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5

niuchuankai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疾病研究进展论文范文大全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l8367

已采纳
这样你确定通过的了?

疾病研究进展论文范文大全

253 评论(10)

ShMJ

糖代谢异常对冠心病动脉病变的探讨回顾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6年冠状动脉异常患者200例,分为糖尿病组(66例)、糖耐量减低组(34例)、非糖代谢异常组(100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观察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和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结果 3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对预后均有影响。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糖耐量减低(IGT)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发生2型糖尿病的倾向,而且经常与脂代谢异常、肥胖等并存。具有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高度危险性。因此,充分认识IGT的危险对减少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2003~2006年本院200例冠心病心电图异常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糖代谢异常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 对象资料 选择2003~2006年在我院心电图阳性发现,确诊为冠心病者共200例,其中并发糖尿病者(糖尿病组)66例(33%),平均年龄(62±10)岁;有IGT者(IGT组)34例(17%),平均年龄(60±10)岁;无糖代谢异常者(非糖代谢异常组)100例(50%),平均年龄(59±11)岁。所有患者均经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C2hBG)、血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测定。2 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 根据WHO1999年诊断标准,入院后查FBG及PC2hBG或口服葡萄糖粉做糖耐量试验确诊。血糖测定至少2次以上,糖尿病组:典型症状加随机血糖≥1mmol/L或FBG≥0mmol/L或CGTT中2h血浆葡萄糖≥1mmol/L,症状不典型者需另加1天再次证实,随机是指1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IGT:FBG<0mmol/L,2h血糖8~1mmol/L。3 冠心病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ST段均明显抬高,T波倒置,慢性期出现ST段压低,及T波低平或倒置。4 观察方法和指标 分析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心电图结果分析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受累情况。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2 结果3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比较见表1。3组患者冠状动脉心电图影响见表2。 表1 3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比较表2 3组患者冠状动脉心电图影响注:与非糖代谢异常组比较,P<05;与IGT组比较,P<053 讨论IG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发展中国家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IGT患者5~10年内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5~6倍。每年有5%~3%的IGT患者转化为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老年IGT患者冠心病发病率为4%。老年糖尿病患者为70%〔1〕。IGT常与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肥胖、原发性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2〕。这些代谢异常因素的聚集组成了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代谢综合征,使IGT患者发生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增高,IGT患者的缺血性心肌病与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心肌病相似,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者〔3〕。这与最近对我国2239例老年IGT患者的一项5年前瞻性研究结果一致〔4〕。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双支病变发生率高,单支病变发生率低〔1〕。本研究发现,糖尿病组的双支病变发生率为96%,单支病变发生率仅为4%,而非糖代谢异常患者双支病变39%,单支病变发生率61%,相差显著(P<05),糖尿病患者双支病变发生率较IGT患者高,IGT患者双支病变发生率高于非糖代谢异常患者。提示对糖代谢异常患者应加强冠心病的1级和2级预防。冠心病并发糖尿病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和广泛,本研究发现糖尿病和IGT患者支病变较非糖代谢异常患者更常见,增加了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术的难度并影响预后,故如何控制冠心病并发糖代谢异常患者,减轻和延缓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1 Wallek B,Palumbo P,Roberts WStatus of coroneg arteries at necropsy in diabetes mellitus with onset after age 30 An J Med,1980,69:498-2 徐向进,田惠,潘长玉,等糖代谢异常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发病率以及危险因素的分析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1):66-3 冯凭葡萄糖耐量减低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2,22(6):66-4 潘长玉中国面临2型糖尿病的挑战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2,22(6):356-358
111 评论(11)

xiaoxi5130

我给你一篇范文吧: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身心疾病、来自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人际关系、教师自身的内在心理压力以及经济上的压力等。增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了社会、幼儿园评价标准的改进外,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学会自我调适。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过去5年中,有关方面在广东、广西、山西、湖北、河南、河北、浙江和上海等地分别进行的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的性格大多热情、开朗、果断、自立,但是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却要低于一般人群。川以广东省各地的235位年龄为1847岁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某幼儿园曾邀请心理专家对全园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时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有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一、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一个人静静,话都不想多说一句。”“晚上睡觉时都想着班里事情,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惊醒了。”“回到家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幼儿教师工作非常繁重、复杂,责任心很重,需要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家长对幼儿寄托了更多希望,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研究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工作太琐碎,身心疲惫,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厌恶感,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  (一)身心疾病  健康是一个整体(wholeness ),包含身心双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感”,而应该是“身体、心智和人际关系三者都处于最佳状态”。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total person),心理的不健全会影响身体的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会引起生理的征候或疾病。  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扎伊德等人提出“动机一分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动由内驱力引起,内驱力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个放大作用的就是情绪过程。对幼儿教师来说,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急事件,比如孩子摔伤了、生病了,或者很执拗地哭泣。传统观念认为,如果孩子不听话,出了问题,老师也同样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都会有“犯错误”的感觉。在这种情绪作用下,内驱力所形成的力量作用于老师自身,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躯体的反应,造成心身疾病。幼儿教师中常见的心身疾病有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等。它们大多由焦虑、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引起。  (二)来自社会与幼儿家长方面的压力  有研究表明,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与教师的实际承受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幼儿教师面对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人际关系  同事关系满意度低是幼儿教师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易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对同事的态度,总是会受到工作评价标准的影响。我国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培养目标都较混乱。标准的制订与执行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容易滋生各种人际冲突。幼儿园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了人际交往范围的狭窄,幼儿教师有时心中有郁闷而无处宣泄。  (四)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  幼儿教师面对的对象是3}6岁左右的孩子,教育上的任何失误,幼儿教师都无法归咎于孩子,“孩子都是好的”,于是就认为自己工作不主动,爱心不够。这种归因包含了对自我的否定,长期如此对身心是有害的。  幼儿教育的改革,要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课程目标的日渐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如何不断提升自我,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在晋升职称、评优等诸多方面,幼儿教师也感受着程度不等的压力。  (五)经济收入现状  经济收人也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因素之一。广东经济比较发达,但从教师的经济收人水平来看,他们在社会群体中仍然属于中等略偏下,这与他们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承受的巨大压力是不对等的。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不平衡,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显示,在62位25岁以下幼儿教师中(其中月收人只有1位教师达到4000元,5位达到3000元,其余均在2000元左右),有37位不愿意工作到30岁后,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极度付出却收获甚微。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儿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着人的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教师行为冲动直接影响幼儿产生不良习惯,咬指甲、眨眼、皱眉、咬衣服等。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幼儿会体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会揣摸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因此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心态。如果教师表现出心烦、冷漠、沮丧、敌意、心不在焉等情绪或训斥、打骂幼儿,就容易使幼儿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好;反之,教师表现出友善、愉快等情绪或积极关注、理解帮助幼儿,幼儿则会自尊、自信、快乐。  (二)教师情绪影响幼儿情绪发展  教师情绪不稳定会引发幼儿发脾气、争吵、说谎等社会行为问题。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定、烦躁,幼儿也会受到感染,如幼儿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幼儿也会同样积极。  (三)教师性格影响幼儿性格形成  幼儿教师的性格还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性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处世态度等幼儿都会模仿,而且这种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如教师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性情多变、偏执偏激等,就会造成幼儿性格和情绪问题,使幼儿自卑、胆怯、退缩等。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促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人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  合理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二)幼儿教师学会自我调整  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外在的环境有时候很难改变,如社会的评价标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家长的过高期望,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此,学会自我调整,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乐观健康地过好每一天,由此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冲淡某些挫折和焦虑。为此,专家提示几个技巧:  第一,在每天看到的地方贴一张纸条,提醒自己“我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我有情绪不是我的错,但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你这样的行为让我不舒服”,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二,提高教育技巧,增强控制感。研究发现,具有高控制偏向的教师更多地表现出职业倦怠。幼儿在2~4岁正处于第一反抗期,教师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可以多给孩子几个选择,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控制感增加,不至于被孩子拒绝就变得十分沮丧,从而减少工作倦怠感的发生机会。  第三,多参加互动性的学习讨论。几乎每个幼儿教师都会碰到大致相同的问题,同事之间共同讨论解决之道,分享共同的心得体会,有助于增加亲密感,改善同事关系。  (三)爱生活,爱工作,爱孩子  一个对生活充满积极心态的人,即使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都能很快化解和调整;一个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挫折和压力,都仍然会心存感恩,充满希望;一个热爱生活和热爱工作的教师,才能热爱孩子。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对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将对一部分孩子的喜爱,扩大到对所有孩子的博爱,是教师热爱幼儿的感情升华,也是幼教工作必须迈出的一步。  爱心、耐心是检验每一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因为爱心、耐心可以给孩子知识、经验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学会感恩,学会有责任感,学会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21 评论(9)

yilusun

汗。。不会写。。你自己加油吧。。。
15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