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miao1989
大庆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三、大庆精神转化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大庆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要求教育者能够抓住其精髓,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大庆精神有利于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思想,而且要激活思想,使原有思想活跃起来,与时俱进,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头脑中会有大量的思想积淀,而人们对思想的态度,在敏感期过后会进入麻木期。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一些观念,学生只是静止地、被动地存储在大脑中,于是激活思想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大庆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提供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一种不畏艰险的奋斗热情,我们要摒弃现在大学生身上懒散、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真正做到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够以大庆精神作为标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力加强大庆精神等先进文化教育,使大庆精神的精华得以实现,使青年学生在清晰明确地接受大庆精神基本文化内涵的同时,自觉并强烈地认同大庆精神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政治资产,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时刻牢记思想来自现实,并在现实中保持活力,我们要把握好社会中的现实趋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我们也要牢记思想是人创造的,要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大庆精神成为一种活的精神。 (二)大庆精神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仅仅抓住理论是空洞的,我们要把它付诸于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 A TER。 。TERremainder set who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能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时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庆精神是一种实战精神,用这种精神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产生了许多的英雄。学生们在明白理解大庆精神内涵的同时要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在生活实践中体会“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大庆精神所具有的内在驱动力也会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加强凝聚力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一课。通过规范和持续的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范化和系统化,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也是势在必行。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把大庆精神等积极向上的、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子路出言不逊质疑老师求官心切吃相不雅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与儒家对抗的墨家学派,成为中国古代与孔子齐名的学者。他提出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理论,构建了相当完备的思想体系。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在政治上要求不分贵贱地任用贤能;在教育内容上,墨子突破了儒家的六艺教育范畴,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性;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力行,独树一帜地提出“强说人”、“不叩亦鸣”的教师主动精神。与同时期的诸子百家相比,墨家学派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见解,其范围涉及生产知识、科学技术、战术训练、形式逻辑、教学实践等多方面。然而,令人深思的是,秦汉以后,特别是汉代儒学独尊后,墨学逐渐衰微,整个学派几乎被埋没两千年。只是近代西学东渐之后,墨家的学说才又重新被人们拾起,重新肯定了墨子及其建构的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价值。一)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高度统一墨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墨子注重实践,他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他严格要求言行的一致,不论在生产或战斗中,都是坚决执行任务,不屈不挠。与儒家的重行和泛道德主义的倾向相比,墨子更注重实践的效果。判断一件事和评价一个人,他不是单纯地从结果来看,而是重视“志”(动机)和“功”(效果)的统一。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就是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去做事,其效果是好的,但如果这个人的动机不纯,那么这个人是好是坏便很难判定了。因此,墨子要求弟子“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并注重培养与锻炼弟子的意志,要求弟子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墨子门下多勇士,“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墨家在教育精神上实行高度的统一性,特别注重“道义”。墨子是春秋后期社会大变革中从小生产者阶层中涌现出来的,代表农民与手工业者的利益,所以门下弟子多是“匹夫徒步之士”、“农与工肆之人”,所收弟子不分贫富贵贱,只要能从事艰苦的劳动,具有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并忠心耿耿履行墨家“道义”,即可成为墨门弟子。(二)道德教育与知识学习高度统一墨子将“兼爱”和“义”视为最高的道德理念。他将“兼爱”视为仁德、认为倡导“兼爱”可以消灭战乱与社会的混乱,可以为天下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墨子的“兼爱”观,有三个特点:其一是“爱无差等”,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即使在爱他人和自己的父母上,也不应有先后、亲疏的差别。这与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截然对立,是对孔子倡导的宗法道德教育的一大突破。其二是“兼以易别”。墨家认为彼此相“别”和对立,是造成社会混乱的原因,只有“兼以易别”,才能消除强劫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戏。这种以“别”为非的思想,含有反对等级歧视的意义,与墨家“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尚贤思想是一致的。同时,也是墨家反对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其三,反对“杀彼以利我”。“杀彼以利我”是巫马子根据儒家“亲亲有术(衰),尊贤有等”提出的个人利己主义道德观。《墨子-耕柱》以兼爱观为依据,对此进行了批驳,指出必须爱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护,“杀彼”者,是不能“利我”的。墨家对个人利已主义的批驳,在道德教育史上是颇有价值的建树。墨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以节俭为美德的教育家。《墨子》中《节用》、《节葬》和《非乐》等篇,集中阐述了这一理论。儒家也主张节用,但是“节用以礼”,这就为维持奢华的贵族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据。墨子倡导节俭则是从珍惜劳动成果,减轻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出发的。它对儒家厚葬久丧等礼乐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厚葬”是浪费财富,“久丧”是破坏生产和生育,其结果是“国家必贫,人民必穷”,忠孝皆无以奉行,天下不得安宁。因此,厚葬久丧乃是非仁、非义的非礼行为。《墨子·非乐上》揭露贵族阶级的弦歌鼓舞,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耗费了“民衣食之财”。墨翟非乐,是为反对挥霍无度的贵族生活,并非像道家那样否定人类的艺术生活.即“子墨子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而是因为贵族所行之乐,“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日为乐非也。”在墨翟看来,“美”应从属于“善”,凡是损害百姓利益的文娱活动,都应禁止。这种非乐观有其合理性,也有片面偏激之处。墨子还倡导节用,反对浪费,主张节省财政。以为人的衣食住行,都应有度.例如穿衣之道,在于御寒,其它诸项也是如此。至于财政开支,“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同样反对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墨子·辞过》郑重指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将节俭的美德,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开“俭以养廉”的政风,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你可以去百度上搜索一下,应该能找到不少关于诸子百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