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1

lijunxw0724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戏曲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写的作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ncerprion

已采纳
那得看你要从什么角度来写了。不过,我个人觉得,一般如果是那种老师要求大家写的作文,比如说像考场作文或者是像语文书上要求的作文题那样的普通的作文的话,要写戏曲方面内容的,一般就写你喜欢什么戏曲、然后为什么喜欢、它给你的感觉好在哪里等等;或者是像回忆的那种,比如说写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和大人去看草台班子,然后后来长大了到城市读书了就渐渐远离了戏曲,某次偶然的机缘让你又听到或者看到了一小段戏曲,于是从前的许多美好回忆纷涌而至等等;或者,可以说自己喜欢戏曲,比如说京剧如何、像什么(你可以把它比喻成某个事物),昆曲如何,越剧如何等等,就形成有点像排比段那样的形式的,就跟那种文化作文比如用古诗词的句子来作为文章一段的开头来引出下文那样相似的写法;或者,可以说戏曲的妆你觉得如何如何好看、写意,戏曲的词如何你觉得如何好、文学性如何(这个就有点像古诗词那样的了),戏曲的程式、表演方法你觉得如何给你一种想像等等,可写的不少。但是这样普通的作文,我个人是觉得不建议去写一些比较在一般人不看戏的人看来比较深奥(尽管你自己可能觉得很浅显)的东西,比如去讨论某个流派的唱腔的异同、表演的不同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而且,不大适合这种作文的形式。因为,这种普通的老师布置的作文,主要看的对象是老师而不是戏迷。如果你的老师正好是个戏迷或许还好可以看懂,但是,还是不大适合去写这种内容,所以,我个人是不大建议。如果是写论文那种形式的作文的话,那倒可以来谈一谈关于某个剧种的表演、流派等等这些东西,或者,说一说某个剧种的起源、发源地等。这也有区分,如果你是学那种和艺术、戏曲那些有关的东西的话,可以深谈;如果是普通的学生,比如说高中生(因为有的高中现在不是新课改有研究性学习的嘛~)的研究性学习的论文的话,那就浅谈一下就差不多了。而且,如果是后者的话,差不多讲讲也就是了,不需要太深入的,一般来说,字数和内容要求达到了,老师不会怎么去看的,如果里面个别有错的,也就交上去就是了,一般不会再有什么下文的。我不知道你们那边是怎么样的,反正我们这里是这样的。当然,如果是普通作文的话,现在一般写戏曲方面的还不是很多,有学生写的话会给老师一种新颖的感觉,而且,用的例子不容易和别人的撞上,这样的作文如果写好的话,用作文书上那作文后面的评论,就是一句“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文学功底很深厚,而且对中国传统文艺有一定的研究”(虽然这话说跟没说差不多)~个人感觉这样的作文应该也可以算是文化作文的一种吧,写好的话得分应该会比较不错的。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中国戏曲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写的作文

304 评论(8)

meinv_007

俗话说得好:"人有爱好,百事不烦。"人的一生谁没有几项业余爱好呢?有的喜欢种花养鸟,有的喜欢琴棋书画,有的喜欢吟诗颂词,有的喜欢体育竞技,而对我来说,读书与听戏是我的最爱。 从小到大,书本和戏曲就始终伴我成长至今。读书养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倒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说起爱听戏,就令人有些费解了,因为祖上既不是优伶戏子,出身也非什么梨园世家,自己怎么回喜欢上那节奏缓慢,咿咿呀呀的戏曲呢?这也许就是天生的一份情缘吧。 记得小时侯,家乡那个小镇有个规模不大的电影院,经常上映电影,对于当时文化生活极端贫乏的我们来说,每逢放一场电影就像是过节一样兴奋。邀上两三个小伙伴,只需花上五分钱,便可进得场来,占上一个靠前排的好座位,嘴里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包五香瓜子,或是妈妈事先给烤熟的一捧香喷喷的玉米粒,一边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上的一举一动、一花一树。小伙伴们大都喜欢看《红孩子》、《小兵张嘎》、《小花》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的儿童片或武打片,而我呢?却独独偏爱那唱腔优雅、风韵独具的戏曲影片,什么《卷席筒》啦,《铁弓缘》啦,《花为媒》啦,《窦娥冤》啦…… 小伙伴多受不了那缓慢咿呀的唱腔,而我则看得如痴如醉,有时还难免为剧中人物悲惨的遭遇而撒上一掬同情的眼泪呢!偶尔赶上省京剧团到我们小镇来演几场戏,我更是心花怒放,激动不已。现在想起那情景来,还是历历在目。有时想想,到底是戏剧的什么地方吸引了我儿时的视线呢? 哦!原来是舞台上那优美熟稔的水袖功夫,那魅力独具的说唱道白,那五彩缤纷的油彩以及那精彩纷呈的舞蹈及武打场面令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虽然当时的我并不真正懂得戏曲的内涵,但那出色的表演却令我如沐春风,如饮甘泉,那种美妙的滋味啊,深深地印在我的 脑海中,恐怕我今生今世也难以忘怀了。 哦!我儿时的梦与欢乐…… 就这样,伴着悠扬的戏曲声,我慢慢地长大。19岁那年离家上了大学。学校倒是有影院,规模也不算小,可是从未演过戏。所幸的是,学校开设了"戏曲理论"这门课程,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选修了这门课。给我们授课的王文彬教授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课上,只见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每每讲到动情处,还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来上几段,真让我们大开眼界,也受益匪浅,更加迷上了戏曲。受王老师影响,在异彩纷呈的戏曲种类中,尤其喜爱京剧。因为老师告诉我们:京剧无论从创作思想、表演形式,还是到审美价值和欣赏态度,都和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大相径庭,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确如此,我听过歌剧,光唱不说更没有舞,话剧是光说不唱,舞剧则不说不唱,而京剧却是集诗歌、音乐、舞蹈、武打、美术等多种艺术样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世界艺术殿堂内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因为,只有我们这个古老优秀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灿烂夺目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正如一首歌唱到的:"四击头一亮相,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连外国人都赞叹不已,何况我们中国人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喜爱自己的"国粹",不去欣赏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呢? 闲暇时,经常和同寝好友从老师那里借来道具,在脸上勾勾画画,涂涂抹抹,披衣甩袖,模拟戏曲里人物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摇曳着一头的凤冠,飘荡着两腮的笑靥,挥洒着满腔的柔情,那一举手一投足还真有模有样,满像那么回事。这时候的寝室,满溢着甜脆的笑声,萦绕着莺啼燕语,那种欢乐呵,是今生也难以抹去的记忆。 哦!我黄金般珍贵、清露般美好的大学时光…… 如今的我,已步入中年,外界的很多事物已经不再能吸引我了,年轻时的许多爱好也已荡然无存,变得平静深沉了许多,然而对于戏曲的喜爱却丝毫未减,反而与日俱增。在人世繁杂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奔走、忙碌的我,闲暇时听上一段京剧,那便是难得的享受了。戏剧中那缓慢从容的旋律,曼妙典雅的舞姿,悲欢离合的演绎使我那颗常常被周围所充斥的狂歌劲舞、泡沫文化所包围的心灵重新归于淡泊平静。中年看戏,不仅读懂了京剧那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也更深刻地参悟了京剧那具有高层次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京剧行腔之完美,是无与伦比的:有的柔美,有的高亢,有的清丽,有的苍劲,有的飘逸洒脱,英姿勃发,有的似行云流水,一泻千里:京剧那极具程式化的舞蹈和动作,是玄妙多姿的,你看那演员在台上:圆场、走边、起霸、亮相、两军交战、跃马摇船,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程式俱备,极为讲究,令人赞叹不已;再加上那魅力独具的念白,精彩纷呈的水袖,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场面无不散发着中华戏曲特有的魅力,让人留连忘返,叹为观止。我敢说,京剧即使和汉文、晋书、唐诗、宋词、元曲、明画相提并论,也毫无逊色之处。怪不得国际友人将京剧称为我国的"国粹",实不为过也。 最喜欢程派弟子--张火丁的演唱,最难忘那次在天津大剧院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了张火丁声情并茂的演出,真是令人叫绝,让我过足了戏瘾。记得她唱的那出戏是著名古典剧目《玉堂春》,那唱腔,那动作,那身段,声起处如雨燕凌空,珍珠落盘;声落时如瀑布飞流,一泻千丈;那眼神,那表情,那神态,将苏三那含冤负屈的怨愤,惊悸、痛苦的思绪以及对前途渺茫的无奈表演得淋漓尽致,听起来令人回肠荡气,看起来让人为之动容,真是一种灵魂的荡涤,思想的洗礼,艺术的享受。听罢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真有古人所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之感。 人到中年,历历回首,戏韵情浓,余味悠悠。 有道是"戏曲大舞台,人生小天地",我看戏剧多妩媚,料戏剧看我应如是!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90 评论(13)

wpccc

“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鸟儿对打对&hllip;&hllip;” 婉转,悠扬——我这样形容它。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没错,就是它——戏曲。 也许你会笑我喜欢它。“戏曲?不会吧?你也太土啦。现在哪儿还有人听这个啊!”原本,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今天才发现了真正的它,然后,喜欢上了它。你听见了吗?它在诉说。诉说着千古的绝唱,诉说着永恒的经典,诉说着世界的惊叹。我想,它需要听众,我愿意听它诉说,用心。 第一次真正打动我的戏曲是它。那浓烈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无数次的暗示,而那木头脑袋又屡敲不响,无奈于伤心离别。那颗心是火热的。我能感觉,我能触碰得到。而那股莫名的感动便也就通过我的指尖刺激了神经。 《梁祝》——一个不老的神话。人们惊异于它的凄美。又该怎样让它更广为人知呢?戏曲便为它插上了双隐形的翅膀,让它飞跃了国界,在世界自由翱翔。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让它来诉说这最初的神话,自然就成锦上添花,给予了它最好的诠释。于是,便有了千古绝唱。 经典,何谓经典?依我看,能绕梁三日,使人齿舌留香,便是经典。而那兼容二胡的温宛、铜锣的刚劲、琵琶的飞扬、月琴的优雅的戏曲又岂是“绕梁三日”?它是一种力量,穿透你身上的每个细胞;它是一股清泉,沁透了你的心脾;它是一缕阳光,贯穿于你的发梢到足底。于是,便有了“永恒”的经典。 闻声寻去,世界惊叹的源头在哪儿?掀开那神秘的面纱,欣然,原来早已有种命定的情愫牵绊着你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早已有那潺潺的戏曲之流在血液中流淌。 于是,你找到了我,我也找到了你。欣喜若狂的打声招呼,然后相伴一生。
305 评论(8)

fgbhyg

戏曲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88 评论(13)

红橙黄绿灯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看那些有趣的动画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来自社戏。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妈妈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两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我非常需要认识“社戏”,恰好我上了一节关于“社戏”的课。 你也可以投稿 课上,我们先听了一首歌叫《唱脸谱》,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歌里有现代的音调,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来是交流资料,因为我准备充分,自然也会学得很好。 社戏的角色分四大类:生旦净丑,是按胡须的颜色分的。“生”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分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剧的角色。我国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我们还欣赏了几种戏曲剧的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我们欣赏了我最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粤剧《分飞燕》、豫剧《花木兰》。 我们还学了京剧的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性质、角色和命运。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19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