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i99_ren
春天,池塘里还未解冻,岸边的柳树满面寒霜,脚下的杂草摇动着花白的头发,唤醒地里冬眠的小虫儿。远处,农人赶着他们忠实的朋友笔直地犁地,大些的孩子小跑着跟在老牛后面撒种,健壮的农妇握着锄头大声吆喝着指挥一场壮丽的春耕。 小时候,家前屋后已是很大。家前是一望无垠、生机勃勃的农田,屋后是一碧如洗、源源不断的河流,河岸很陡。农田里一年四季忙碌着,庄稼的衣服有条不紊地更迭,农人们变换着不同的工具,在这幅上天赐予的画板上尽情涂抹,起早贪黑,顶天立地。最小的恐怕要数“钩刀”,这是用来锄去杂草的微型农具,更重要的是它既合适大人使用,也适合小孩帮忙。不管是大草、小草,也不管庄稼长得稀疏还是稠密,钩刀都能冲锋陷阵,刀到草除。最大的该属收割机了,它像一位永远吃不饱饭的巨人一样,走遍千家万户,吞吐五谷杂粮,和着人们丰收的喜悦,尽情挥洒心中的豪迈与底蕴。 很难说庄稼什么时候最美,春天里万物新柔,绿意盎然,花满枝头,芳香四溢,和风拂面,鸟鸣蓝天,最让人想留在地里过夜;夏日晨风爽人背脊,太阳一出,炙烤肉峰,大汗淋漓,霞光之中,荷锄晚归,蚊蝇追咬,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庄稼,它经受得住夏日的炼狱么?在秋季里,庄稼如同有喜的新妇,最需精心打理,时间要卡得很紧,定期检查毫不含糊,待到粮食归仓,心方能定;冬天,因为天气太冷,农村睡得很早,天还未黑,早有农妇将男人的洗脚水洒泼到家门口的打谷场上,值夜班的狗也放了长假。太阳爬到很高,农人们也不急于起床,所以早饭的炊烟总能延伸到午饭而不断,在热气腾腾的粥雾中,几家人端着大海碗,喝得哔剥作响,倚在树身上,大声谈论着,交流着,说笑着屋前的庄稼。庄稼此时则如同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红润着脸安静地睡着。 屋前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屋后的小河也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农人们既精于稼穑,也谙熟渔猎。他们有自制的工具,只要看到河里有鱼,多半是咆不掉的。冬天里农忙歇下来的时候,有人就会在小河里翻捡鱼虾,虽然收获甚微,但此味难得,所以尤显珍贵。回家后并不急于去煮,而要精心设计一下,和上泡开的黄豆猛火开煮,细火慢炖,这是男人难得的下酒菜,是女人和孩子们吃粥眼馋的佐料。每次都是用一个大碗盛着,煮时必然多放些水,待鱼多煮些时候,鱼汤汁浓味香,这点汤不是喝的,而是待过一个夜后成了鱼冻,这也是可以放大和延伸的美味。 冬天一过,春天里小河热闹了,但最令农人的嘴牵挂的当是麻虾。小夫妻俩撑着小船,拖着密密的虾网,舟行数里之后,渐显沉重,于是停下来,收网,将一堆混合着树叶、游虫、水藻和鱼虾的网中之物倒到船仓里。清网后,妻子清理杂物,主人继续搜捕。中饭是在船上吃的。晚上,一条小河都被拉过一遍,于是妻子撑船回家,主人上岸叫卖。因为常吃,或者说家里还有,许多人家不以为奇,就不买了;但精于烹饪的人家,多少是要买一点的,作为犒劳刻苦学习的孩子的美味。偶尔遇到大人不在家的,卖虾人会告诉你:“别看它小,味道可好了,这可是‘东海第一鲜’哪,可以直接炖着吃,多放些葱果,多炖些时辰,待闻到香味后起锅,不馋死你才怪呢!一顿吃不完,放些盐腌起来,下次再炖着吃,或者涨蛋糕吃,坏不了的。” 最初,这条河上只有一座木桥,后来建了一座石桥,便拆了木桥,但木桥处仍是家前屋后之“要塞”,人们春天里经常去桥下河里淘米洗菜,夏日里经常去摸鱼洗澡,秋天里经常去洗手洗脸,冬天里经常去洗青菜腌洗山芋炕。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河水荡漾着人们的笑声,倒映着人们的笑脸,贮藏着人们的心情,小河悄悄地讲述着村庄的历史,他是这里最为年长的老人。而今,孩子们长大成人了,远走高飞,家前屋后比往昔少了一些嘈杂和喧闹,小时候的玩具早已生锈断绳;老人们佝偻着背,也没有往日的豪情去捕捉鱼虾了,只是还在农田里劳作着,忠实的黄狗在静夜里与他们为伴,大豆仍是一年一年地丰收,小河还在一日一日地东流……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 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他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造反,结果无一生还,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在乌江慷慨自刎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论力量对比,他比他的对手刘邦强得多,但在政治策略上棋输一着:他自恃无敌,所过大肆杀戮,乘胜火烧咸阳;而刘邦虽然酒色财货无所不好,入关以后,却和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终于天下归心,奠定了汉室江山,当了皇上回到家乡,大摆筵席,宴请故人父老兄弟,狂歌酣舞,足足闹了十几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刘邦当时的得意之作,载在诗史,流传至今 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刘邦同项羽交战败北,狼狈逃窜,为了顾自己轻车脱险,三次把未成年的亲生子女狠心从车上推下来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当人质,威胁要烹了他,刘邦却说:咱哥儿们,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他,别忘记“分我杯羹”为了争天下,竟可以丧心病狂到这种地步!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特别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戌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91;不已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不少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看作“头上一片云”,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