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7

风轻云淡_C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英国文化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hy618

已采纳
关于历史方面的,希望对你有用 寻找崇祯吊死的那棵树 四月初的太阳照着北京城,暖融融的,懒洋洋的。这是世纪初的北京――公元2001年的四月初,就是在这样一个上午,我又一次来到故宫后面的景山公园。 又一次来绝不是因为这里多少景致没看够。相反,这里其实没有多少景致可看,尤其是置身于这周边的风景名胜中――正南是故宫,西边是北海,而这里则只是一座土山,几个亭子,她根本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地方。又一次来是因为有件东西上次过眼太匆匆,没有细细品味。 这件东西就是那棵树,崇祯吊死的那棵树。 那棵树其实仅仅是一种象征――在土丘一般的景山东南下方,立着一株歪脖子槐树,上挂一牌――“崇祯吊死煤山处”。自然,没有几个人会相信这就是崇祯吊死的那棵树,因为这棵碗口粗的歪脖子树最多不过三、四十年树龄的样子,而自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到现在,差三年就满甲申年的第六个轮回了。如果那棵树还长着,该是多么让人感慨万千。面对它,会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苍老! 我在那棵树前徘徊了好一阵子,随后就拾级而上,在景山顶处的万寿亭坐了下来。故宫就在前方,强烈的阳光使我不得不眯起眼睛――正前方是从天安门甬道到故宫博物院出口的中轴线,这样一看,故宫恰似一本摊开的历史书。 那是个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甲申年。三月十八日,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农民军攻破了崇祯的最后一道堡垒――北京皇城。明崇祯帝朱由检在逼死后妃、剑砍长公主后,踉踉跄跄地从紫禁城里走了出来,跑到这后面的煤山上,望着四处燃起的烽烟,一壶酒一直喝到红日坠去,星光临天。随后他在一棵树的枝杈间用丝带打了个结,告诉身边太监:他痛失江山,无脸见祖宗,死后要以发覆面。随后就上吊而死。 崇祯之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他的死,不仅仅在于一个王朝不可逆转的灭亡,更在于一个可能忽略的事实:随着清王朝的入主中原,以一种野蛮落后的孔武粗陋接管一个文明熟透同时也是腐烂的国度,科技文化的因子受到严重窒息,人文精神的嫩芽受到百般摧残,领先世界两三千年的华夏文明几乎止住了脚步,开始落后于西方。 国家与民族永远绑在一起 在西方,在崇祯皇帝上吊五年以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也走上了穷途末路。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可以说是东西方世界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代――在这之前的几个世纪里,西方经过人文主义的大觉醒和科技的大进步,东西方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不甚偏倚的天平。而随着明朝的灭亡及满清的入关,世界的天平失衡了。 亡国先亡天下 对崇祯的死,包括不少史学家在内――众多的人抱有同情之心。同情什么?同情他的身世,同情他的结局。虽励精图治却无力回天,国运已经明显不行,苦苦支撑仍力不从心,正如他所说:朕非亡国之君,而事事皆亡国之象。自然,同情崇祯的背后隐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没落的悲叹。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然而他同中国的所有皇帝都不一样,从他登基第一天起,国家大厦将倾、分崩离析的事儿就接连不断地折磨着他,照史家的说法,他十七年里励精图治,企图中兴振作,但终是无力回天。国人对于亡国之君的印象是商纣王、秦二世、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之类的主儿,这些人或残暴无情,或荒淫无耻,或昏庸无道,或懦弱无能,不亡没有道理;退一步讲,如果亡在他的祖辈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个人懒惰得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亡倒也亡了;如果亡在他的兄长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个人重用太监大搞特务政治,却在皇宫里对自己的土木手艺手舞足蹈乐此不疲,亡倒也亡了。亡国之君的名义最终落在了崇祯皇帝身上,确实有些“不公平”。于是,史家的观点是:崇祯是在为万历和天启两代皇帝充当亡国之君的替罪羊。 中国历史上的腐朽黑暗时代人们历历可数,最腐朽黑暗的我认为应该是在崇祯之前的天启年间。为什么?为一个活人造生祠,这本来就有些出格了,况且这个活人是个流氓无赖起家的阉人;这还罢了,建祠的档次竟还要同“万世师表”的孔子比肩!建祠的位置更是显赫得无以复加,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阉人的生祠建在岳飞墓和关公庙之间,让一位过路的士人忍不住要长叹一声!但这一声长叹的代价却是惨遭毒打,身首异处。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为其造生祠的“高潮”,如开封甚至扒了两千间民房建起一座气势宏大的生祠,有不少地方为建生祠还拆了学堂和其他庙宇。这个阉人魏忠贤的最大功绩在哪里?那就是伺候好了皇上,是皇上最好的奴才!更可悲的还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尚勇乏智的东林党人前仆后继但都一一惨败后,熟读圣人书的人们开始选择沉默,而相当多的选择了拍马逢迎。试想,有那么多的当官为政者情愿甘当一个阉人的鹰犬,甚至干儿干孙,朝野充斥着大量“五虎”、“五彪”、“十狗”以及“干儿义孙”之类腌渣杂碎,朝政的风气已经无耻到何等地步?读到这一页历史,三百多年后还让我们为民族里这样一群人的丑陋、虚伪、凶恶、嚣张与软弱感到耻辱,而这些事情真可谓世界文明史上的咄咄怪事! 崇祯就是接手这样的一个烂摊子,但他以十七岁的小小年纪,驱逐客魏,剪除阉党,整肃吏治,却显得干净利索,手段老到,深得一个国家的期望。当时,许多士人和百姓都觉得大明朝已峰回路转,将开始新的复兴了。 然而,烂摊子毕竟是烂摊子,并且这个烂摊子已到了烂透了的地步――二十余年荒怠异常的弊政,尤其是后来天启年间的腐朽加黑暗,大明朝其实正在滑向无尽的深渊,以至于朱由检从接手皇位的那天起,就感觉到屁股下面不是舒舒服服的龙椅,而是一座正喷薄着愤怒与仇恨的火山口。崇祯元年,饿殍遍野的陕西已燃起饥民起义的星星之火,而更大的农民风暴正在酝酿。而长城关外的东北,后金贵族早已崛起,努尔哈赤的子孙正虎视眈眈觊觎着关内的大明朝――在他们的眼中,大明朝无疑于圈养的无数肥壮牛羊等待着他们去宰割,去分享。内忧外患,一边像蔓延而来的大火,另一边又像呼啸而来的大潮,这就是崇祯帝朱由检接手是的窘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愈加地严峻。朱由检不由地先乱了阵脚,继而手足失措,继而焦头烂额。可以说,忧心忡忡的心态一直贯穿着崇祯帝在位的十七年。 后人们在评述崇祯帝时,大多认为其痛失江山的一个致命之处在于两个字:多疑。多疑使他在用人前后难以一贯始终,多疑使他难以容忍失败,多疑使他变得格外苛求,多疑更使他自毁长城。人们看到,无论是防御后金的边塞还是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们,都竟如走马灯一般调换。人们看到,类似袁崇焕这样出色的将领不是死在疆场上,而是死在大明朝自己的刑场上;人们还看到,崇祯帝在洗涤魏忠贤的阉党集团后,多疑使他最终启用的不少人竟还是阉人,只不过换成了自己亲信的阉人而已。 崇祯帝为什么多疑?我想,这是应该予以充分思考的东西。

关于英国文化的论文

277 评论(12)

fzdxlxl310

没有200以上的人民币,谁会给你写啊
286 评论(10)

静哥儿

近代早期英国国家财政体制散论在16-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变迁中,国家政权既推动或限制、规nbsp;nbsp;范着社会的变迁,又以自身的性质、职能的转变成为这场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nbsp;nbsp;16世纪绝对主义王权兴起之后,英国国家政权的统治职能在内涵与外延上都开始发生转nbsp;nbsp;变,17世纪的政治风云更使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和统治方式、管理职能朝着近代化的方nbsp;nbsp;向前进。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使英国土地贵族、工商资本家、金融银行家等各个统治集nbsp;nbsp;团的利益获得了更为充分、更为有效的表达。本文仅就英国国家财政体制在这一时期的nbsp;nbsp;转变和完善作一些探讨,以期能够加深和丰富对近代英国社会变迁的整体认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近代国家税收体系的建立nbsp;nbsp;税收之于一个国家,犹如血液之于生命。在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具有近代nbsp;nbsp;意义的税收体系对任何一个政府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近代nbsp;nbsp;国家税收体系必须具备公开、公正、有序、有效等诸种不可或缺的特征。所谓公开、公nbsp;nbsp;正,是指国家税收应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必须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和认同。所谓有序nbsp;nbsp;、有效,是指国家税收体系运行时的每一环节、过程都应该依照一定的法度,即国民之nbsp;nbsp;意愿而行,国家税收的每一项收入、支出及绩效都要向国民有所交待,接受国民或其代nbsp;nbsp;议机构的核准。这些特征在技术上就体现为制税、收税、用度、审计等多种层次和制度nbsp;nbsp;。这种近代税收体系的建立决定于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历史和时代因素,也nbsp;nbsp;是国家政权与社会中各个集团、阶层、阶级利益反复角逐、长期斗争的结果。英国之所nbsp;nbsp;以能够在二、三百年间由一个二流国家跃居西欧诸国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较早nbsp;nbsp;地建成了一个相对较完备的国家税收体系。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由议会控制着整个国家税nbsp;nbsp;收体系的关键:征税大权。nbsp;nbsp;由议会控制、把握征税权,是中世纪晚期西欧英、法、西诸国共有的现象。这是由当nbsp;nbsp;时重建法律和秩序,消除贵族叛乱,驱逐外敌的社会普遍需求所使然。随着时代发展,nbsp;nbsp;每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政权极欲获得更多的赋税收入,然而由于各个政府和它的国民相互nbsp;nbsp;作用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税收制度。在西班牙,“出于对内乱的厌倦,西班牙的nbsp;nbsp;代议机构卡斯提尔国会将征税管制交给了王权,”在法国,由于“三级会议极欲终止法nbsp;nbsp;国动乱的愿望,使王室不经被统治者的同意便夺取了征税权,造就这一权力的紧张形势nbsp;nbsp;过去之后,这一权力却长久地保留下来”。[1](P149,147)而英国则不同,即或是在绝nbsp;nbsp;对主义君权达顶峰的都铎时代,英国国会尤其是下院仍牢牢地把持着征税大权,都铎君nbsp;nbsp;王们只能依靠其他途径开辟财源,如没收教产加以拍卖。斯图亚特王朝欲强化王权,夺nbsp;nbsp;得征税大权,但遭到国会的顽强抵制。在王权与国会之间所展开的复杂激烈的斗争中,nbsp;nbsp;征税权始终是双方争夺的一个要点。虽然历经内战、复辟等种种磨难,由国会控制征税nbsp;nbsp;大权的原则一直未得改动。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发表《民权宣言》规定:王室在议nbsp;nbsp;会规定的税收之外从事征税是非法的,[2](P186)再次确定了国会的征税权。nbsp;nbsp;征税是归王权还是归议会,究竟有何差别及意义呢?笔者以为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nbsp;nbsp;关注:nbsp;nbsp;其一,从政体层面上看,税权的归属决定了未来国家政体的发展方向。西、法两国王nbsp;nbsp;权由于攫取征税大权而迅速发达起来,建立了对社会经济的全面控制,成为一种不受任nbsp;nbsp;何力量约束的专制王权;这两国中的等级(三级)会议,由于将财权拱手转让给王权,而nbsp;nbsp;使自身“成为国家机器特别是王权的赘疣。结局是可以预见的,三级会议停开了,而王nbsp;nbsp;权却因时移事易不再恢复会议产生前的老样子,国王摆脱了身上的紧箍,开始向专制的nbsp;nbsp;方向大踏步迈进。”[3](P407)道拉斯·诺斯指出“……法国国王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nbsp;nbsp;和其英国对手比起来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区别在这两个国家后来两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中nbsp;nbsp;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P407)英国国会则因手中一直紧握征税大权,故而成为遏制nbsp;nbsp;王权走向全面专制的重要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都铎王权的绝对主义统治处于相对有nbsp;nbsp;限、相对薄弱的境地,使得英国国会在一次次与王权的冲突较量中逐步占据上风,不仅nbsp;nbsp;保全了自己的存在,而且也最终确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nbsp;nbsp;其二,从行政管理层面上看,税权归属也是 查看原帖>>
354 评论(9)

周作人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新教学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异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二、从姓名及称谓中看差异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2、姓氏使用的差异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3、称呼上的差异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而留心身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是十分必要的。如:E-mail(电子邮件) teletext(图文电视)homepage(主页) 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三、日常交谈规则习惯由于我们日常对语言的听说能力注重得还是不够,尤其是对某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使用了一些句子无论是从语法角度来说还是从语言角度来说并没什么问题的句子但却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相符或是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的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例如:1、对赞扬和感谢的反应就存在着有趣的差异。中国人将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国人的赞扬与感谢时,外国人说:You did so 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Oh,或是Well,just so 而这一反应将引来赞美者的不快。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2、电话的开场白上的差异Hello, this is May Is that Mary?这是英语中一个简单的电话开场白。中文意义为:您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这里就不能简单地运用中文想当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3、其他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属于自己的隐私似乎没有,而英国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这不关你的事。)还有一些习惯用法。如:圣诞快乐应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样是快乐不能通用仅仅是因为习惯而已(初中英语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一错误)。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中文与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浅谈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 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19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