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2

pdd来巡山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写一篇关于孔子的议论文8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etrictool

已采纳
记得接电话都觉得不舒服今生今世

写一篇关于孔子的议论文800字

247 评论(10)

天要下雨LCH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徐佳 五千年的风霜雨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德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因孔孟思想而灿烂孔孟的思想、孔孟的学风、孔孟的精神对我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主张学习要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做学问要有诚实的态度“仁”是他学说的精髓他主张“爱人”认为统治者应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坚持“人和”胜于一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他提倡做人要做到“舍生取义”他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民贵君轻”认为统治者应轻徭薄赋实行“仁政”他还主张按时令砍伐树木不过分捕捞鱼虾他希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他就是儒家学说的另一位代表——孟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他们的思想对我们的生活仍有影响“仁政”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人为本依旧是我们瞩目的焦点孔子的《论语》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为人处世、治学等方面的知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高官厚禄不能贪图贫穷低下不能动摇意志武力威胁不能屈服在利益面前要舍生取义见利忘义永远是可耻的行为„„感受孟子的正气我们会终生受益 历史的风吹走了一切却吹不走他们的精神历史的雪掩盖了一切却掩盖不了他们对我们的影响历史的雨冲刷了一切却冲不去他们的正气学古为今用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值得我们终生去探索 点评 小作者善于积累从孔孟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入笔以清新的语言洒脱的文笔细腻的心思向读者娓娓道来文章构思巧妙引人入胜立意高远耐人寻味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文中引用了很多孔孟的名言并加上了作者的理解可见作者对孔孟研究比较透彻了解比较详细课外阅读面比较广文章激情飞扬排比句轻灵流畅如欢快的风把读者带向了历史的深处使读者在富有诗意的意境中产生无限遐思
215 评论(11)

abchtc_000

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孔子(前551 - 前 479)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这一著名口号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五四”那批代表人物都是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更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就开始了一种过激主义的“左”的倾向,似乎解放以后严重泛滥的“左”倾思潮,以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都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这使我有些不解。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外历史上多次启蒙运动采取尊古、复古的形式有所不同,是以鲜明的反传统形式出现的。因为从旧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不仅很难找到改革的基点或旗号,而且日益显示严重的障碍。而选定“孔家店”这个突破口,无疑有利于冲破旧的以封建政治、伦理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格局。然而,另一方面,那些代表人物并不是“全盘反传统”的,从胡适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他对孔子和朱熹都怀有敬意。又如当时对旧文化作激烈批判的另一位人物钱玄同,他曾一度主张废除汉字,但他在坚决反对学术、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时,又十分向往中国古人所幻想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宽阔而自由的世界。对于孔子本人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们主要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利用儒家经典来箝制人的思想与个性。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个性解放。“五四”运动并没有造成什么“文化断裂”或“思想危机”,而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至于解放后一度愈演愈烈的“左”倾思潮,最后导致“十年动乱”的发生,恰恰表现为文化专制主义,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相背离的,而且另有国际国内的社会思想根源
21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