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浪费粮食议论文高三素材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5

梦飘超越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浪费粮食议论文高三素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纪静静

已采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这首诗大家都会背,可是,最近在我们食堂里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同学只捡自己喜欢的吃,有的同学吃了一点就扔下了,更有甚者竟把没吃上几口的饭菜倒掉了。针对这一现象,老师组织同学们在班里开了一次讨论会。讨论会开始了,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节约是一种美德,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发扬,有的同学说我们现在粮食很多,浪费一点也没什么,有的同学说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不能浪费,还有的同学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徐毅同学理直气壮地说:“节约是一种美德,我们无论什么时代,都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沈力同学漫不经心地说:“浪费一点粮食没什么,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以后再节约也不迟……”没等沈力说完,我忍不住地反驳道:“你说得不对,虽然现在我们不愁吃穿,但还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缪绸。我听报道说,有一地区发生虫灾,现在那儿是颗粒无收,我们节省下来的粮食不就能派上用场了吗?”“是啊!”吴丽华同学接着说,“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顿浪费一粒米,就是13亿粒米呀!我们算算吧,那么一天,一月,一年浪费的粮食可以养活多少人呀? ”刘艺雯同学马上说:“对!对!再说这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不能如此糟蹋粮食。”…………沈老师笑着说:“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写下来,让更多的人懂得节约,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浪费粮食议论文高三素材

295 评论(8)

JXL19910911

“锄和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从此我便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粮食。因为我们从小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农民伯伯一年到头在田里干活,流了许多汗水,才浇灌出我们离不开的粮食。他们多么辛苦,我们怎么能不珍惜粮食呢?  俗话说:勤能补拙,省能补贫;精打细算,油盐不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以前我总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浪费,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所以吃东西常常挑三拣四,吃不完就随手扔掉。可是自从我在电视里看到了很多难民因饥饿瘦骨嶙峋、饥不择食,最终饿死在街头那惨不忍睹的情景时,我才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有房子住,上学放学都有家长接送……正是因为生活条件太好了,所以我们养成了不节约粮食的坏毛病,每次吃饭我都掉许多饭粒,吃不上的就不吃了,爸爸妈妈批评我时,我还找许多借口狡辩。我感到惭愧,我真是太不应该了!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我要节约每一粒粮食,再也不浪费了。  也许有人说:“这是小题大做,不就是点粮食吗?”是的,虽然扔掉的粮食不多,可是扔掉的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不爱惜粮食的人,也会不爱惜其他的一切,到头来只能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144 评论(15)

568204537

节约粮食,不是说你生活好了,你就浪费得起就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有节约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拿多少不扔剩饭剩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一定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通。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82 评论(12)

245200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题记拒绝浪费,珍惜粮食又一次成为时下的新话题。据统计,中国现在一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三个国家一年的口粮,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反映出了“中国式浪费”的可怕。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情面子的国度,历来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恳求他人为自己办事或者答谢有恩于自己的贵人时,往往在饭店请客,在这重场合,往往都要讲排场,特意用经济实力来表示所谓的真挚和诚意。不管什么意图,总之尽情地发挥着,表演着。豪华的饭店,丰盛的餐桌,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宾客之间,觥筹交错,尽量点更多的菜,尽量迟到最后让菜能剩下来,这样才能显出自己什么都吃过;当我们去饭店吃饭时,多点昂贵的菜肴,然后只吃一小部分,剩下的也不要求打包打走,似乎总要显示出自己很有钱的样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式浪费”。现在的餐饮浪费已不再是原来的吃不了倒掉,而是演变成了故意浪费。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是多么的有钱,多么的奢侈。可是当我们在炫富、炫奢侈时,却很少有人考虑有多少孩子还在挨饿?有多少孩子还在为自己没有着落的下一顿饭在发愁?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国家施行“蛋奶工程”,本意是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可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去珍惜,用鸡蛋来“练靶子”,用牛奶“打仗”,而且玩得不亦乐乎。据调查,全球每年有28亿人死于贫困,更有甚者,全球每隔6秒就有一个儿童被饿死。可能就是我们扔一个鸡蛋的时间内,就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死去。在国外,参加聚会,去饭店吃饭时,吃完盘中的食物是对厨师的赞赏,是对食物的肯定。而在中国,吃饭盘中食物是一种卑贱,被人看不起的行为。难道只是因为国籍的不同,人们的思想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应当从身做起——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如果吃不了,那我们就“兜着走”。,
24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