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lijun333
《品茶,品味人生》把盏一杯香茗,任丝丝幽香冲淡浮尘,沉淀思绪,体会人生。让其香润泽心灵,让其味超尘脱俗。品茶,品味四季蕴味,品淡人生精彩。初冬的夜,显得有些漫长,忙碌一天的我,丝毫没有倦意,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只要有空闲,便喜爱用玻璃杯沏一杯清茶。然后坐在一旁,静神观看杯中那沉浮的茶叶,放松一下身心,看着茶叶在杯中翻腾,茶色的深浅变化,飘出的淡淡茶香沁人心肺。啜一口,细细的品味着茶味的苦涩甘甜,体悟着人生的浮生得失、起伏,荣辱,品味着人世的苦乐、炎凉。人们常说:“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生犹如茶一样,或浓烈或者清淡,都要去细细的品味,雅俗皆有。人生在世,总想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浮浮沉沉,一份淡泊,一份宁静,深入细致的品茶,就像品味漫漫人生一样,酸甜苦辣。品茶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是一杯茶,失意人尝苦涩、得意人饮甘甜、沧桑者觉回味;同是一杯茶,文人吟风月、哲人品人生;同是一杯茶,恋人重情、痴人叹怨、佛家悟空,俗人闻市井,追名逐利。一个做事功利性很强的人,不会真正懂得品茶的真谛,不会明白如何来“品”茶,仅仅只为解渴,全然感觉不了茶中深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人,就如悠闲老者恬然品茶,于或浓或淡或香或涩的茶水中慢慢品味出那份清香;怨天尤人、总是自叹怀才不遇的人,就如挑剔的品茶人总是抱怨茶叶不是上品,不是嫌涩就是嫌淡……其实,人这一辈子,何必总让自己为那么多的繁琐之事而累呢?保持一颗平常心,善待一切可以善待之人,淡薄名利,尽有限之力,做能做之事、到暮年,回首自己的一生,了无遗憾,也就无愧今生了。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茶之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气馥郁。茶入水便如人入世,生死之间从此有了说不完的故事。人生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为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人也不必因为融入社会不被人关注而沮丧,当你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之后,你还要在意什么呢?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古人云:“以有涯追无溽,殆矣。”品茶所品味到的感受,最是那一杯清茶中淡淡的滋味。浅尝甘美,余味无穷。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与品茶是何其相似。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老友相聚,谈笑品饮,友情缓缓流动,谈兴徐徐舒张,也可以说是记忆的收藏。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之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纷纭变化的大千世界。在溶汇交融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品茶,讲究的是心情。一个怡然的心情,一段闲暇的时光,唯有这样,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劳累一天,静夜,沏一壶香茗与家人对饮,唠唠家常、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或独坐一偶、一杯清茶、一本好书、独享一段闲暇时光,惬意。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寒夜客来茶当酒”,沏茶小憩,虽不如酒后意气风发,却能带来一片祥和,使主客双方皆尽情意,谈艺论道,不亦乐乎。在深刻些,从茶叶的品种和出处,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茶是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浓淡皆可;笃静者,品茶入心,安魂。品茶能消除烦虑,品味出茶外的许多人生韵味。有人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我却心醉于茶,灵融于茶的境界。茶,是最美好的感觉,茶之可贵,是因为它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终身之友,它不被贵贱所奴役,它那一股平淡的精神,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禅悟的根蒂。夜已深,闻着淡淡地茶香,漫漫长夜有一份静养之心,此时没有了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然而,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人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忙忙碌碌,去实现和拼搏自己的梦想和希望。生活的压力和紧绷的心弦,让人无法释怀那份轻松的心情。人们渴望心静、心安、心清的状态,好像似水中捞月,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恰如海市蜃楼。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茶可清心,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中感悟着人生的道理人生,寻求一种释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悲天悯人、怜香惜玉了,因为从骨子里你懂得了珍惜。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你开始思索人生、命运和未来。懂得了思考,你的岁月便有烦恼和忧伤,甚至悲观厌世。但愿在你懂得的时候,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是用亲历的坎坷与苦难,尝尽艰辛,幡然醒悟。然而,没有切肤之感又如何透悟地彻底呢。我们不是圣人,没有先知先觉,只能靠生活的积累。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悲观,有人执著,有人超脱。面对相同的人生走向,态度迥异。想一想人生百年,看似鸟儿丰满的羽翼,但在浩渺如烟的历史长河中瘦的可怜,区区一粒尘埃而矣,微乎其微。一个生命从有到无的事实,没有人能够改变。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最终不也一去不复返,包括世外桃源修炼的归隐居士,不也一样来日遥遥无期。人生一世,不可再生,每一时每一秒都是以逝去的态势向终点靠近。人生只有第一次,始终都在彩排,没有一次正式演出,或者说始终都在正式演出,没有机会彩排。人的出生,就是向死亡迈出的第一步,从来都不能倒退。在这条路上生命多存舛,人生无常,不可预测。生命从无到有,物质从有到无,包括荣辱、名利、心情最终全都会烟消云散,不留一丝痕迹。这个自然法则和规律,是客观存在无可争辩的事实。悲观的人会觉得做的再多再好,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都是枉然,生活毫无意义。即使流芳百世,自己在哪里又不得而知,也不可能得知。如此说来,从知道人终有一死那天起,有的人一生悲观,或者悲观一时,生活消极,甘愿平庸,得过且过,碌碌无为。在遇到挫折、压力和困境的时候,选择逃避,甚至无视亲情、责任,选择解脱,用观念的悲哀酿成生命的悲哀。没有人能够真正读懂死亡,迄今为止没有一种诠释会被所有人接受。面对悲观厌世的悲剧,有的人选择了超脱,认为生命可以获得重生。不是肉体,而是灵魂,人的灵魂永在。只有那些乐于助人,有孝心有责任感,菩萨心肠,修成正果的善男信女才会有神灵佑护,可以生命轮回,到天堂极乐世界,灵魂得到永生。那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然而,你可见天堂如何欢乐,亦无人能真正说的清,亦无人可见令所有人信服。超脱的人,以此作为虔诚的信仰,乐此不疲。以此为动力,以此为归宿,执著一生。生命的归宿只有一个,无论将来被认为去了哪里或者哪里都没去。人生的方向可选择的次数不多,有时候无法选择。人生的路也会有许多条,并不是每一条都可以走。即然生命如此弥足珍贵,何不好好把握,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运用这之于无限宇宙微乎其微的感知。我们从母体里出生的那天起,就被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和期盼,在父辈们眼里他们永远希望我们做懂事的好孩子,长大成人,幸福于世。将来,他们会成为祖辈、先人,我们也会成为父辈、祖辈、先人。在血脉的传承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延续。世界之所以美好,在某些层面缘于这种来自远古的原始的动机和本能。人生的轨迹不可改变,但是我们可以让弧线更美丽。尽管任何美丽都会消逝,但是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在生命鲜活的时候让它美丽的更持久一点儿更鲜艳一点儿。如果非要说,再持久一点儿终究也会完结,终究也会没有意义,那我们只能说,你不该来到这个世上。你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不代表别人也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应该看到,我们人类也正在做着最大的努力,那些有贡献的人在用他们的智慧扩张生命的限度。我们的生活正是那些热爱生活的人让生活五彩缤纷,无限美好。他们不求来生,今生只作最后一世,活在当下,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积极的人生姿态。忘了是谁说的话,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那样会眩晕,会被刺痛,失去方向。尽管所有过往都是虚无,包括此时此刻也终究是虚无,但你现在就不能当成虚无。生命是自己的,某种意义上讲又不是自己的,但你现在要当成自己的。面对文字的是你,某种意义上讲又不是你,但你现在要当成是你。否则,一切就不能继续。无限时空绝不会因为你一个人的因素而停止穿越。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我不可以主宰世界,但我是自己的主人。一种观念,决定一种人生。大千世界,不可能所有人一个想法。如果说,存在就是合理的,那么不存在也是合理的。归纳起来,人生其实就应该是一种寻求释然的过程。做到心平如镜,虚怀若谷,对于人世间的风风雨雨、是非恩怨,“涣兮若冰之将释”。对没有结局的争论不再怀疑,对一直耿耿于怀的东西能够能主观上放得下了,默然悲喜,不再患得患失,能够从容大度胸纳百川。这种释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受出身条件、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生活品味、情操陶冶等等,或者在人生最关键、最易受影响、最敏感的时期形成的优秀的达观品质。于顺境中不骄不躁,逆境中不屈不挠,得意时淡然以对,失意时安然若素,总能调剂出一种合适的心态应对生活,始终如一地不气馁不放弃。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姿态,才是健康的,它影响着有志向有远大抱负的人,勇敢地面对人生各种挑战和考验。这种释然,大智若愚,既承认人生定式的不可逆转,但不会过多的悲观,又不会把诸多希望放在来生一个不能确定的世界去实现。而是立身现世,积极追求,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悔的人生。面对无法抵达的彼岸,不会好高骛远。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活压力,能够自我调解。面对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不会大喜大悲。面对庸俗的人情世故,能够宽以待人。在矛盾面前,不走极端。在取舍面前,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人间信步,除去臃肿的铠甲,摘掉伪装的面具,摒弃编造的谎言。有时候觉得,童年是快乐的,如果不长大多好,可以有许多时光值得期待。但是在童年的时候,总盼望快快长大有一番作为。当你不懂得的时候,求知欲向往懂得,懂得的时候有时候又觉得不应该懂得,懂得了就是自寻烦恼,当然,会有更多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有的人一辈也不会深度地去想想关于归宿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经常思考的人会有经常思考的人的忧虑,没有思想的人也会有没有思想的人的难处,其中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的。总之,如果用人生就是寻求一种释然,作为生命的注解,所有一切皆释然。善于思考者有善于思考者的释然方式,不善思考者有不善思考者的释然办法,因为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放下心中的那个包袱,只要能做到从容、坦然。人生苦苦追求的,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只要做到了,生命终结的时候无论长短,觉得一切释然足矣——不枉此生!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 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 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 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 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 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 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 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 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 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 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 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 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 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 越是自发自成, 越是纯真完美, 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 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 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 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 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 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 以天下为己任, 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 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 生观, 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 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 既反对心为形役, 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 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 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 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 刚主动员有, 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 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 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 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 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历 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 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 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迢家长于 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