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读研呀
真的,这个分要是100我帮你写!你去美术学院的网站查他的美术史论系,应该有这方面论文! 
本来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种专业性的问题知道上一般不会有好建议,而且悬赏的分数太少了。不过我毕业知道论文不容易,给你点建议吧,多去百度谷歌搜搜相关的题材或选题论证,看看别人都怎么做的,然后找些自己比较擅长的,一个个列出来和导师仔细讨论敲定方案,随后做起来会方便很多。
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批有确实的历史记载,以绘画的才能享有声誉的画家,出现在魏晋之际。他们不复是传说故事中的画家,也不再是文人而兼有画名。他们是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张墨和卫协。这一批画家的出现标志着绘画艺术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曹不兴在东吴享有很高的声誉。据说他能在长五十尺的绢上画一像,须臾即成,而头身四肢比例都没有差错。虽然他的作品无存,但从这些传说中也可以窥见他的才能。曹不兴画的佛像,根据中亚(萨玛堪)僧人康僧会传入的为稿本。他曾利用在屏风上误落的墨迹绘成一蝇,而引起孙权误为真蝇,用手去弹,于是传为美谈。而曹不兴更以画龙出名,唐代还保存着他画龙的真迹。但曹不兴的作品主要的是人物画,尤其是佛教的画像。曹不兴在过去被认为是最早的知名佛像画家。 卫协、张墨在当时有“画圣”之称。卫协的声誉尤高,为顾恺之和其他南朝画家及评论家一再赞扬。谢赫甚至认为卫协有划时代的意义,“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但是他们的作品在唐代已经很罕见。就记载中的作品题目可见,大多数是历史故事画和若干佛教画。 这一时期留下的善画者的名字,还有东晋明帝司马绍、荀勗、史道硕、王廙、谢赫等。 他们作品的题材,一部分明显地是因袭汉代美术的,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图、金谷园图、三都赋图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的题材。但也有一部分是名士像和神仙像,这反映了当时道教思想的流行。
中国历代名家 三国两晋画祖——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 ( 公元 420—— 公元 581 年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长期南北战乱,朝代频繁更替,使当时的文化思想格外活跃,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作为奠基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 “ 六法论 ” 也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顾恺之 ( 公元 344—— 公元 405 年 ) 是东晋时期(公元 317—— 公元 420 年)的画家。原名长康,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年青时做过官,有机会游览各地的风景。他精通诗文,历史上关于他的轶事有不少记载。有一年,当时的都城建康 ( 今南京 ) 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主持和尚因找不到资金而没了办法。这时候来了个贫苦的年青人,说要捐一百万钱。主持以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维摩诘 ( 传说中一个佛教徒 ) 像,可以向前来观看他作画的人征集捐款。就这样,一连三天,观众人山人海,把寺庙挤得水泄不通。等到最后,这个年青人为维摩诘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就像活了一样,观众的赞叹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这时募集的钱早超过了一百万。这个年青的画家就是顾恺之。顾恺之画画不仅重视刻画眼神,还特别注意表现人物的特点。有个叫裴楷的人脸颊上有三根长汗毛,别人为他画像时,都不画出来,顾恺之却把这三根汗毛画得特别突出,而强调对象的特征。可见顾恺之善于用特征衬托人物的个性。 《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所写《洛神赋》创作。《洛神赋》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逢又相别的情节,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画家注重对人物情态的刻画,山石、树木都富有装饰性。这一作品,与同一时期的敦煌壁画有相近的风格,对后世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很有成就,他留下来的论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他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提出的 “ 传神论 ” 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记载,顾恺之的作品有七十多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题材。可惜,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了,它们是现在所知道最早的卷轴画。 画圣 —— 吴道子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 " 圣 " 人:一位是晋代(公元 265-- 公元 420 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 618-- 公元 907 年)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一生主要活动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 ( 公元 713-- 公元 755 年 ) 。吴道子出生在阳翟 ( 今河南禹县 ) ,小时侯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 20 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代皇帝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画家的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这样,一方面对他这样一个平民意识很强的艺术家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再到处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水泄不通。他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 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不过我觉得你也该加加分吧,没分怎么有人回答这么专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