甚至在休息时间,维特根斯坦也穷追不休,亦步亦趋地紧跟着老师穆尔。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一个有名的“问题篓子”。有一天,穆尔的朋友、著名哲学家罗素登门和穆尔闲聊,他问穆尔:“谁是你最出色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维特根斯坦。”罗素问:“为什么呢?”“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维特根斯坦老是有一大堆学术上的疑问。”穆尔回答说。十几年过去后,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界的名气不仅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导师穆尔,而且也超过了大哲学家罗素,声名鼎沸,如日中天。穆尔拜访罗素时问:“知道我们和维特根斯坦比较起来,我们为什么落伍了吗?”罗素静静思忖了一会儿,回答说:“因为我们提不出什么疑问了,而维特根斯坦却还有一大堆的疑问。”正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才有不停地探索,才有可能成功! ----------------------------范文:我探索,故我成功 上帝总是爱和人们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当你克服重重困难、踌躇满志地准备拥抱胜歉利的时侯,却猛然发现自已又回到了起点。此刻倘能坦然面对,必定心怀一个信念——“下一个苹果正等特着我! 科学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与荆棘,探索的过程也就无比艰辛,惟有具备坚强的意志、超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者,方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一例。他为了寻找做灯丝的最佳材料,曾经做了无数次实验,他用过普通的金属丝线,还用过其他许多材料,可结果都归于失败。有些人因此而嘲笑爱迪生,认为他做了这么多实验,一点价值也没有。而他却坦然地笑笑说:这些实验的价值就在于告诉后人,这些材料都不适合做灯丝,可以使后人避免重复失败,这离成功不是更近一步了吗?的确,生活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 不仅科学的探索如此,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还记得1993年一个叫蒙特卡洛的地方吗?还记得萨马兰奇向世人宣布结果的情景吗?还记得澳洲人喜极而泣,紧紧拥抱的情景吗?还记得12亿中国人当时的极度失望吗?一个即将到手的苹果就这样突然坠落了。自从1993年北京申奥败给悉尼后,国人便刻骨铭心地记住了上面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得不承受这失败的打击。但是,失败没能冷却中国人的申奥热情,挫折没能阻止龙的子孙探索的步伐。正视失败,勇于探索,不屈不挠,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中国人在知道200O年奥运会主办权的“苹果”不属于自己后,便移动梯子,自标指向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只“苹果”我们卧薪尝胆,完善自己,扛起“新北京、新奥运”的大旗,终于在2001年圆了申奥梦。回顾昨天,在1993年的“世纪申奥”活动中,悉尼、北京还有那属于全人类的奥林匹克,其实都是赢家! 失败后的不断反省,不断探索,使我们摒弃了浮躁和对形式的过于专注,走向了成熟。最终我们不仅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而且还使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空前高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强。 综上所述,在追求与奋斗的旅途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失败,但挫折有挫折的价值,失败有失败的意义,成功最终属于不懈探索的人。我探索,故我成功!

支持海洋探索的议论文素材高中

271 评论(10)

飞哥717

1、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加里·斯奈德适用主题:无私的奉献,大爱无疆,善良等主题,如2015年全国卷II《谁更具风采》。语出加里·斯奈德的《禅定荒野》。在深海,营养成分通常很稀少。于是,一头死去的鲸鱼,可以用死亡创造出一套完整的、可维持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态系统,成为孤独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这就是鲸鱼给予生养它的海洋最后的温柔。生物学家赋予了这个悲壮的过程一个优美的名字,叫做“鲸落”——巨鲸落,万物生。2、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围城』适用主题:可用于信息爆炸时代的谣言问题、流言可畏等立意。如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08年辽宁卷《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讨论》。语出钱钟书的《围城》。原句为:“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让人心力交瘁。”谣言千遍成真理。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流言的传播速度和变化更是令人生畏。3、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柳宗元适用主题:对揠苗助长式教育的反思,对家庭教育的感悟,对“都是为你好”的思考等作文立意,比如2016年全国卷I《看图写作(奖惩之后)》,2007年全国卷I《看图写作(摔疼了吧)》。语出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大意为:虽然说是喜爱它,实际上是害了它。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过度焦虑只会拔苗助长,“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以上内容摘自作文纸条,如果你觉得有帮助想积累更多类似的素材也可以去软件商店下一个
125 评论(11)

lpy_dx

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事例:爱迪生发明电灯,最后成功。这就是勇于探索的结果。 这是一篇议论文吧!我们补习班上次刚写过的!^_^富兰克林的故事 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住了。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在十八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都未获成功,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认为雷电是“气体爆炸”的观点。 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这虽然是试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竟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顾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于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富兰克林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数学方面,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这两种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尚为学者称道;在热学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他和剑桥大学的哈特莱共同利用醚的蒸发得到负二十五度(摄氏)的低温,创造了蒸发致冷的理论。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10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