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5

cricket00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考古与文物鉴赏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啊初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chanmao

已采纳
《花厅墓地浅析》,《东南文化》1997年第3期。 《竹园沟铙:中国青铜编钟发源起的一个关键环节-兼评《先秦乐钟之研究》和Suspended Music: 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新史学》第9卷第2期,1998年。 《论三角缘神兽镜所见古代日本对江南文化的吸收》,《东南文化》2000年第1期。 《追寻夏文化:二十世纪早期的国家主义考古学》,《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 《试论宁乡出土的商代铜铙》,《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2期。 《认识古代东方文明:评Gina Barnes,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East Asia: Archaeology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江汉考古》2002年第1期。 《告别纯真:向戴维·克拉克致敬》,《文景》2008年第5期。 《民族考古学:定义问题》,《江汉考古》2009年第4期。 《内画鼻烟壶:工艺传统的断裂和美术取向的确立》,《艺术史研究》第11辑,2009年。 《喀左铜器群再检讨:从器物学模式到行为考古学取向》,《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4期。 《湘绣的物质文化观察:民艺、工艺和艺术》,《艺术史研究》第12辑,2010年。 《宾福德、过程主义和中国考古学》,《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 《作为南越考古学起点的龟岗和猫儿岗:发现与方法》,《历史人类学学刊》第9卷第1期,2011年。 《社区考古学:遗产保护策略还是考古学研究取向》,《东南文化》2011年第5期。 《弥生铜铎和日本青铜文化的传入》,《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3辑,2012年。 《未被认可的出版物和考古学》,《读书》2012年第3期。 《滇池地区青铜文化漆器管窥:以羊甫头为中心》,《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5期。 “A Digitization Project on Dongjing: Redefining its Concept and Collection”, Microfilm and Digitization Review, 41, 2,

考古与文物鉴赏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啊初中

313 评论(8)

千年不落流星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论文怎么写:1、当时青铜器的数量及总体情况;2、多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其特点:铸刻文字的青铜器和青铜农具的种类数量;4、青铜器的使用范围;
221 评论(15)

droplet~

《原井》,《青海师专学报》1988年4期。《试论我国史前时代的猎头习俗》,《考古与文物》1994年4期。《日本·中国古代の王权の诞生について》,橿原考古学研究所《青陵》第85号,1994年3月。《斧钺の历史的意义について》,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研究纪要《考古学论考》第19册,1995年。《简论中国古代“城”的起源问题》,《新疆文物》1995年3期。《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青年考古学家》8期,1996年。《略论史前时代的环壕聚落》,《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郑州西山仰韶晚期城址试析》,载刘舜康等主编:《跨世纪科学论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有角青铜斧钺と有角石斧について》,《古文化论丛——伊达先生古稀纪念论集》,1997年4月。《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文物》1997年8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8年1期。《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文物季刊》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8年10期全文转载。《关于半坡遗址的环壕与哨所》,《考古》1998年2期。《关于半坡聚落及其形态演变的考察》,《考古》1999年6期。《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文物》1999年7期。《史前城址在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文博》1999年6期。《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农业考古》2000年1期。《半坡聚落与黄河流域夯筑城址的发生》,《文博》2000年2期。《尧舜禅让故事与中原社会政治的演进》,《中州学刊》2000年3期。《尧舜禅让的时代契机与历史真实》,《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1年1期全文转载。《史前武器及其军事学意义考察》,《文博》2000年6期。《中原地区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1期。《史前城址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江汉考古》2001年1期。24.《中国原史时代论纲》,《文博》2002年2期。《试论史前城址的社会历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2期。《史前城址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思考》,《中国文物报》2002年6月28日第7版。《尧舜禅让故事的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200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2年11期全文转载。28.《日本学者关于环壕聚落的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4期。《史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版)2002年4期。30.《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华夏考古》2003年3期。《略论史前聚落的萌芽与发生》,《中原文物》2003年5期32.《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庆祝石兴邦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12月。33.《窑洞式建筑的发生及其环境考古学意义》,《文物》2004年3期。34.《资源开发与史前居住方式及建筑技术进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3期。35.《略论磨制石器的起源及其基本类型》,《考古》,2004年12期第66~75页。《CHINESE ARCHAEOLOGY》VOLUME 5 2005,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36.《略谈考古学文化与社会历史研究》,《中原文物》2005年3期第9~13、32页。37.《资源·技术与史前居住方式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57~169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38.《旧、新石器时代的演变与居住革命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感生故事与早期政治权力的更迭》,《中原文物》2006年3期第32~38、57页。《关于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分析》,《西部考古》第1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略论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多人多次合葬》,《文物》2009年第10期。《枣树沟脑遗址F14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2期。《关于喇家聚落的灾难遗迹与广场建筑》,《考古》2007年第5期。《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4期。《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考古》2009年第7期(谢焱,钱耀鹏,毛瑞林,周静,朱芸芸)。教学论文:《关于考古学专业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问题》,《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增刊(第一作者)。
19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