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2

jianglin090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水利学会论文集怎么查看结果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冰琦

已采纳
1 水资源学的形成如前所述,水资源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在高等学校讲授是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1984年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张声才开设),而作为教材的出版始于199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水资源导论》[6]。1994年张声才编著的《水资源概论》[5]虽说不上“我国高等院校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水资源学教材”,但它却使水资源学从传统的水文学中提炼出来,形成一套雏形的理论体系。当然,水资源学的理论体系形成是以陈家琦等的专著《水资源学》[3]的出版为标志的。水资源学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沈灿燊指出,水资源学是研究地球上水体储存、分布、运动、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它们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关系的一门科学[6]。这一定义显然是在水文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该定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现在看来则显得有点陈旧了。水资源学在成长过程中,其研究对象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部分:首先是研究作为自然资源的水资源的形成、演化、运动的机理,及其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及时程变化的规律,以及在不同区域上的数量;其次是研究在人类社会及其经济发展中为适应用水的需要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科学途径;第三则是研究在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水资源自然规律的影响,探求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途径等。因此,陈家琦等(2002)认为,水资源学是水资源进行评价、合理配置、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和保护,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的保证,处理好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水资源科学管理和保护经验的系统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指导水资源业务的理论基础[3]。2 水资源学与水文学的区别和联系水资源学与水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水资源学是以研究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为总目标,而水文学即使其发展到了水资源水文学阶段,也仍然是以研究水文规律为主要目标,是水资源学的科学基础。但在研究水文循环中,在陆面上的水文循环除了自然状态下通过土壤和地表植被的蒸腾作用而对水文循环要素的影响外,因社会需水量增加,供水量加大而出现一种受人为干预的“侧支循环”,即通过取水、用水和耗水、排水形成的小循环。这个侧支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陆面上的水文循环。水文学和水资源学间的联系,也主要通过这个侧支循环来反映。水文学是水资源学的基础,而不是水资源学的前身,在与水资源有关的科学技术活动中,其中的基础部分大都是水文学活动。例如: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对水资源进行基础评价,即包括对水文、气象、水文地质等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统计成系统的图表等工作,就是纯水文学的工作;对水资源的空间和时程上的分布特征分析,实质上就是对降水、径流、地下水的水文特性分析。但水资源基础评价不过是水资源评价的一部分内容,对水资源供需情况的分析和预测,水资源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分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分析等,则超出水文学的范围,是水资源学的特定范畴[7]。由上可见,水文学和水资源学既各自独立(水文学属于地球科学,而水资源学则属于自然资源科学),又相互依存。水资源学的基础是水文学,水文学服务于水资源问题。3 水资源学的学科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突出的水问题使水资源问题研究越来越活跃,人们对水资源的认知程度也不断加深,水资源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内容体系不断更新。但对水资源学科地位的讨论是在1996年以后才展开的[3,7~10](图1)。(1)人类对水圈的认识和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水科学-水文科学-水资源学、水资源水文学。(2)用资源学观点看待水圈——水资源学。(3)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自然条件和地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干预、控制的技术知识和工程能力积累而得的系统知识体系,形成了技术(应用)科学体系——水利科学-水资源学。(4)对地圈的形成、存在和演化的外部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形成环境科学这一较新的科学领域——水利环境学、水资源环境学。(5)水资源学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形成新的边缘学科——水资源水文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环境学。4 水资源学的学科体系因为水资源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因而关于它的学科体系的研究还不深入。王浩等[9]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其主要观点是:图1 水资源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据陈家琦等修改)(1)水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水利科学的更高层次。(2)水资源学学科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①基础学科:研究水资源运动、演变和循环规律,如水文学、水力学、湖沼学……;②应用学科:研究解决人类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农田水利学、水利工程学、水工结构学……;③综合学科:大多属于交叉学科,如水资源管理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生态学……(图2)。(3)从学科的成长来看,虽然水资源学的具体构成还不是特别明晰,但由于其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已经比较成熟,加上综合学科迅速成长,水资源学正处于一个日益完善的过程,已经初步取得了国际和国内各方面的认可。(4)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为水资源学与有关学科的相互支持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水资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创造了基本条件。5 水资源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如前所述,从水资源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可知,水资源学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边缘科学)的性质,但从目前其主要业务仍属于水利部门这一现实来看,主要还是技术科学,其学科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图2 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示意图(据王浩等,2002)(1)水资源学的基础之一是水文学。水资源学的研究起点是对气象、水文、水文地质等自然现象的长期观测资料系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评价、合理配置、规划等方面的研究。由于这些自然现象的地区特点,水资源学也总是以区域的或地区的对象为研究对象,而少做没有具体对象的抽象研究。(2)水资源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水资源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具体区域或地区水资源的供需问题,而研究的结果要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中起作用并得到实际的认可,取得预期的效益。(3)水资源学的研究必须从整体性的观念出发。研究水资源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例如解决供水问题不能只考虑从水源地如何把水引出来,而要同时考虑这一取水活动是否会对下游用水产生不良影响,上游的今后发展是否会影响供水水源的变化,从流域或区域的角度考虑在取水点的合理取水量应是多少,是否会引起地区间的收入分配不公,取水后是否造成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变化。(4)水资源学的研究必须结合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进行。由于人类社会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重重压力,而水则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既要考虑为当前的需要合理安排调整供水规模与供水体系,以及水环境的保护,又要考虑今后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水的增加和水环境的变化,引起新的问题。学科特点决定其研究方法。因水资源具多重属性,而且研究主要是问题导向型,所以决定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既要成因分析与统计方法相结合,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不确定性研究,并力争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有关方面,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切合实际的决策支持系统。参考文献[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3~104[2]沈灿燊,叶锦昭世界水文科学与近40年中国地理范畴水文科学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增刊:1~7[3]陈家琦,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9,4[4]左其亭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量化研究的现代水文学基础[C]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5]张声才水资源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1~211[6]沈灿燊水资源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7]陈家琦论水资源学和水文学的关系[J]水科学进展,1999,(10)9:215~218[8]陈家琦,王浩水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9]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2):12~17[10]严登华,王浩,王建华等国际水文计划发展与中国水资源研究体系构建[J]地理学报,2004,59(2):249~259

中国水利学会论文集怎么查看结果

256 评论(10)

qinfeng137

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研究1前言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安全可靠的农村饮用水直接关系农村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农村饮用水安全是指农村饮用水的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等四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最低标准。按照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规定标准:①水质要求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②水t要求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t不低于20一60升。③方便程度要求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一加分钟。④保证率要求不低于90%。川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在近半个世纪里,中国各级政府为解决农民群众饮用水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全国共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300多万处,累计解决了16亿人的饮用水困难。2〕X)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后,中国政府积极响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2007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对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全面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农村饮用水安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目标是解决1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与其同时,国家和各地政府都把农村饮用水安全作为民生工程,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力度和建设规模。据统计,加oo一2008年的9年间,全国共投人618亿元,其中中央安排资金311亿元,地方配套和农民群众自筹307亿元,解决了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目标。据了解,近10年国家还将投人655亿元解决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基本解决23亿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普及自来水12一2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概况及问题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显著成绩,但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70%以上居住在农村。目前,在我国9亿多农村人口中,仍有3亿多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安全标准。中国又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盘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许多农村地区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近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3亿,占农村人口的340/0。其中饮水水质不安全的有27亿人,占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0%,其他30%为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人口。[3]2006一2007年全国爱卫会与卫生部联合组织的全国首次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调查结果表明:44%的调查水样没有达到基本卫生安全。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75%人口饮用地下水,饮用地面水人口只为25%,其中地面水超标率为40%,地下水超标率达46%。有45%的农村人口在采用分散式供水,并基本直接采用原水,其超标率更是达到了48%。中国农村饮用水状况鱼待改善。141根据中国水网2008年度报告一一《中国水业政策与风险分析)),目前中国有80(X)多万人农村人口饮用水含氟t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4(XX)多万人在饮用苦咸水,受高砷水影响的人口已达几百万。3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目前,造成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水资源污染严重一是大量废污水排放污染水源。据了解,中国每年废水排放量约为600多亿吨,各地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被大童污染。二是农村废污水、废弃物无序排放污染水源。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村每年生活垃圾产生t约为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盘6亿吨。这些巨大的污染源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农村60%的水源周围存在污染源。l5]三是一些地区由于受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当地农村饮用水的氟、砷、铁、锰、矿化度等指标偏高,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四是工业污染“三废”超标排放,尤其是不合理矿业开发影响,含有有害物质的工业污水、矿渣等进人水体造成污染。五是环境污染逐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很多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这些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广,污染物浓度高,治理难度大,对农村饮用水安全产生很大隐患。六是一些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上马建设,形成较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七是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的能力建设不足。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水源地分散,规模小,水质水量不稳定,大多采用直接饮用原水的方式,集中供水率低,且对饮用水质量没有必要监测手段,水质无法得到基本保证。2农村面源和点源污染日趋严重一是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据初步统计,每年中国农村地区化肥使用约为3600万吨,农药使用100万吨左右,土壤中大量残留的化肥、农药造成污染。l6]二是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固体废弃物未合理回收和利用,四处堆放或沿河湖岸堆放,大量渗滤液排人水体或直接被冲人河道污染水质。三是近年来兴起的农村生态旅游产生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四是畜禽专业养殖迅猛发展所产生的大量粪便未得到有效处理,畜禽粪便污染间题日趋严重。五是农民的畜圈、厕所普遍不达标,造成污染。3部分领导及群众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认识不足个别地方政府重经济增长轻水源保护,未切实负起“对环境质量负责”和“改善农村饮用水卫生条件”的职责。部分农民群众饮用水安全意识不强,普遍对水质超标问题存在习以为常的麻木思想,同时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节水观念极为淡薄。4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法规尚未完善目前,我国有关农村饮用水的法律法规分散在环保、卫生、建设等法律法规中,执行主体基本上各行其是。同时有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法规存在内容不配套、标准不统一、涵盖范围不全面、法律规定不具体等问题。5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投人不足农村改水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多,资金投人大,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改水工程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地方财政困难,投人不足,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民集资积极性不高,政策引导乏力和新的投资体制尚未形成,导致饮水工程覆盖面小,建设标准低。6农村饮用水安全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开展的科研工作较少,没有针对饮用水源开展过系统全面的调查、评价及系统研究,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基本上还是空白。7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运营管理乏善目前,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制水企业普遍规模小、设备老化、管理和技术基础薄弱、制水成本较高,不适应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建设需要。分散式供水、小规模集中式供水的农村几乎无水处理设施,直接饮用水源水,造成饮用水中细菌学指标、污染物、有害物质超标问题严重。同时,集中式供水的农村水价偏低、水费征收困难,造成农村制水企业生存及发展困难。4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有关对策努力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民生水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特提出如下对策: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各地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中公共财政惠及最广泛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要切实把这项工作纳人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发展民生水利,通过合理保护和配置水资源、大力防治水污染、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推行节约用水和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确保农村居民饮用水需求和安全,不断为民造福。二是切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工作的领导,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等方式,逐级落实责任。三是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发改委、财政、水利、卫生、环保、国土、建设等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大力防治水污染,严格项目环评和项目准人,认真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制度和安全监控体系,努力搞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应急预案,形成有效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2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一是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按照《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统筹作好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县、乡镇、村组和具体工程,着力解决对农民生活和健康影响较大的水污染防治和水质安全问题。二是各地政府要根据当地农村饮用水水源、提水方式、用水量、水质、便利情况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及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农民用上清洁水,喝上安全放心水。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村饮用水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地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途径,积极倡导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广泛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准确宣传中央农村饮用水安全有关政策、《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和水污染防治常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保护饮用水安全与自身利益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维护农村饮用水安全行动。4防治污染,保护水源,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一是各地要以保障农村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严禁破坏涵养林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二是要大力防治工业污染,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三是各地要努力实施农村循环经济及高效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因地制宜在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推广建设氧化塘、沼气池、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污水处理设施,重点建设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的“一池三改”(建设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技术,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引导畜禽养殖专业户建设废水处理回用设施、畜禽粪便处理和利用系统,严格控制农村点面源污染源。171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供水水质的检测、监测,优化检测指标和监测频率,对供水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要及时查处,保障农民群众饮水安全。5多方筹资,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一是要创新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投人机制,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公共财政投资、受益农户投工投劳、全社会广泛参与、扶持的多元化投人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二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投资整合力度,以县为基础,逐步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机制,切实解决资金分散和重复投资问题,提高投资效益。三是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非政府组织及国际机构介人农村改水项目建设,聚集各方合力,共同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6改革运管体制,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长效安全运管一是要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推行农村饮用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各地要根据工程投资渠道和规模,进一步明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落实管理主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三是要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管机制,实行有偿供水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工程运管积极性,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四是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落实水价决策听证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及广大用水户对水价制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水费征收公开、透明,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并积极探索农村水费财政补贴制度,重点解决农村特困户、五保户水费以及工程运行维护费用不足的问题。五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管理、监督,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长效、安全运管。7加大技术指导和科研力度,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科技含量一是各地要加大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相关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人,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农村水污染防治效益,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进行水污染防治和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技术指导,重点帮助解决水质安全问题以及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特殊饮水水质处理问题。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实时监控、预警预报水平和管理效率。8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法规政策,促进和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一是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村饮用水安全专门法规,围绕推进民生水利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由地方政府负总责,有关职能部门各施其责,协调配合,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快农村水污染防治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及实施、管理,扎实做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立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结合新农村建设,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农村环境整治,逐步控制和防治农村点面源污染;创新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投人和管理机制,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准公益性和有关产权,科学合理制定水价,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顺利建设、长效安全运管。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有关优惠政策,及时研究制定农村水污染防治的资金筹措、组织实施以及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用地、用电、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水污染防治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管理的政策扶持力度,并通过财政补贴、水费返还、减免费用等方式,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饮用水进行优惠,促进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顺利解决。今考文献【11吕亚荣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问胭及政府管制【J]生态经济,2(X)7,(12):123一[21注恕诚中国的饮水安全保障工程【JJ水利技术监借,2(X巧,(4):1一13]王浩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解决途径【EB】〔2(X)see~IQ--7]中国水利网[41武红砚农村饮用水安全下一个水业关键词【EB【2008一9一中国水网[5】郑丽艳农村饮用水安全浅析【J]魅力中国,2(X刃,(1)[6]杨龙,贺光华农村饮水安全问胭【Clll农村水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水利学会2戊巧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2以巧17]梁福庆水库库区循环经济运用研究【NI中国水利报,2加8一1卜6(4)l8]李代全以点带面,扎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EB]IZ(X)7一8一17】中国节水湘溉网
26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