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心理与健康论文摘要范文初中学生版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6

最棒小豪猪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心理与健康论文摘要范文初中学生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与撒旦共餐

已采纳
心理课主要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实际需要来设计的,能满足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需求,调适不良心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心理课的设计承认并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心理课不主张教师千篇一律,不主张照本宣科,设计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初一年级进行了认识新环境、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人际关系等辅导;在初二年级进行了以学习辅导、人际交往、情绪为重点的辅导;在初三年级进行了考试辅导、价值观、职业选择等辅导。而且即使对同一年级授课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对集体责任感较差的班我进行了“团结就是力量”的辅导,对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的班进行了“走近教师,体验教师”的辅导┄┄这样根据学生的总体发展特点和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辅导,既有针对性,又有侧重点,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满足了学生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很受学生的欢迎。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探索外物的需要做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奋发的学习,广泛的猎取知识,所以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心理课是以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为主的一种课堂形式,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所以心理课上如果能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法,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全身心的去感悟去体验。我在授课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实话实说”、绘画、游戏、行为训练、讲故事、实验、辩论等多种活动方法,还使用了小黑板、挂图、VCD、录音机、道具、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感官的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参与的兴趣,并丰富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理念的认同。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人的心理素质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学生身心发展都不够成熟,他们是以个体实践经验的形式来逐步实现社会化。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可以补充他们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体验,从而促进内化。比如我在开学初利用《实话实说》的形式使同学们在短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利用“背靠背运球游戏”使同学们在小组对抗赛中深刻体会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能够比较容易的放松自己,在课堂上放弃戒备的心理,轻松的面对课堂。在轻松中获取体验,体验更加深刻,丰富,持久。积极的教学环境指良好的课堂气氛,它是教学的软环境。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和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都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心理教师在课上注重了平等和尊重的原则,和学生平等交往,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些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好感与信任,创设了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心理教师善于接纳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即使是对问题学生也注意维护他们的尊严,以包容、宽容之心对待,不责备学生,并设法使学生之间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相互接纳,这样心理课上就形成了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接纳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了一种安全、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从而使每个学生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形象,使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参加进来,大胆释放自己,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有一个女孩子,她因为有极强的自卑心理,从不与别人交往,上课也不发言,老师和同学们几乎都忘了还有她这个人。一次课上画自画像,她画了一个心中有一颗残破的心、正在看黑色太阳的小姑娘。这幅画给我和全班学生很强的震撼,我意识到她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于是,我主动接近她并了解她的心里,随着她对我信任的增强,慢慢敞开了她的心菲:她自卑但渴望与同学们交往。于是我在随后的活动中,安排她成为“每周之星”,我鼓励全班学生给她找优点。面对着一个个热情的同学,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她哭了!在同学们的理解和鼓励下她有史以来第一次说了很多话,说到了内心的自卑与苦闷,讲到了与同学交往的渴望。通过这个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并接纳了她,在友好、安全的氛围中也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之后她变了,爱说话了,也和别人交往了。 心理课上学生参与非常踊跃,就连平时胆子很小的学生也积极举手,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他们在其他课上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尊重和认可,但在心理课上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在活动中展示自己,感受到了主体参与的乐趣,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增强了自信。在心理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因为触景生情而流下泪来,也有的学生把不愿意为人知的伤心和秘密讲出来,这是因为心理课上形成了一种积极安全的氛围,课堂中充满了爱和理解。

心理与健康论文摘要范文初中学生版

152 评论(8)

MIND_HACK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134 评论(8)

guoning1871

所谓的“不良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多的“不良行为”主要与时代没有关系,而是与生理发育和人格成长有关系,换句话说,是人生在这个阶段不可避免或难以避免的一些心理现象和生理行为。所以,应以冷静、“中性”的态度,淡化在校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问题,对某些“不良行为”,或疏导,或等待,或观察,或不加可否。作为学生,“自我”同“本我”要好好协商、谈判,一些行为要适可而止,不要越轨。  1、“贪玩”——“本我”。玩是动物包括人的天性,青少年玩起来更会忘记或不顾一切。我们可以看到在山野里有这样的画面:一边是老牛被拴在犁耙上,埋头地犁地;一边是小牛犊在犁地老牛的四周,疯狂地撒欢儿。——这是小牛犊的本能。它不知道或不懂得一旦它长齐了牙齿,就会告别疯狂地撒欢儿,就要像老牛一样,被拴在犁具上,埋头地犁地。从劳动力角度说,13—18岁的人正在向劳动力走来。贪玩也就是这么几年,一旦工作了,也就没有这样的时间和机会。青少年就像小牛犊那样,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但这是这一年龄段的规律性行为。正好,又和学业碰到一起了。如何通过玩耍调节紧张的学习,以及在玩耍中学习某些方面的知识。而在“玩”的前面加一个“贪”字,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给青少年加的罪名。总之,对于学生来说,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或正当的需要,注意控制着一个玩耍的“度”。  2、“粗野”——人格发育发展。粗野是动物包括人的本性,是人的潜意识里“本我”的表现。野生动物它们不读书学习,所以永远粗野。人因为是高级动物,高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读书学习;于是在“学龄期”就要进学校接受教化,否则,就是粗野的孩子。青少年接受教化,是人格顺利成长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青少年的粗野是客观的;一方面教化需要一个过程,教化的效果在每个青少年身上是不同的。  3、“不听话”——有些家长来咨询,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难能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弄清楚3个问题?  ⑴以什么或谁为标准判断“听话”和“不听话”?  ⑵具体是些什么话,孩子不听?  ⑶家长要孩子“听话”,是为了控制孩子还是为了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不听话”的话题,可能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亲子关系”的一个“情结”。人们一直把“听话”当作“好孩子”的标准。当“不听话”的孩子变成了父母,这“不听话”的父母又要求他自己的孩子要“听话”。  也许,这是人们做“父母”角色的一个局限性。所以,“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的课题,至今尚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4、“手淫”——属于隐私活动,但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手淫有害”不能成立。“精满自溢”。手淫——遗精,是自然、安全、合乎情理的缓解、宣泄性冲动的方式,是“青春期”性成熟的一种生理表现,是解除因性压力而引起心理不安、躁动的一种“自慰”的心理防御方式。  5、“早恋”——首先这个词就没有个科学的定义;然后,现实中主要是指老师和家长,对这个词的理解普遍偏激。  从“少年期”到“青春期”到“青年期”,青少年性心理的变化有“三步曲”:第一乐章——疏远异性阶段,在课桌的中间有“三八线”,下课了,女的一群唧唧喳喳,男的一簇嬉戏打闹;第二乐章——接近异性阶段,但不限于特定的目标,多是群体的异性交往;第三乐章——迷茫的爱慕异性阶段,开始有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偶像。  “恋爱”,按传统、现代的解释是指未婚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心理活动和行动表现。就婚姻与家庭来说,“恋爱”是重要以至是最重要的“手段”。“早婚”,这词容易界定:是指未到生理和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婚。可这人与人(这里指异性)的爱慕之情,能用年龄来界定么?谁能说出个具体数字?  当然还有“新潮”的恋爱:正因为在恋爱阶段也不排除性爱,所以当代一些“新潮”的人,有把“恋爱”只当作“目的”的。他们把恋爱的时间拖得很长或把恋爱的对象换得较频。也就是“光恋爱,不结婚”。“新潮”,实际上是在恋爱期间,性爱行为冲破了传统的道德、一个人的“本我”打败了“自我”而形成的一种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说,男女在儿童期是不忌性别、两小无猜;到了少年期,会有一段时间的“异性相斥”,这是一种“错觉”和“假象”;到了青年期,就回复到“异性相吸”的“真相”上来。在传统的时代,其“相吸”是隐秘和含蓄的;可到了开放的今天,就变得公开和赤裸,甚至还要“趋众”、赶时髦,—— 谁身边没有个异性朋友傍着,谁就是落伍者。所谓的“早恋”,就是青少年从“假象”走到“真相”初步的“相吸”行为。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相吸”不能叫“恋爱”,也不能等同于“新潮”;只是一种异性间本能的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盲目、好奇、懵懂、朦胧的“游戏”而已,是在幼稚地对成人进行“模仿”罢了,但对婚姻与家庭,他们还没有考虑到,甚至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感到迷茫,连自己都不知道,没有真正恋爱的能力、明确的意向和严肃的责任感。  在客观“认知”的前提下正面辅导,包括宣传学习性的知识、心理动力“里比多”,进行躲避刺激、意识控制、自然“脱敏”、排遣、升华和开展“转移”活动等。  其实,如果“早恋”是成立的话,那到了“青春期”,“早恋”比“恋母”或“恋父”情结要好得多。  6、“同性恋”——就总体来说,笔者对现在有的学校出现的“同性恋”现象的看法有三:  一、是两个同性同学交往亲密,不能随便、轻易扣上“同性恋”的帽子。  二、是有些女生睡在一个被窝里,甚至有肌肤之亲,这并不能证明是在搞“同性恋”。  三、是“同性恋”在当今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发展的眼光看,它不但不是“性心理疾病”,而且因为没有伤害别人、破坏社会所以也不违纪、违法,只是时下传统的道德在谴责他们,而对传统的道德是要有所突破的。  7、抽烟、喝酒——青少年在长身体的时候,也在长心理就是人格的成长;但两者成长不同步,有的反差较大。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但心理发育并未跟上。模仿成人抽烟、喝酒就是要显示“成人气概”。  人是社会的人,学生也想建立些人际关系,这烟、酒就成了一种社交的纽带和手段。平常学习紧张,周末要放松放松,课堂上须“夹着尾巴”,在宿舍里可以放肆一下,同学聚会,多喝了一点酒,来了激情,借此展示个性、张扬自己。  提起抽烟,这是个一贯性的问题。“严禁吸烟”可以作为校纪明文写上,但不要指望真的能全面杜绝。能保证在课堂上绝对不抽、校内基本不抽(宿舍、厕所除外),老师就算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了。  8、沉溺“网吧”—— “网吧”,是当今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许多学生迷恋、沉溺到废寝忘食、耽误学业的地步,都是事实。  对“网吧”,第一,要堵是堵不住的;第二,要学生不看网上的不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内容,这首先要从源头即厂家、商家那里堵,禁止制作、推销这种“软盘”,但这不是学校的任务或责任;第三,凡事有利有弊,青少年也确实通过“上网”,练就了聪明的脑、灵巧的手,当然也满足了“本我”贪玩的欲求,回过头再来较安心地做功课。  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或方式的引诱源或叫“甜蜜的陷阱”。电脑的时代,就不可避免会发生电脑问题。成人照样也入迷上瘾。某单位现在实行“无纸化”办公,据调查,有80%的员工在上班的时候上网。一些成人在网上进行“QQ”交友,有个男人最后实地约会时,发现对方就是自己的老婆。所以不要一味指责青少年。“上网”这一引诱源,并不是“洪水猛兽”,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几大“不良行为”,主要是在“应试教育”下,家长、老师对青少年的过激或偏激看法。  对“青春期”,无论是“美喻”还是“问题”,都是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规律性的东西,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同学个人如何自我调适和老师、家长如何积极引导。
289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