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9

江南的城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教育与地方发展历史小论文200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ianhongge

已采纳
理性看待旧中国的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落后,摸索前进的道路。虽然之间有许多挫折,但总体仍是在发展。 这其中有许多的历史人物做出了贡献。其中首推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救国。虽然他签订了许多耻辱的条约,但这并不妨碍他引领旧中国科学的发展,确实打造了较为先进的北洋水师。 当这些运动都不能救国的时候,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化有了新的启蒙,直接导致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带领下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的进步。 当思想氛围进步到一定的时候,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从此有了共产党的成立,有了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有了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 纵观100来年的奋斗史,有过曲折,迷茫,甚至错误。但这都不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中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教育与地方发展历史小论文200字

90 评论(13)

bigmeng12

教育是为了洗脑为了更好统治猪民,发展是社会的一种基本形态,不过到了D这是伟大事业了。
291 评论(12)

小紫藤

历史趋势与东莞经济的发展 2007年1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给东莞带来了战略机遇,东莞在珠三角群落中作何定位?产业方面应有哪些发展思路?未来发展应有那些目标?在此不妨作一解读。  一、发展加工贸易仍是重要选择  发展加工贸易仍是东莞现阶段比较重要的选择,建议从两个方向发展加工贸易:一是提高加工贸易本身的层级,成为世界品牌产品的制造基地;二是充分发挥东莞和内地人才的模仿力、创造力、资金支持,培育和发展自有品牌和自有技术的产业和产品。 考虑到低端外植型产业容易迁移的特性,建议东莞实施“优势产业本地化工程”,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创造条件留住外源性、支柱性优势产业和龙头外资企业,吸引它们将研发和营销的部分功能逐步移植到本地。此外,实施“种子企业育苗工程”,培育本地具有一定基础并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它们才是东莞经济未来的真正希望。政府应及时发现这些种子企业,从融资、技术创新、上市、信息和政策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重点培育。 东莞的外向型经济最先遭遇到金融危机,但并不能说明东莞下一轮继续发展外向型经济是错误的。东莞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创新在珠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不仅是当前做好加工贸易企业转内销的问题,更要创新更多与外商合作的方式。  二、利用地缘优势错位发展  《纲要》给出一个信号,即东莞并不是珠三角区域产业的中心或核心,而是夹在港深穗经济走廊上东岸区的一个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东莞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展空间不会因此扩大,反而可能会受到更大的约束。此外,《纲要》中有更多产业和项目不具有明确的地区指向性,这是进行产业选择和发展的新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挖掘新优势,在港深穗经济走廊中把“新产业(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错位发展做大做强。 东莞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应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的产业辐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创意产业。东莞应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积极融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  珠三角将形成“都会区”的概念,区域内各城市将一体化,工作和生活分别在两个城市将成为普遍现象。东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需要考虑未来这一格局的形成并提早进行规划。东莞要积极有效地融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而东莞周边城市的发展已成为东莞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东莞应考虑如何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通过准确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产业定位,聚集周边城市的资源,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  东莞第一应考虑在珠江口东岸香港—深圳—广州一线中的定位,既充分利用上述城市的产业链资源以及机场、港口、交通等硬件资源,同时成为该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节点;第二应考虑在珠江天然屏障打通之后,如何面对珠江西岸和澳门的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第三应考虑如何向环珠三角地区进行辐射,扩大东莞的经济腹地和影响力;第四应考虑如何进一步融入泛珠三角和东盟地区。此外还应考虑如何顺应两岸关系的缓和,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合作。
219 评论(10)

王绪光

在写论文前要注意论文题目格式:在标题下注明作者、邮编、工作单位、学生就写所在学校,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148 评论(12)

huixia420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
31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