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秋色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三、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苏拭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没之妙,旁人不可企及。但他总结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行于所当行”,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该说的一定要说清楚,不惜笔墨。如一篇文章的有关背景,一段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种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如果是读者所不熟悉的,就应该在文章中讲清楚,交代明白,不能任意苟简,而使文意受到损害,以致出现不周密、不翔实的缺陷。“止于所不能不止”,就是说,不该写的,一字也不可多写,要“惜墨如金”。如果情之所至,任意挥洒,不加节制,也不肯割爱,势必造成枝蔓横生,冗长拖杏,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12”植树节刚至,我们公司就组织了全厂上百名职工在渭河滩义务植树。每当我们亲手栽下一棵树、浇灌一株苗,我们就会发现:“绿色,让世界充满生机”。只有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家园才能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春常驻。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它是一种观念,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同时也是一种实践,需要全社会人人共同参与。有这样一组数据告诉我们,绿化植树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联:在25℃和常压下,电脑开启10600小时、飞机飞行3200公里、越野车行驶2160公里、中型小轿车行驶3040公里分别排放1吨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就能吸收83吨二氧化碳。由此可见,在应对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今天,植树造林不仅是全体绿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也是整个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 全民义务植树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近几年党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为我们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吹来了科学、和谐的春风,神州大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春潮澎湃,可持续发展的春色盎然,植树节将不仅给这个春天播洒绿色,更将播种文明。 植树节,我们呼唤:“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让我们播撒一点绿色,收获一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