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guarang
我说国林啊,你是不是太迟了。 
我练了6年都不敢说我有10分像 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欣赏的
汉以前的书迹流传至今相当丰富,举凡甲骨文、金文、碑刻、简书、帛书等,其数量绝不亚于历代递藏的法书。与汉以前的书迹不同的是,东汉末期出现了书法进入自觉后的一些书法名家,如杜度、崔瑗、张芝等人,他们的书法在当时即已广为人们所摹习和收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鉴藏的开端。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最终完成书法艺术自觉阶段的时代;是各种书体齐备,涌现出大批卓越书法家,并确立了历代宗法的艺术典范的时代;是书法理论逐步完备、深化的时代;是对以后的书法发展史有着深远影响的时代;是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魏晋以后,鉴藏法书的风气愈演愈烈。隋唐时代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书法史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时期,随着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公、私鉴藏古今法书的活动更盛于南朝时的齐、梁。五代、两宋是继晋唐书法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公、私鉴藏法书活动,继隋唐风气,其盛况尤逾前代。辽、金虽为少数民族的地方性政权,但受中原风气的熏染,加之在战乱中大量文物输往北方地区,亦形成了金章宗完颜璟朝鉴藏活动的一时之盛。元代的书法则更注意追求复古,同时又将宋代书法尚意的、注意个体精神抒发的艺术表现,转变为专心领略笔墨趣味的艺术趋向。在宋元政权更迭之际,南宋内府所藏法书部分归入元代内府,部分散失于社会,从而形成了元初以私家收藏特盛的鉴藏特点。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一个创作理念上的更新。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书法,之所以对宋人影响最巨,也正是二者书法于法度之外,更多得几分意趣。 另外,大批文人、诗人、词人书法之特长,也正在于超脱理法,而倾慕趣味。宋代,之所以没有篆书、隶书和楷书大家,既时运使然,亦与当时书家群体特征不无关系。可以说,中国书法及宋,乃一大转捩:艺术性这一"因子",由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宋人传世的大批墨迹如书札,更多体现的,是书家有意识的个人性情。 首先,宋代书法尚意风格是汉字完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中国汉字从创始起就与世间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古文者,仓几所造也,金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2]中国书法可谓是同汉字的出现与生俱来,汉字的造型与审美意蕴为书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商周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水平有限,作为文字的大篆具有类物象形的特点,散发着古朴原始的魅力。文字本身的未脱自然原始的特性决定了书法风格的主格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经过春秋进入战国,秦朝得到统一,鉴于国家统一的需要,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创造了小篆。“小篆易于书写,比画粗细均一,圆润筋细,结体平整端稳疏密匀称,,字体略长,疏密相间,均衡之中又显飘逸舒展”[3],于是一种相应的书法形式隶书遍应运而生,其显著特点是与小篆相比结构删繁就简,趋于符号化,笔法由圆变方,便于书写,隶书的出现是我国书法演进的重要转折,为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出现了草书,及楷书的雏形。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秦朝尚势的倾向更加明显化,这种势到汉代由于楷书,行书,草书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充分体现。书法到了晋代,出现尚韵的特点,韵即风韵,神韵,气韵,其实就是追求一种潇洒飘逸的风格,目的在于抒发情怀,晋善行草,而行草最宜抒情,晋尚韵其实质是历史的必然。在秦汉,隶行揩草虽已出现,但速度过快,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文字的演进不可能在短期有新的突破,接下来必定是一段时间的休整期,对以上各体有一个总结完善。而晋代既是书法在经历剧烈的变革后的一个短暂的喘息,文人墨客书家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各类书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唐代的尚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法到了唐朝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境地,唐朝的环境为书法体制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独到的条件。强大的唐王朝也希望书法有一定的体制和法度,形成一整套有章可寻的规则,从而更能满足其歌功颂德的需要。唐人尚法,汉字到了唐朝已成定制,形成自己完整的模式,书法以汉字为依托演进的历史基本结束,所以到了宋朝在没有新的字体出现的情况下,宋人或仍袭旧人,活在唐人的阴影里。或另辟新径。于是他们绕开唐人森严的法度,转而追求书法艺术的情趣为主旨,求意而不拘法,开创了一代先河。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尚意风格的形成乃书法演进的必然趋势,偶然结果。 其次,宋代尚意风格的形成,是与宋朝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分不开的。宋朝国力不强,危机四伏,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整个国家处在战争的阴影下,宋朝政府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国家的羸弱给人民投下阴影,而宋朝政府对文人采取开明态度,宋太祖留下不杀文臣的遗训。在这样一种文化宽松但国家实力不强的双重环境下,宋朝书家们不可能像唐代那样悠闲地沉浸于法度,端庄静美的楷书已不再能满足他们表意的需要,而行草书因其挥洒灵活而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故宋朝行书最盛。此外,宋朝建立后,宋统治者们特别是赵匡胤害怕重导唐的悲剧,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和地方专权,他们围绕着分权采取了一职多人的设置办法。所以宋朝大兴科举取仕,招揽人才,官员人数猛增。知识分子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艺术的繁荣。凡此种种,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紧密相关。 再次,宋人在艺术上多才多艺的个人素质,也为其书法尚意提供了可能。宋朝书法家中,更多的是书法家与画家、词人、诗人、文学家等诸多身份兼而有之,这种艺术成分的多元并寸,也为宋朝的尚意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如苏黄米蔡等书法家同时又是画家,词人,诗人,文学家等。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不仅认为书画与诗歌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是修养是提高书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宋朝书家与前代书家在自身修养与素质条件上更胜一筹。对尚意风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最后,我认为宋朝形成尚意风格,与苏黄米三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很大关系。纵观三人,性格中都有自由奔放,向往自由,放荡不羁的特点,并且有很强的独立创新意识。俗话说:“字如其人。”看他们三人的字无不充满着豪情壮志,一笔一化都潇洒自如,淋漓痛快!这三人在年少时家庭景况都不是很好,恶劣的环境使他们形成了相似的性格特点。他们都有改变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强烈愿望,政治上的不如意反映在书法上就意味着不循传统,革旧换新。正是他们三人的努力,引导了宋代书法发展的潮流,最终形成尚意传统。搬运来的。。。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