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绿光
爱因斯坦26岁时,一口气完成了五篇论文,其中四篇于当年、另一篇于次年在德文《物理学杂志》发表。这五篇论文分别是:①《分子大小的新测定》,②《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③《论动体的电动力学》,④《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⑤《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第五篇于3月17日发表。 
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有:1、光量子论1905年3月写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 转化的一个推测性的观点》,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扩充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提出光量子假说,认 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即统计的平均现象),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即涨落现象),光则表现为粒子。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由于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分子运动论1905年4月、5月和12月他写了3篇关于液体中悬浮粒子运动的理论。这种运动系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于1827年首先发现,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3年后,法国物理学家JB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3、创新纪元的狭义相对论1905年6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理论。这是他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4、质能相当性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 《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揭示了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并由此解释了放射性元素能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原因。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5、广义相对论的探索 狭义相对论建立后, 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并且由此推论,在引力场中,钟要走得快,光波波长要变化,光线要弯曲。6、引力波爱因斯坦于1916年6月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他指出,原子中没有辐射的稳定轨道的存在,无论从电磁观点还是从引力观点来看都是神秘的,因此量子论不仅要 改造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而且也要改造新的引力理论。 7、宇宙学的开创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整个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查》。论文分析了“宇 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引力论都是不协调的;事实上人们无法为引力场方程在空间无限远处给出合理的边界条件。 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
1901-1904年,在德国权威杂志《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5篇有关热力学和黑体辐射等方面的研究。 1905年3月,《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文中提出光量子学说和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物体的波粒二象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为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测定》(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05年5月,《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实存在布朗运动的证明) 1905年6月,长篇文献《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1905年9月,《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提出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为原子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916年《广义相对论基础》(提出了大质量物体的存在可引起时空连续场的弯曲,为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论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