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008398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的探析 【摘 要】由于连年的持续扩招,大学生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比重已越来越大,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合理的消费结构将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则会给大学生的家庭、心理等各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客观分析大学生当前的消费结构,探讨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进而找到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习惯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结构 消费水平 消费观念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大体由五个方面构成,按照消费的“重要性”和“必须性”由强到弱分别是“学费和住宿费”、“除住宿费以外的基本生活消费”、“除学费外的学习及素质拓展消费”、“通讯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消费”。 学费和住宿费 学费为大学生消费支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学校类别、所处的地域、专业性质等的差异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档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和农林等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院校学费一般在每年2500至3500元,一般院校收费集中在3500至7000元之间,一些二级学院或是艺术类院校以及热门专业的学费则往往高达每年7000元到15000元。 在住宿费方面,进入2000年以来,受“教育产业化”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影响,学校的集体宿舍出现了“高中低档”之分,人数少、设施好的宿舍收费较高,而传统的“八人间”等宿舍收费较低。但因国家有指导性规定,宿舍费一般都在每年300元至1200元之间。近年来,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大概有17%的大学生有过在校外租房或找人合租的经历,而房租一般在每月每人100元到500之间。由于大部分高校有关于禁止学生校外租房的规定,因此有80%校外租房的大学生并没有在学校办理退宿手续,校外租房的房租成了一笔不小的额外开支。 除住宿费以外的基本生活消费 该项消费主要包括衣、食、用、行四个方面,由于家庭收入差异及大学生消费习惯的不同,这部分消费的差异显著。调研结果表明,“除住宿费以外的基本生活消费”每年在10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99%,且全部为一年级学生;1000元至2000元之间的大学生占8%,2000元至4000元的占9%,4000元至5000元的大学生占6%,5000元以上的占6%。并且,这部分消费中,水平最高的被调查者的消费水平是最低的被调查者的22倍。可见,家庭收入差距及其派生的消费差距在大学生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除学费外的学习及素质拓展消费 主要包括书费、培训考试费、电脑及上网费三大类。书费包括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所需的教材及参考书、学生为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课外参考书以及一些课外读物,如文学作品等。培训考试费是近年来在大学生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一项内容。由于大学生近年来的考研、考证、外语学习等各类课外学习活动越来越多,该项支出呈连年显著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在“培训考试费”一项每年要花费200元至2000元左右。电脑及上网费也随着网络的普及而逐渐成为“必须开支”,三分之一左右学生配备了个人电脑,而购买电脑、上网的费用也不少。 通讯消费 随着通讯器材的广泛普及,手机等通讯产品已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为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必备品。学生的通讯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手机一般选用较为便宜的机型,手机费也低于平均水平;短信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短信费占手机费的比例高于一般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通讯消费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而逐渐提高。 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费 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费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当代大学生社会关系搭建和维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休闲娱乐;而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往往是群体性的,由此而来的消费支出随着大学生年级的提高而不断上升。这部分消费常见的项目有“请客聚餐消费”、“歌厅台球厅消费”、“旅游消费”、“购买礼物消费”等。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社会交往等活动属于人类的第三个需求层次,大学生在这方面适当的消费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娱乐支出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负担部分转移到了父母和家庭,部分转化成了“负债”,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精神负担。 二、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大学生消费总额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这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尽管从绝对值上来讲各项消费均在不断上升,但各项消费上升的速度不同。在上述的五大类消费中,“学费和住宿费”保持了稳中略有上涨的水平,但在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中所占的比重连年下降,说明大学生其他方面的消费越来越高。这其中,部分学生的“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费”增长速度过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性,也反映了“消费主义”确实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消费主义的实质是一种不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消费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念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品和服务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并将其作为最普遍的文化倾向和最确切的通向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的道路,作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甚至是公民对经济繁荣的贡献和对国家或社会的道德责任,从而使高消费成为正当的、道德的和合法的。消费主义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甚至是“负债消费”,也导致了在消费时的“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给大学生本人和家庭都带了了一定的经济压力,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也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消费方面,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的合理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三、合理消费结构的引导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强调“绿色消费”和“自我发展消费”;反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和过份的“时尚消费”。其次要注重消费与市场基本理论的教育。主要为消费观、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营销等知识,让大学生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最后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理念,培养其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此外,全社会,特别是相关商家,要努力优化大学生的消费环境,在产品营销过程中要体现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倡文明消费、反对铺张浪费,讲究消费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鑫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注:本文为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当代大学生消费研究》(课题编号:2006021)研究成果。 
高校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及心理现状的研究 本文对音乐消费采取的定义是“消费者在音乐消费过程中的价值判断、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因此,分析大学生音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从大学生音乐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从音乐消费行为和音乐消费结构等外显事实入手,进而分析音乐消费观念中包含的音乐审美观念等内在因素,从而发现大学生音乐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音乐消费行为特点 音乐消费行为包括消费前动机的产生、信息的采集、意图的形成;消费中的选择、决策、购买;消费后的使用、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它既是一个具体的活动整体,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一)易受群体的影响 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群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的音乐消费行为在群体引力下形成的从众、暗示和舆论的影响下容易导致“消费潮汐现象”,即一个新产品在大学生音乐消费市场会在某一个节点呈现突然的高峰。其根源在于大学生高度一致的群体认同感,加上集体生活与通讯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中信息的传递有着高度集中性。如集中传唱的流行歌曲;在培训方面出现过音乐考级热等;在音乐消费品方面,有收录机、CD机、MP3等消费潮。 (二)追求音乐消费行为的个性化 大学生个性化音乐消费可以理解为风格化。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新观念的表达多元化发展源于个性化的彰显。大学校园里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普遍追求独特、新奇、时髦的产品。 (三)受传统实用主义消费观念的影响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在购买音乐商品的时候,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质量,在各类因音乐商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消费音乐商品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用。他们会尽量根据各自家庭的经济条件进行合理、适度的音乐消费。 (四)音乐消费多元化倾向 二十一世纪,大学生们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卡拉OK、KTV等娱乐场所也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音乐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渴望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一方面受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因而在音乐消费层次、音乐消费的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生个人音乐需要的多样性,音乐需求多样化是由于音乐需求强度的不同和音乐需求层次的多样化而产生。 (五)追求时尚性音乐消费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音乐消费市场物质极为丰富。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音乐消费市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冲动浮躁心态向更趋理性化转变,在音乐消费行为中开始表现出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消费音乐商品比较注重产品赋予的内涵、品牌的影响力及外观形象。因为他们是知识群体,不仅要享受商品服务本身所带来的价值体验,还要享受商品以外的人文价值体验。 二、大学生音乐消费存在的问题 不合理音乐消费是指由于大学生缺乏音乐消费知识和经验,或是由于片面或错误的音乐消费观,而使自己的成长发展受到不良影响的音乐消费。具体来说,不合理音乐消费就是超出基本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和必要的文化娱乐费用以外的音乐消费。 (一)超前音乐消费误区 大学生的音乐消费除了受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影响外,还受自身音乐素质、社会音乐发展状况和学校音乐教育等的影响。近些年,大学生音乐消费中,高消费、借款消费是主要表现。超前音乐消费大多受大学生的偶像、理想的群体或社会导向的影响,是一种追逐音乐时尚的行为。 (二)音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由于大学生的音乐消费心理不成熟,音乐消费过程中往往冲动大于理性,使得大学生的音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大学生的音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其主要组成部分以购买音乐音像资料和用品为主,但依托大众的娱乐费用的支出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三、结论 当前大学生在音乐消费上出现盲目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学校音乐教育缺乏及时引导有关。今天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受新鲜事物,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不良的社会音乐消费的侵袭时,如果自身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应对,且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因此,应加强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倡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和树立正确音乐消费观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