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昊
两个观点,个人认为,比较独到:1:应试教育,是老师重点对待考试的教育,在于提高分数,不过,如果把这种分析考试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分享,比如,和同学一起研究命题的特点,命题的规律,还有命题的特点,我觉得,能够让同学们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毕竟联系一下社会中的问题,有些就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这一点上看,和素质教育就有了共同的地方,所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2,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各项素质的教育,重点不在分数,而我想问一下,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用的是什么方法?方式?我想离不开数字,也就离不开考试。关键点还是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3,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强调素质教育不要脱离关于知识的全面考核,不可偏废;应试教育,最可取之处在于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能力。个人观点,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有一件小事,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直到现在也无法做出判断。有一天,我去上辅导班,等了很久才等来10路车。车上早已没有座位,大家都站着,扶着把手或椅背。车行到下一站,上来了一位面色红润的老人。他踱过来扶住椅背,面对一位坐着的青年。这时,青年赶紧起身给老人让座。本来这是件很简单的事儿,年轻人让座,老人坐下不就完了嘛!可是,这位老人偏偏不坐。他摆摆手说:“不用,不用,我身体很好,站着就行。”年轻人坚持让座,老人坚决不坐,来来往往推让了好久。最后,他只好坐了回去,老人仍站在旁边。车行到下一站,上来了很多人。他们看着手扶椅背的老人和坐在老人面前的青年,脸上露出或愤怒或鄙视的神情。这青年也不傻啊,自然有所察觉,他显得如坐针毡,很不自在。这时,一位妇女大着嗓门说:“有些人真没素质,连座都不给老人让,哼!”其他几位刚上来的乘客也加入了责难的行列,纷纷指责青年人缺乏修养,丢失了尊老的传统美德。青年满面通红,也不申辩,赶紧起身低着头走向了后门。车一直向前行驶,老人依旧固执地站着,那个座位也就一直空着。尽管大家可能都很疲惫,但没有一个人去坐。老人也许真的不喜欢坐,但他站在那里,却让青年无辜受到别人的指斥,而他的身体,无形中也成了疲累的人们与那个座位间的一堵墙。面对这种情景,我困惑了,真不知道究竟该责怪这位老人呢,还是该谴责那些不了解实情而“仗义执言”的人,或者应该重新评判我们的传统道德?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又该如何去做,是顶着别人的指责和鄙视继续坐着,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眼巴巴地看着那个舒适的空座位?其实,仔细想想,被误会的青年没有错,老人没有错,“仗义执言”的乘客没有错,我们的传统道德也没有错。到底哪儿不对劲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就一直困惑着。
闲谈应试教育好久没有写下一篇扣人心弦的日志,对中国目前教育十分不满,所以写下此日志,抒发我对中国教育的反对情绪。首先,我是一名学生,学生应该做的事是符合他的社会身份的事,那毋庸置疑是学习,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有二:其一,是从最现实的角度看,那就是为将来的职业所需的文凭等做准备;其二,则是从本身学习的宽度看,那就是学知识明道理,扩展人生的宽度,不以人生的长度去衡量,真正实现人的人生意义。很明显,我偏向于其二。当然,这是自身处于中国式教育的模式学习下的我所表明的观点。所谓中国式教育,那就是应试教育,又所谓应试教育,那是以为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与之相应的是素质教育,它更为人性化,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而考试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考试者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从这两种目的看,考试可以分为效果考试和资格考试。在当今情况下看,应该是第二种。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这能很好的,及时地看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改正。是真正的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相反检测考试就只是为了应付卷面及考核的问题,实际着手于考试本身的形式上,注重于形式化,到底效果如何?只能说不得人知,因为有反对者——受害者,那么就有支持者——受益者;受益者通常为考试成绩优异,拔尖者,颇受老师家长喜爱,被寄予重望,但这只是受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影响,因为考试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能与思想品德素质直接挂钩联系上。他顶多不过是一个益于应试教育能力培养的学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