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从哲学中感悟人生论文范文高中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5

小甜菠萝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从哲学中感悟人生论文范文高中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aixian

已采纳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哲学的深刻意义。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的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作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从哲学中感悟人生论文范文高中

186 评论(9)

asd时局

宗教也属於哲学~是其中很精彩的一部份~宗教:(1)净化人心~增长智慧~陪养正确的人生观=>导致人际关系变和谐~家庭也和乐~工作上乐观进取自然会有好报应~(2)修炼上天堂~永远离苦得乐~(真正的治本~无漏)(3)一人得道~全家受益~他们可以成为你的众生~全家人永远在一起’(这是真孝)…实修心性是重点'而不只是理悟…要”先他后我”(真正的去喜欢别人)…(说食数宝没啥用…)…过一阵子看看是否真的有在进步’(比如:被别人欺负了~真能做到忍辱?)…(骗的了自己~骗不了神佛)…还有'要有正确&高层次的法理来指导~
100 评论(9)

有利默里克呀

】心里有春天,心花才能怒放;胸中有大海,胸怀才能开阔;腹中有良策,处事才能利落;眼睛有炯神,目光才能敏锐;臂膀有力量,出手才有重拳;脚步有节奏,步履才能轻盈。
90 评论(14)

chenyc001

哲学,它可以让我们心如明镜、心如海洋、心如天空,它可以让我们远离无知、远离愚昧、远离狭隘、远离腐化。广义的哲学,它还包括高尖端的科学,也涵盖其它领域的高端研究,是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一种智慧。我们应该学习哲学知识,抽时间学习东方、西方的历代先贤先哲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把“哲学”当作“动词”来看才好,我们学习哲学知识的终极目的,不是停留在掌握哲学知识的本身,而是要追求能跨越到拥有自己的哲学思维这个层面上来,用自己的哲学思维去看待所遇到的任何事或任何物。掌握哲学知识的人,是大自然的合作者;拥有个人哲学思维的人,是大自然的管理者或主人;那些哲学白痴的人,是大自然的奴仆,不管他她是穷人还是富人。当然,能达到拥有个人哲学思维这个层面的人是少之又少了,大部分学习者都是停留在掌握和模仿哲学知识的层面上,在中国的13亿多的人中,真正拥有自己的哲学思维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掌握和模仿哲学知识的人是少数中的多数,那些远离哲学的人,是总体人口上的多数。
157 评论(8)

赫赫99

人生与哲学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受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题记《沉思录》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你不一定要立刻去看,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因为近两千年 前有人写下了它,两千年后一定还会有人读懂它,读懂马可·奥勒留,这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如何学习学习,不一定要拿着一本书或资料去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有这样的意愿,都能去学习。就像《沉思录》第一章一样,“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从亚历山大那里学到。从马克西莫斯那里学到。从克特勒斯……”的确, 马可·奥勒留从别人那里学了很多东西,有的是他人的优点,有的是在交谈中得到的启发,有的是朋友给他的建议,有的甚至是从暴君或恶人那里学到的,因为他们的行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之后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由此可见,无论什么人什么事我们都能学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决定于一点,那就是——颗谦逊的心。善待灵魂我所说的灵魂,并非是那些唬弄人的东西,我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和尊严以及他的内心世界。善待灵魂,善待所有的灵魂。这个世界并非只有人类才有灵魂,动物和植物,以及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有字的灵魂,如果这个生物一旦丧失了灵魂,那么他就与行尸走肉没区别了。善待别人的灵魂,也可以说是尊重别人,至于它的意义,我想我没必要说了。那么说说说自己的灵魂吧!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很荒唐,怎么可能有人不善待自己的灵魂呢?那么我要告诉你,在你失去信心的时候就已经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在你依赖别人的时候便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为什么?哈,理由很简单,当你不相信自己或依赖别人时就已经把指挥字的权利交给了别人,也就是等于把灵魂交给了别人。一个人把灵魂交给了别人又怎么说是善待自己的灵魂呢?
25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