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dn
你们才七百字啊?我们让写三千字 
编者按:200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创建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几代中国航天人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创造了诸多辉煌业绩,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为此,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从今年5月份开始,面向全系统开展了主题为“我与中国航天”征文活动,请众多航天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记录下自己为中国航天奉献人生春秋、见证中国航天成长壮大过程中经历的人和事。征文活动开展后,得到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的积极响应,至今年8月底,共收集征文142篇。集团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组对这些征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若干篇,获奖征文将结集出版。现将部分优秀作品先期刊发在《中国航天报》上,以飨读者。 航天路上父与子 早上上班刚到办公室不久,桌上的电话铃就响了起来。 父亲熟悉的声音从电话那边传来:“刚接到单位通知,明天去北京出差,今天晚上的火车,先告诉你一声。” “好啊!后天正好是周六,我可以陪您到街上走走,给您和我妈买点儿东西。” “再说吧,这次时间紧,明天早上一下火车就直接去云岗,估计要在那里待一整天,也不知道晚上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二院驻地,很可能周六就直接回西安了。” 父亲停了停又接着说:“你妈很想你,让我带了点儿你喜欢吃的东西,等到了北京看具体的时间安排,我再和你联系,你过来拿。” 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一时难以平静。父亲经常来北京出差,但每次都很匆忙,行程总是安排得很紧,从来没有多停留几天,让我这个常年在外的儿子陪他在北京好好逛逛。不过回想一下自己和身边同事的经历以及所了解的航天兄弟单位,情况也大都如此,工作总是那么紧张忙碌,平凡而又充实。 望着窗外的绿地,许多记忆又浮现在了眼前。我出生在一个航天家庭,父母亲都是航天二院一家研究所的职工。研究所地处陕西秦岭腹地,我的童年就是在大山中度过的。所里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既有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也有普通的车间工人,厂区、家属区都是他们一砖一瓦建成的。尽管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但父辈们以苦为乐,丝毫也没有觉得艰苦。后来研究所搬到了西安市区,但他们那种对事业的执著并没有变化。父亲退休后被单位返聘,仍然在从事他所热爱的事业。母亲是所里的一名普通工人,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一辈子。令我钦佩的是,父亲和他的那些老同事们仍然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干劲丝毫不亚于所里的年轻人。 “攻城莫畏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只要肯登攀。”这幅一直悬挂在所礼堂大楼上的标语,从小就深深印刻在了我的心里。也许真的是应验了那句话,高中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专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北京航天科工世纪卫星公司工作,和父母一样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航天人。 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虽不长,但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我所在的公司隶属于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产品的研发、工程项目实施等工作,并承担了国家相应的研究课题。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员工基本上都有在航天单位工作的经历或毕业于与航天领域相关的院校。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一辈航天人,也有积极开拓、锐意进取的中年一代,更多的则是朝气蓬勃、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 当“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举国欢腾的时候,公司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正跋山涉水,在偏远山区安装调试卫星通讯设备。他们在为祖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更用自己的行动为偏远地区的广大人民造福,使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的人们获得了与外部沟通的现代化通讯手段。 “叮铃铃……”,电话铃声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公司通知,上午10点,在大会议室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布置中国移动村村通四期工程西藏地球站项目中标后的实施工作,请准时参加。”
神舟一号 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神舟二号 北京时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飞船1月10日1时零分发射升空后,所进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340公里的椭圆轨道。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号晚上10时15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 神舟四号飞船总长约4米,最大直径8米,总质量7794公斤。在推进舱和轨道舱的II、IV象限各安装一个太阳电池翼,推进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48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7米。轨道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24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4米。神舟四号飞船配置有13个分系统及供配电与电缆网。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保证飞船的构型,并为航天员提供生活的结构空间。 神舟五号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1~4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5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天宫一号”在太空中孤独地等待新“主人”的到来,但它却早早就为“主人”们准备好了一切家当。航天员太空训练的器材、各类服装鞋袜、睡袋、诊疗箱以及大量航天医学实验设备等都已布置妥当,内部环境也很舒适。此次航天员的太空停留时间比以往要长,他们要在“天宫一号”生活13天,以往在“神舟”飞船里最多是生活5天。而“天宫一号”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能提供60天的生活工作环境,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生活60天,3个人可以生活20天。与以往不同的是,“神舟九号”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节奏比较接近地球。以前飞行天数短,任务安排得相对紧密,航天员的作息节奏和地面上不一样。但随着飞行时间延长,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节奏会越来越趋向于地面。否则航天员生活节奏、工作节律被打乱,会感觉到不舒服,地面的支持团队也不能长期维持这种节奏。在10天左右的组合体生活期间,航天员工作、生活和地面基本同步,吃饭也是早中晚一日三餐,8点钟之前吃饭、打扫卫生,然后天地通话、医学检查,把一天的工作计划和地面协调好之后就开始干活。航天员按北京时间休息,晚上要锻炼身体,睡前把完成的计划和感受传回地面。为保证睡眠,有专门的设计确保航天员抗“昼夜交替”干扰,可以把窗帘拉上,睡觉灯光也是可调的。“天宫一号”的有效活动空间是15立方米,包括两个睡眠区,一个仪表显示区,一个空间科学实验区,一个在轨锻炼区。为了保证航天员有充足的睡眠和旺盛的精力,睡眠区设计了两个“房间”,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里也能睡上单间。三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时候,不能一起睡觉,总要留下一个人值班,因此两个“单间”足够保证同时有两个人休息。他们还有3个睡袋,每人都有自己的“被子”。此外,“天宫一号”里还有一个专门的“密室”,在这个密室里航天员和家人说悄悄话,旁人无法“偷听”。不过,航天员的餐厅并不是在“天宫一号”里,而是在“神舟九号”的轨道舱内。“神舟九号”在天上停留的时间较长,所以航天食品更加丰富。在“神舟七号”时,航天员已经可以吃到醋、辣椒之类的调味品了,而“神舟九号”“厨房”里可储藏至少80种食品,航天员每天能吃到不同种类的饭菜。在“神舟九号”飞船里,还有一位神秘“乘客”,那就是海尔集团研发的航天冰箱,它不是用来存储食物的,而是要完成保存医学试剂的使命,为飞船返回后航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样本支持。