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1

xulei32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天津市基础教育创新论文2021级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ivis

已采纳
10203是吉林师范大学的学校代码。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坐落在坦荡恢宏、宽博厚重的松辽沃野腹地英雄城四平市。也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更是吉林省高中骨干教师培养中心、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代号编排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吉林师范大学建有四平、长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02万册;有本科专业66个,有全日制本科生17797人,研究生3194人。吉林师范大学始建于1958年时名四平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至1966年吉林省政府先后将通化师专、白城师专、吉林师专并入四平师范专科学校。1973年学校升格为四平师范学院,2002年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师资力量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吉林师范大学有教职工1627人,其中正高级158人,副高级472人;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490人;双聘院士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省高级专家3人次,省拔尖创新人才23人次,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3人,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12人,省主讲教授2人,省教学名师13人,省优秀教师8人,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教学新秀2人。                                    院系专业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吉林师范大学有21个学院,有67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2022年2月,学校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建设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吉林师范大学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院校。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立项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项。省级一流专业15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3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4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3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5个,省级校企合作综合改革专业5个,省级精品在线开发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立项课程4门,省级优秀课程67门,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学科建设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吉林师范大学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3个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同时,学校具有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权。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吉林师范大学2014年以来,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3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 收录1294篇,CSSCI 收录期刊论文317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91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9件,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4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吉林师范大学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有41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其中包括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吉林师范大学师资的培训截至2021年,吉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设在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肩负着全省所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培训任务。多年来,通过举办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专题研讨班、岗前培训等形式,培训各类教师10000多人。吉林师范大学办学质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以狠抓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效显著而蜚声全国。近年来,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构建教师教育新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师魂、全面发展的师观、热爱学生的师德、教书育人的师能,教学质量更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学校连续几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生在全国性文体竞赛以及软件设计、科技制作比赛中多次获奖。现在,学校已成为有志青年报考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热点。入口极丰,录取线比省定本科线高出40分;出口极畅,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大连、福州、杭州等外省城市的重点高中和吉林省高校纷纷前来选拔毕业生。对外交流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吉林师范大学已与26个国家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11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师生互派、学术交流、留学生教育、汉语推广、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2011年来,通过各类项目选派教师赴国(境)外留学进修310余人次,选派学生通过联合培养、交流项目、文化体验、实习实践等形式赴海外交流学习1200余人次。学校是吉林省教育厅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理事单位,在美国索克莱匹兹市莱斯小学设立孔子课堂。学校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与欧美高校合作举办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6个。吉林师范大学先后与韩国仁川大学、吉林省社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北方液晶工程中心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签署了正式合作办学协议,还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吉林省农科院、吉林省能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合作申报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吉林师范大学与爱尔兰卡洛理工学院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吉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学科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省级特色专业: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化学、英语、生物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物理学、中国史、化学。省级优势特色重点一级学科:物理学、中国史、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哲学(与省社科院共建)、教育学、数学。校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体育教学训练学、英语语言文学、美术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电子学、中国古代史、物理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材料物理与化学、伦理学、应用数学、自然地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动物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

天津市基础教育创新论文2021级

142 评论(13)

皮蛋瘦肉粥^

东北师范大学非985院校喔,但是其属于211院校。东北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学,是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352 评论(8)

18829182677

东北师范大学不是985工程高校,是211工程高校,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东北师范大学(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东北师大,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高校、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0基地入选高校。学校历史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6年元旦前后,东北局指示著名作家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始招生。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校址设于本溪。1946年3月15日,转至安东(现丹东市)后,继续转移经通化、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校址设在当时长春著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向公主岭进犯,学校再度北撤。27日到达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6月1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市。学校定址于“满赤医院”。1948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为东北大学。1949年2月,长春大学、沈阳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并到东北大学。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下放归吉林省领导,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但富于革命传统的广大师生在动乱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学校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师资力量根据2021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北师范大学有专任教师2557人,其中教授897人,副教授1216人。有在岗博士生导师317人,荣誉教授10人,资深教授99人,客座教授28人,名誉教授13人;其中,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历届成员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学科建设根据2020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北师范大学拥有22个学院(部),本科招生专业81个,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金融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舞蹈编导、美术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体育教育、新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心理学、会计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科学、小学教育、物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世界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教育学原理(二级学科)、世界史(二级学科)、细胞生物学(二级学科)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统计学、工商管理、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教育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学术科研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北师范大学有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研究所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至2013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257项。其中人文社科领域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及部委重大委托项目92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117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5000余篇,SCI论文数3900余篇,2013年11月《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显示,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99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8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2013年至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0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4项,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9项。合作交流根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东北师范大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15年,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学校在韩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蒙古建立了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及外交部分别在学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设在学校。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15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