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2

290458039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如希blue

已采纳
~~这个简单啊~~~我先吃口饭在来帮你想想~~因为吃饭有助于思考~~OK~吃完拉 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吃完拉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卫生学校 邱尚瑛(150010)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邱冬运(150040)【摘 要】在中西方交流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常导致在交际中出现误区。本文首先从中西方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在中西方交流中注意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阐述。指出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 国度、不同种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常传达不同的信息。因此,在中西方交流中应该注意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误区。同时,作者还指 出,我们在中西方交流中,不仅要承认差异、理解差异、还要学会逐渐适应差异。将对方文化融入自己的母语文化中。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融合语 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同民族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语言形式常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传达不同的 信息。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当我们在学习这种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必须同时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否则往往会由于 缺乏对该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而不能正确地使用这一语言。与使用该语言的本民族人进行交际时常常会出现误解,甚至出现尴尬(embarrassed) 的局面,在交际中产生误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常会出现交际上的误区。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掌握西方的语言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 异,懂得所学语言的文化蕴义,有意识地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努力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在中西方交流中出现误区。 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文化差异的表现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联系的,交际是通过各种语言(包括非语言)形式完成的,文化上的差异必然反映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此,在中西方医学交流中应该注意西方语言与母语之间在交际中存在的差异,注意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导致在行为规范方面、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1日常生活方面: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日常交往中存在诸多的差异,如:打招呼、聊天、拜访朋友、待客、约会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有所不同。 打招呼与聊天:人 们在交往中一般都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或习惯进行交际。对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或习惯,西方人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常用“你吃了 吗?”,“你去哪儿了?”或“你要去哪儿?”(实际上并非关心其结果)作为打招呼用语;常以年龄、婚姻、薪水等个人情况作为聊天的话题例如:中国人见面打 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了?”,“你要上哪去?”。英美人对这样的问候会非常反感,他们不知道这纯粹是中国人的greeting(打 招呼),而并不关心他是否真的吃饭没有或是去哪,因而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对中国人打招呼的用语、聊天的话题,他们会误解为在被人监 视。西方人会认为也许有人在监视他们并且认为这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他们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或聊天。他们见面常说: “Hi / Hello / How are you!”或是“Good morning!”等问候语。他们聊天时常喜欢谈论天气、政治等不涉及个人私事的话题,, 如“It’s a good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 )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It’s true that every body talk about the weather, It’s the most common subject of ”。 (每人都谈论天气,这是事实,谈论天气是最普通的谈话话题)。西方人,特别是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年龄、婚姻、工资等涉及个人情况的问题都属于个人的隐私,他 人无权过问。否则就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特别是女士最忌讳别人询问她的年龄。相反中国人常以这些做为聊天的话题:“你每月赚多少钱?”,“你今年多大年龄了?”,“你结婚了吗?”等等。英美人会认为这是非常无礼的表现。因此,当中西方学者(尤其是非语言方面的学者)在交流时,常会由于语言交际方面的误区 而产生误解、引起不快。 情感表达与接受赞美:中国人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直接表白;在得到赞美时常表现得很谦虚,内心接受,不正面承认。在接受赞美时中国人与西方人在用词上有明显的差异。当有人夸奖某人英语发音好或是英语讲得不错时,通常得到的反应是:“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不,不,我的英语很差”)。而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回答应该是:“Thank ”(“谢谢”)。在中国人看来谦虚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英美人截然相反:他们会坦率、大方、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得到赞美时的表现是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认为赞美是真实的,理应接受。另外,当英美人在接受了某人的帮助时总是说:“Thank ”(“谢谢”); 中国人这时常会说:“It’s my ”(“这是我应该做的”)。 此时西方人会误解为中国人帮助他是责任和义务、是出于无奈,必须这样做。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按着他们的习惯应该回答: “It’s my ” 或是 “My ”(“我很愿意帮您忙”)。 拜访朋友与待客:中国人常在应邀的时间前到达,准时的概念是在约定的时间前几分钟,提前为准时(时间语言)或者无预约就去拜访朋友。英美人的时间概念与中国人不同,提前到达不礼貌,他们在赴约时常准时或略迟一点到达,而且无预约不拜访朋友。中国人的待客方式与英美人也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如:给客人夹菜、斟酒、送客至楼下甚至车站:而英美人让客人随意,尊重客人自己的选择,无送客习惯。 非语言交际方面(如:身势语言和空间语言):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人们之间交谈时总是保持45-80cm的 距离,除短暂的握手外,无其他任何身体部位的接触。而在中国,人们之间交谈时可以有身体的接触(如:长时间握手),并肩或近距离交谈。中国人看到年轻的父 母带着可爱的孩子时,总是愿意抚摸孩子表示喜欢,而做父母的也为自己的孩子被人喜欢而骄傲。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对此比较反感,他们不愿意让他人抚摸自己 的孩子。再如:西方人常以拥抱来表示对朋友的欢迎、即使异性的朋友也是如此。如果年龄稍长一些的人还可以采用亲吻前额的方式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然而这 种欢迎方式在中国人看来是很难接受的。再如:中国人跺脚表示生气,英美人认为这是不耐烦。中国人送礼或收礼用双手表示敬意,而英美人对此从不注意,单手或 双手送礼或受礼,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英美人强调的是结果,不注意其形式如何。有时我们为了表示对客人或朋友的尊敬和欢迎,握手时常用双手,这是我们中国人 的文化习惯。而英美人对此不仅理解不到这种含义,而且还会觉得中国人有些做作,甚至会觉得不舒服。中国人见到幼儿摔倒,周围人常在扶起他时面带微笑是一种 关爱的表示。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孩子摔倒后,家长见到有人在笑会被激怒,认为是嘲笑。 2教师的表现:在 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经常有中方学者或教师到西方去讲学或学习,西方学者或教师到中国来讲学或学习。由于中西方的传统与文化的不同,在学术交流中常会出现某些 误解。例如: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是界限比 较清楚;课堂上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认真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外 籍教师着装比较随意,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师生之间无拘无束,平等相待;课堂气氛活跃、和谐,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允许学生交 头接耳、大声讨论,还让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课堂表现很难让外籍教师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拘谨、听话、不好意思回答 问题等表现常会被误解为不喜欢外籍师的课、或者没听懂其授课内容。 3 个人价值观念:中 国人总是认为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强调的是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群体中的每一员都要符合整个集体的要求,虽然承认个人的作用,但是更侧重群体的力量 以及个人和群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集体的事情就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事情也会得到集体的关心,朋友之间没有隐私。因此,我们提倡的是相互间的支持和 对集体的责任感,强调的是集体价值观。 西方人,特别是英美人的个人价值观念与我们不同,他们强调个人的作用(即:individual)肯定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他们主张个人的一切不受他人干涉,中国人打招呼的常用语和聊天的通常话题被认为是个人隐私,是无礼的表现。所以,英、美人主张个人不受任何他人的干涉,自由选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倡个人价值至上。 4 语言词汇方面的差异:由于文化不同,语言表达的含义不同。以英语为例: 意思相近、形式不同:如:“掌上明珠”:“Apple of my eyes”(眼睛里的苹果/瞳孔)。“无风不起浪”:“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那里有烟那里就有火)。 用词相同,褒贬意义不同:地主(贬义);而“landlord”(无贬义,指土地与房屋的拥有者)。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虽然也可以翻译成农民,但是有贬义、低下、卑贱、被人瞧不起的含义)。事实上,英语中的农民应该用“farmer”(农场主或农场工人)。狗在汉语中总是贬义的(如: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等);而dog (无贬义):“A gay dog”(快乐的人), “A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 色彩相同、意义不同:红色(汉语含有褒义):象征革命、喜庆、进步。而 “red”(有贬义,更多是褒义):常指暴力、流血、不贞洁。黄色:含有淫秽意义(如:黄色影片、黄色书刊)而“yellow journalism” 却是有轰动效应题材的新闻(不是黄色新闻)。绿色:开绿灯,指做事顺利、畅通无阻。而 “green hand”, “green as grass”是指“生手”、做事没经验。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观念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诸多差异。我们必须注意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在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中容易引起的误解。[NextPage] 注意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即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 “文化是指特定的群体所共有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及各种行为(Culture refers to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particular groups of It includes everything that a group of people thinks, say, does, and )”; 交际是指人们之间进行的的交流与交往。而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中西方医学交流就是一种 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我们在交流中必须注意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同文化,不同国度之间的不同交际手段,有意识地注意该语言与母语间的文化差异。 西方学者在中国常会遇到一些令他们费解的用语,特别是某些非常地道的、表示感谢的用语。例如:当一位西方医生在朋友的邀请下为一位中国人检查身体,做完体检后常常会听到“给您添麻烦了”或“让您受累了”这样的感谢用语。对前一句话,他们会借助于词典翻译成“That has added a lot of trouble to you”。这在西方人看来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非常不礼貌。本来人家很愿意帮助你,并没有认为是“麻烦”,而中国人却说是添麻烦。对于“让您受累了”会被西方人理解为“I have made you tired”,并且西方人会认为这是说话人在嘲笑对方。因为我让你很累了,而我却一点都不累,说明我的能力比你强,你不如我。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中提到了中西方人对接受赞美的不同表现:中国人常常表现出一种“谦虚”,西方人对赞美欣然接受。对中国人的谦虚态度,西方人大为不解,因而在交往中常表现出一系列的文化误解和冲突。英语中的谦虚是“modest”,其含义是减少对自己的赞扬,不是贬低自己。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谦虚”是故意过分贬低自己,不真诚,给人的是不真实的感觉。由此可见,虽然“谦虚”的对等词是“modest”,但是实际语用含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人应尽量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或者在使用时加以解释说明,以便使对方理解该语言的含义并了解汉语文化、接受由于文化不同所形成的差异。 上 述例子说明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信仰、价值观的表达方式。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每一种语言都有相应的特定文化。因此运用语言的过 程也是学习这种语言文化的过程,我们要在使用某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注意这种语言的特定文化,注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同时还应注意把母语中的文化蕴意适时地 传达给对方,使自己和对方都能尽量正确地运用语言,在实践中学会有意识地对两种文化进分析、比较,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承认、理解文化差异,相互适应、融合对方文化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要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尊重对方文化,承认其合理性,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对方文化,并学会相互间理解对方文化与母语间的文化差异,逐渐适应并接受这种差异,学会将母语文化融入对方文化中,将对方文化融入母语文化中。 为 达到这一交际目的,应该积极地参与到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感、采取改变自我的态度,努力学习对方文化,努力适应对方文化,避免自我文化的优 越感。在接受对方文化的同时,要努力排除母语语言文化的干扰,学会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的交际原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学会将词语置于目的语文化环境和实 际交际环境中理解其文化涵义和交际价值,注意进行目的语和母语词语的语言概念意义的对比。不仅要正确了解所学词语的语言意义,还要正确理解其文化涵义,学 会在实际交际中正确、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词语。 由 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度见的语言文化不同,人们的看法、行为和表现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我们要想做到真正理解文化差异、承认文化差异,并且正确对待文化差 异,就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主动自觉地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能相互适应不同的文化。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要充分了解文化的特性,排除各种干扰, 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事实上,由于百年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对外宣传与交流的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表达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涌现,形成一种被国际承认的、符合英语语言规范的中国英语。如:改革开放— gaige kaifang (reform and open); 希望工程——hope project; 新生事物——xinsheng shiwu (newly things); 饺子——jiaozi;五好家庭— wuhao jiating (the five good family) 等 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词组,通过这些词组,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流工具,并且融入英语语言。我们在将中国独具特色的语言融入英语的同时,也 在吸纳大量的英语语言文化。如:现在年轻人的打招呼时很少用“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这类的用语,取儿代之的是“Hi”、“Hello”;分别用“Bye-bye”;同学、朋友聚会称“Party”;听到人家赞美时不在不好意思地说一些谦虚的词语,取而代之的是“Thank you”;帮助别人后被感激时也会说“My pleasure”。甚至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如:沙发、沙龙、黑客、拷贝等。 然而,我们在交际中还应该尽量注意避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引起的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作用。在用对方语言进行交流时尽量避免生搬硬套,学会用对方语言进行思维,学会理解并主动吸收对方文化。 因此,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又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 所 以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要注意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诸方面的因素,有意识地注意对对方文化的学习。否则我们所学习的语言就容易成为无意义的符号或导致错 误理解的符号,结果使所学的语言知识成为无法交际、或导致交际失败的条条框框。在进行第二语言习得时注意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如:国家概况、日常生活、个人 交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注意母语与所学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点,通过对比的形式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找出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无 意识地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或观念套用目的语。注意区别母语与目的语在日常生活、词汇表达、身势语言、空间语言、时间语言以及观念、信仰、道德准则、行为规范 等诸方面的差异。我们必须首先清楚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语言意义的得体性和可接受性。 总之,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要掌握了解其语言文化,培养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避免出现交际误区,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者。主 要 参考 文 献 胡文仲:198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What It Means to Us 李瑛:《文化因素对词汇理解的干扰》,《国外外语教学》,1998-4,34。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78, D Bill Brown: An Individualist American in Socialist China Barriers to Sino-US F《英语世界》,1997-1,9。 邱尚瑛:《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上的差异》,《中等医学教育》,1998—6,7。 邱尚瑛:《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中等医学教育》,2000—6,34。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论文

123 评论(12)

chenli927

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东莞市石龙第三中学 李秀文【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人士在问候语、饮食、时空、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避免文化冲突,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引言随着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和加入世贸组织,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在当今社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二、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差异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问候语的差异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候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 (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 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我们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然而在英语中,这种问候语就不是在打招呼了,而表示邀请对方一块进餐的意思。汉语中另一个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或是“你干什么去?”,我们可以随便给个回答,并非真是想了解问候人到哪儿去或做什么事去。如这样去问西方人,他们往往会不高兴的,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干涉了他们的私事。所以,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误会。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英语问候的差异是尤其重要的。2赞扬与祝贺的差异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 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 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 答:"No, My English is very (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 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 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 幸亏这位美国人懂 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 (到 处)"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 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3时空方面的差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中国的上班时间时间为上午8:00—12:00,下午2:00—6:00;而美国则是9:00—12:00;下午1:00—4:00,中国人中午有午休的习惯,因此中午是时间稍长一些,所以,如果我们在中午一点钟接到电话,也许会推断那准是件紧急的事。可是对于西方人来讲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推断。空间方面,美国人类雪茄E T Hall认为,在相互交际时,人们对空间领域有一定要求。“体距语”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的信息。根据人际间亲昵和疏远程度,在交际距离上有不同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亲昵距离:0到105英尺;个人距离:5到4英尺;社会距离:4到12英尺;公共距离:12到25英尺;远距离:25英尺以上。在外国,亲昵距离除适合于父母、子女、夫妻之间外,同性朋友交往时也很少保持这样的距离,不然,会使双方感到非常不安。但在中国文化中,尤其在通常青年朋友交往时,常常会出现亲昵距离――手拖手得散步,相互搂抱以表示亲热等。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5社会语言的差异Peter g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A、一个常见的英语与汉语之间内涵和词汇之间差别的词是“亲爱的(dear)”,在英语中,dear这个词可用在许多场合下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羡慕、爱情或是作为称呼别人的一种习惯,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感情。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夫妻、情人或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想表达非常亲密的关系时,他们常常用“亲爱的(darling)”来表示。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趋于含蓄,所以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B、在中国,peasant(贫农)和laborer(劳工)含有正面的、积极的含义,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却有某种反面的、消积的意味。相反,landlord(地主),landlady(房主),boss(老板)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在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6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A、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B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 )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 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 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甚至是侵犯别人的隐私。C、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提倡踏踏实实的务实作风,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7文化差异具有很强的地区差异性同样是西方国家,美国跟英国的文化差异之大是人们所熟悉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melting pot)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融合进取是主流,而英国是夕日的帝国老大,崇尚高贵,保守守旧。因而形成很不同的生活风格。这就要求在跟不同国家的人交流和沟通时要注意其文化的差异,不能一刀切。三.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行一些专题性的活动,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增加语言习得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有关西方文化的趣味读物,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互联网上有很多文化教材,也可能让学生直接与外国人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四、结束语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希望老师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的最新信息,在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文化背景和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了解文化,尊重他人,地道的交际。【参考文献】[1]任雪萍“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21-[2]邓慧“论中西方文化对礼仪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8,23-[3]孙爱珍“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7-[4]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5]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6]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7]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105-107
28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