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论文摘要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9

老乐的帽帽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论文摘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5707483538

已采纳
去百度文库下载。我原来下载过。我们是北京聚贤阁书画院。百度一下,就能找到我们。普通的字画装裱好的20元起。可以直接装饰或者送礼都行。如山水,牡丹。梅花,书法等。名气大点的200元起。您是从事书画行业么,不是的话也对您有用的。祝您生活愉快。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论文摘要

167 评论(10)

张叶俊

我认为写一下“甘肃丝绸之路旅游开发制约因素分析”很有价值,下面有一篇文章看看。只希望借鉴,不要抄袭。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内容提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品位高、内涵丰富,是甘肃省旅游产品的代表,通过对该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研究,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更新,有利于带动甘肃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1.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原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该理论被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BRW提出的。Bulter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1993年保继刚等在《旅游地理学》教材中最早向国内介绍了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思想。1995年保继刚、彭华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广东丹霞山的拓展开发中,新景区的开发对老景区的复苏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1995年谢彦君发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整》一文应用Bulter的理论,试图从需求、效应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入手,分析对生命周期进行控制和调整的途径。  2002年赵西萍等编著的《旅游市场营销学》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投放、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在投放阶段,旅游产品还未被广大消费者所认识,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知名度较低;通过修建旅游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宣传促销,市场逐步打开,游客增幅较快,从而进入到成长阶段;在成熟阶段,游客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对旅游的投入已开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旅游产品的特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其吸引力会逐渐减弱,游客人数达到峰值后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旅游企业或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改善旅游设施,开发新旅游项目,扩大接待规模;在衰退阶段,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和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由于市场竞争和新的旅游产品的吸引,加上环境和社会问题,游客人数会明显回落,特别是长线的团队游客下降,一些旅游设施闲置或挪作他用,这一阶段可采取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或更新策略。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客观规律。任何一项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其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都有一个发现与开发、成长与巩固、衰退与复苏(淘汰)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只有了解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趋势,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措施,才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2.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内涵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主要指依托历史上著名的丝绸古道甘肃段所涵盖的厚重历史遗存、文化内涵、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整合出的各类观光、休闲、科考、健身、体育等旅游产品。历史上丝绸之路甘肃段包括陇右段和河西段两部分。陇右段又分为三条道,即回中道、陇关道(也称大震关道)和秦陇南道,从秦陇南道便可进入走廊道。走廊道即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的“河西走廊”。这些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几乎占甘肃全境总面积的4/5,分布着甘肃省85%以上的旅游资源。由于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交通、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享有的高知名度,丝绸之路甘肃段以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成为甘肃旅游的招牌,也是全国旅游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然而,囿于观念、区位条件、资金和人力资本供应不足等多元因素制约,与国际、国内旅游的高速发展相比,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发展缓慢,基本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影响和制约着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为更好地发展甘肃旅游业,有必要利用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做深入探讨和研究。  3.制约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的主要因素  1区位条件限制  丝绸之路甘肃段是一个东西长1655公里的狭长地理空间,主要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带,景点分散,旅游费用较高,产品销售淡旺季明显,产品综合效益较低。因此,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都得不到以寻求投入产出边际效益最大化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2观念落后制约  从政府到民间尚未普便树立起旅游产业是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备乘数效应的先导产业的理念,更没有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所以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扶持政策和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全面提高,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意识较差,无法完成与国际旅游活动中由大众产品需求向特殊性、趣味性和有益于健康和环保的个性化消费转移的对接和互动。  3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固然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但并不等于这些独特、优秀的资源已经是旅游成品,其间的转化须具备可进入性强,设施配置齐全等条件。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中涉及的相当一部分景区景点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设施配置条件差,管理、服务和接待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的需要。一味地销售这种资源型产品和低开发程度的产品,不仅影响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也必然导致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未成长起来就被那些具备规划前瞻性、开发高品位、保护性建设、动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众多产品替代而“未老先衰”。  4缺乏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的产品营销方式  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宣传投入和力度远远不够。云南、陕西、宁夏等省份近年来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和产品的广告宣传上都进行了较大投入,利用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收视覆盖率高、传播范围广、信誉指数高等特点,频繁播出旅游目的地产品广告,打开了较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增加了市场份额,也促进其产品进入快速增长期和成熟期。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用于促销宣传的费用严重不足,营销手段和营销组合较为单一,成为产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5甘肃的各类旅游企业缺乏竞争力  甘肃各类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管理体制较为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竞争意识不强,竞争手段以“价格战”为主。他们缺乏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旅游企业竞争的实力,所以,其产品研发、价格策略、销售渠道、促销方法等均无法使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快速成长为“明星型”和“奶牛型”的成熟期产品。  4.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进入成熟期及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对策  1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必须依靠政府主导,重视市场研究,正确认识市场、自身条件优势,提高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优先、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吸引客源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涌入。由于丝绸之路与整个西北地区资源的高度关联性,故在做好本省工作的基础上,需要树立区域共同发展的观念,应加强与西北各省区的联合协作,确定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区域联动方案,围绕丝绸之路共同举办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区域良性互动和共赢格局。2可持续发展策略  1在世界遗产组织的指导下制定具有突出丝绸之路主题文化特色的、长远的、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规划中应坚持对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开发与保护并举,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突出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的保护性开发。  2在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拥有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资源吸引力强、同一资源的跨行政区管理等因素,易造成盲目开发、掠夺性使用资源的短期行为及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旅游开发应尊重现实,放眼未来,立足于现有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遵循有序开发、重点开发的原则,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开发向精品质量型开发转变,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发展旅游业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确保产品质量及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建立起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的集约化和质量效益型经济体系。  3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旅游吸引物的使用寿命,减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减少各类设施报废后的处置工作,从而延缓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加旅游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其生命周期。  3产品整合策略  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根本途径是使其根据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的新需求,做好旅游产品拓展开发工作,动态地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针对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特点、现状,可以从产品的性质、主题、质量、功能和形态等方面进行产品整合。通过深度发掘景区内涵,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内涵,改进旅游设施设备,提高景区的品位与档次,增加新的参与性、探险性和运动、娱乐性等旅游服务项目,开辟新的旅游景观、景点等形式,刺激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市场新需求,从而使旅游产品的成熟阶段早日到来并使产品生命周期得以延续。  4旅游市场拓展策略  既要寻找新的客源,开发新的市场,又是对老客户进行再开发。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发展旅游产品的新用途,即在原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功能,使老产品焕发新的生命力,如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在原观光型产品基础上,新开辟探险、娱乐、体验等为主题的长城第一墩景区旅游项目,  与原景区形成互补,使产品具备新的功能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二是开辟新市场,即为原有的旅游产品寻找新的使用者,使产品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如敦煌原来以日本为第一客源市场主营入境旅游产品,随着国内游的迅速发展,他们调整市场宣传方向和经营策略,开辟了较大的以华南、华东和东北地区为国内新客源市场。  5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对产品、促销、渠道和定价这四个营销要素的组合加以合理的改进和重组,以刺激销售量的回升,如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改变分销渠道,增加直销,增加广告,确定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产品各异的营销组合策略,或在价格上加以调整等,以刺激销售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近两年针对国内客源市场组织的丝绸之路旅游大篷车促销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广铸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策略  文化是人类旅行活动中主动探询和感知的永恒主题,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和十大石窟之一炳灵寺石窟等宗教朝觐旅游资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有保安、裕固、东乡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有西部黄土高原民居、民风特色文化和大地湾、马家窑等人类早期文化遗址等,体现了甘肃丝绸之路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面貌。应充分发掘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只要打破常规的求同产品开发模式,铸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一定会焕发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龚羽飞,何效祖.甘肃旅游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2〕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江林,刘晓.2003年中国旅游管理研究综述〔J〕.旅游管理,2004,1.  〔5〕唐留雄.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
138 评论(10)

xu19851216

拟建“丝忆小镇”的三台城郊丝绸厂旧址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三台自古就是丝绸织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古有“丝绸之城”美誉,但近几十年来,三台丝绸织造产业日渐凋零,辉煌历史尘封已久,如今已鲜为人知。可近日记者到三台县城乡各地采访时,吃惊地发现,三台目前仍有大小丝厂数十家,丝绸纺织行业和蚕桑养殖从业者数以10万计,三台“丝绸之城”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跟随三台的史料记载,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台“丝绸之城”久远的历史隧道,去触摸民族丝绸工业近现代在三台坚强崛起的每一步足印!古梓州是丝绸织造业的明珠近日,记者来到三台县景福镇一养蚕农户家中,这里正在收获秋蚕,农户老王笑嘻嘻地说,种桑养蚕是他家重要的农副业收入,增收致富全靠这些蚕宝宝了。在三台县文管所,副研究馆员左启带记者查阅了三台有关丝绸的史料记载。三台县,在唐代为梓州治地。《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梓州土贡红绫、丝、布、甘蔗糖、柑桔皮。”“梓州小练,远销西域。”《敦煌遗书》亦记载:“唐梓州绢、练,畅销西域。”可以发现,在唐代三台就是古丝绸织造业的一颗明珠。“梓州属县盐亭,亦曾为古郪王国和汉郪县辖域,史载为蚕丝之祖嫘祖故里,三台自古就是巴蜀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基地之一。”据左启介绍,史料记载,三台不仅盛产丝绸,而且品质优良,是四川向古代帝王进贡的重要贡品之一,宋《墨庄漫录》记载:“梓州,织八丈阔幅绢献宫禁,前世织工所未能为也。”其纺织高超工艺可见一斑。另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岁总收入绢,成都府路为三十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七匹,梓州路为三十八万一千五百五十三匹。”表明梓州宋代官府征收的绢已经超过当时的成都,跃居四川第一。“很多历史记载表明,无论从丝绸生产数量、工艺水平,还是从朝廷征供数额、市贸数量上分析,三台在唐宋的规模和产量、质量,均超过西川成都,不仅是当时的全国丝绸织造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亦是通过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向西域和海外贸销丝绸的重点城市之一,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城。”左启说。陈开沚开创近代四川丝绸工业采访中,三台著名学者张庆带着记者来到凯江之畔的原三台城郊丝绸厂旧址,这里除了机器已经拆除和工人早已不在而外,仍保留着工厂当初关闭时的原貌,令人可以想见当初机声隆隆的生产盛况。张庆说,原三台城郊丝绸厂在当初也是一个明星企业,鼎盛时有1400多名职工,是一个创汇大户。“清末民初,三台的蚕丝绸工业,再次强势复兴,这一切,都与三台县民族工业实业巨子陈开沚开创四川缫丝历史先河有关。”据张庆介绍,陈开沚是三台万安人,是晚清的一名秀才,也是一名私塾老师。1877年,陈开沚受西学影响及广东侨商陈启源植桑开创昌隆丝厂激励,辞馆弃教回到三台,率家人亲友植桑养蚕,售茧广积资金后,自研手摇缫丝车、再创足踏缫丝大车,初创缫丝厂。经过十多年苦心经营,至1903年,富甲一方的陈开沚,大胆仿效日本丝企,引进国外成套缫丝设备和技术人员,在万安乡地创建“稗农丝厂”。编著《蚕桑浅学》《裨农最要》,普及桑蚕技术,引起省县轰动,致外商汇聚三台。1912年,陈开沚购入意大利缫丝铁机304部、英国442马力锅炉3台、德国发电机等先进设备,工人增至2000余人,年产生丝一跃增至400担,开创四川缫丝工业历史先河,所注“金双鹿”商标甲级丝畅销欧美,供不应求,于1917和1921年,双获巴拿马、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四川裨农丝厂和“金双鹿”商标,蜚声海内外。其后,陈开沚相继在乐山、犍为、阆中开办新厂,成为了四川缫丝龙头大型企业,陈开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近代丝绸工业之父。迄今,中国出口生丝仍沿用“金双鹿”商标。陈开沚开辟了近代三台丝绸工业的再度崛起,影响了近代三台丝绸工业的发展。据《三台县志》记载:“民国37年,全县有纺织业257个,加上个体纺织户,从业者达10万余人。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数十个棉纱、棉布生产交易市场,使三台一举成为四川棉纱棉布商贸交易中心。”张庆说,建国初,三台年产棉纱614万余公斤,土布26万余匹的纺织规模,在当时的四川棉纺织工业中仍占重要地位。建“丝忆小镇”留住丝绸文化的“根”如何留住三台丝绸文化的“根”?四川梓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波说,他们筹划在原三台城郊丝绸厂旧址创办“丝忆小镇”和“丝绸印象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三台丝绸文化的变迁历史,使大家对于丝绸工业有一个最直观的印象。“丝忆小镇”围绕原有城郊丝厂旧址建设丝绸印象博物馆,依托三台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以实物展示、影视播放、VR沉浸式体验、档案和资料呈现等方式,展现三台丝绸文化发展历程和巴蜀丝绸文化演变历程,凸显辉煌灿烂的巴蜀丝绸文化精髓。其中,还有专门的陈开沚事迹陈列馆。另外,“丝忆小镇”还有影视文化基地、丝绸手工艺品生产与加工、丝绸文化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企业,围绕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企业和优质创意项目的孵化园和推进器。(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荣 文/图)
288 评论(10)

橙色风暴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基于河南大学程遂营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系列讲座,以我国的西安、宝鸡、天水、兰州、西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宁、和田、喀什15座陆上丝路古城为载体,回顾它们在丝绸之路交流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追忆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一步步成长和发展。作者能够从小的切入点入手,进行深度的历史思考,挖掘城市发展的细节,从而寻找出历史变迁的印记以及重大的价值与意义。比如《瓜果飘香话哈密》一章中阴贵人的故事。其实这则故事在《太平广记》中,只有寥寥几句:“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时敦煌献异瓜种,名穹隆。父老云:‘有道士从蓬莱得此种,食之不饥。’”但是作者却能见微知著,由此提出什么时候有了哈密瓜和哈密瓜何时进入内地两个问题,并由此生发开来,最终确定阴贵人当时食用的穹隆,就是哈密瓜。然后又进一步思考,阴贵人身在汉宫,却能吃到哈密瓜,这体现了哈密这个丝路古城对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由一个哈密瓜说起,从汉朝谈到唐朝,谈到明清时期,再谈到当前的“打瓜”游戏,最终揭示出丝路古城的成长、发展和变迁,它不仅仅对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还通过物质的传递,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将西域之城的文化融入了中原文化体系。《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就是这样,由小的切入点着手,揭示一个个古城在丝路上独特的意义,并由此窥探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整体风貌。佛教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部分。在讲述天水这个城市的章节中,在讲述为供奉乙弗氏修造石窟和佛像时,书中注意到了正壁主龛的一尊阿弥陀佛坐像,雕像温婉柔顺,饱含了情感的温度,反映了麦积山石窟世俗化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接受外来文化的特殊方式,反映了佛教由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后,在中国的整体文化氛围下被改造。印度佛教那种种过大的动作姿态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也都中国化了。这显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特质。书中对这一细节的注意和挖掘,显示了又一个层面的思想力度和深度。而另外一些细节,则显示了作者对历史思考的深刻。比如诸葛亮五次北伐,需要的物资支持从何而来?书中注意到了蜀锦这个衣料中的“奢侈品”。诸葛亮重视蜀锦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才为五次北伐奠定了经济基础。作者用心之细,思考之深,考证之严谨,不能不令人佩服。植物学的考证,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本书虽然以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的方面为主,但是在植物方面的知识细节上,也考证得细致严谨。石榴、葡萄、核桃、胡萝卜、芝麻、黄瓜等物种,都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在汉代由丝绸之路引种到中国的。作者推断,这些物种,有的是张骞当年直接带回长安的,有些可能是后来的使节带回的,还有一些比如石榴的种子是外来的使节进贡的,只不过这些使节都打着博望侯张骞的旗号。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话题,百家讲坛是一个大的讲堂,《丝绸之路上的古城》是一部蕴含了深厚的家国情怀的大书,同时又是一部细致耐读的趣书
27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